普京在印巴冲突中,一改往日中立姿态,为何要和美国站在一起?

普京在印巴冲突中,一改往日中立姿态,为何要和美国站在一起?

印巴之间围绕克什米尔问题,大有与巴铁大战一场的态势。而在印巴近来的形势来看,国际上也出现一些微妙变化。比如美国与巴基斯坦历来关系很好,因此美国最初有向着巴基斯坦之态,但后来美国转而又支持印度。而在印巴冲突中历来保持中立的俄罗斯,也在印巴之间排队,转而支持印度。而且在印巴敏感期间,俄罗斯还派300名士兵与印度照常进行联合军演。

从世界各国的反应看,很多普遍支持印度。对于这种态势,我们有时很难看明白局势,有人就认为巴铁的盟友变少了,如果未来印巴发生冲突,巴铁不占优势,可能对巴铁不利。而对于俄罗斯支持印度的做法,也有人不明白。因为俄罗斯与美国一直互相对着干,为何在印巴冲突中,美俄奇怪的站在一起共同支持印度呢?理解俄罗斯,不应该用以前的惯性思维看待这个问题。

美国战略

今年以来,世界局势发生了很多变化,这些变化既有经济贸易领域的争端,也有国家和地区之间发生的乱局。但从整个变化情况来看,全球从东到西,基本围了半圈,而且这个“半个圆圈”里处于动乱的国家中,背后都有美国“黑手”。

从东边来看,日韩同为美国的盟友,本来两国之间就有历史纠葛,现在日韩两国关系降了最低点,而且互不相让。美国作为“盟主”有调解日韩矛盾的责任,便美国派国务卿蓬佩奥前去调解却没有成功。其实美国从中调停就是“面子工程”,美国根本不是出于真诚实意去调解,他们更愿意看到日韩之间存在可控制的矛盾。为何日韩此时产生矛盾?我们可以从东亚过往的事件中找到规律,此前中日韩三国每次要建立自贸区时,美国就会出来挑事,前几年是钓鱼岛问题,现在变了花样,让日韩两国斗。

再从南边看,本来是我国内政问题,美国“黑手”却插入我国,在幕后支持甚至指导一些暴乱分子。此后中亚地区的吉尔吉斯斯坦发生了新老总统之争,看似一个小争端,但背后大国身影再现。

就在吉尔吉斯斯坦新老总统之争不久,在南亚地区,印度就以修宪为名,把克什米尔纳入本国领土,引发印巴矛盾升级。美国在里面扮演的角色谁都能看明白。在G7峰会上我们看到的一切就明白了,美国显然支持印度。

而美国在南半球围了“半个”圈,可不单单对付东方大国,还有俄罗斯。如果美国势力进入克什米尔地区,或许就会封死大国进入印度洋之路,对大国丝路建设影响也较大。同样俄罗斯也面临这个问题。

近来,美国频繁与塔利班接触,而且还把阿政府放在一边,美国直接与塔利班谈。从外媒资料看,美国此举是为了从阿富汗撤军,但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美国打了18年的阿富汗战争,美国会甘心情愿撤军吗?显然不会,实际上就是稳住塔利班,在印巴地区插入一脚。如果印巴乱了,那么整个中亚都不消停。

美国这局棋下的很阴险,但明白人一看就明白。如果中亚及南亚地区一乱,美国势力进入就会进一步压缩俄罗斯的地缘空间,两个大国想进入印度洋基本没有希望。

普京破局

对于美国所实施的战略,普京已经看明白了。而普京为何要支持印度?这就是普京的高明之处,普京也想趁乱进入印巴冲突地带,既然都乱了,都进来在浑水“搅活”,趁乱才能得利。万幸印巴没有大的冲突。

印度建国以来的发生一些战争来看,印度很容易被大国挑动其民族情绪。中印战争时,印度就认为苏联和美国帮助印度,但战争失败后,尼赫鲁才体会到原来印度就是大国一枚“棋子”。现在印度既有核武器,经济又实现了增长,与尼赫鲁时期很想象。

如果普京支持巴铁,显然就会与美国有真接对抗的可能。因此,俄罗斯支持印度,也是象征性的。有人说俄罗斯为了“钱”,认为印度会买俄罗斯的武器。如果这样看待普京,显然小瞧普京了。

普京只有与美国暂时站在一起,才能激起印度敢闹下去的信心,由此印巴就会发生大的冲突,或许俄罗斯就能插进来。还有人说,俄罗斯并不是真正支持印度,这又是臆测。俄罗斯实际上是让印度彻底点燃印巴战火,由此以来,俄罗斯就会减轻他们在中亚的压力。

俄罗斯与印度是传统盟友,如果克什米尔乱起来,此地就如叙利亚一样,乱象不断。到时大国势力必然都要延伸到克什米尔,俄罗斯也会进来。

俄罗斯也并非全力支持印度,但至少能给印度面子,这一点就让印度很自信了,战争机率也大了。

未来走势

前段时间印巴冲突似乎要爆发,但目前看趋于平稳。从美俄两国动作看,显然都有各自的目的。如果印巴冲突真的爆发,俄罗斯支持印度,美国支持印度,美俄是要联手的节奏吗?

显然不是,俄罗斯有自己的战略。因为印巴冲突后,美军或许就会从阿印边界线进入克什米尔,同样,俄罗斯也会入驻。此时俄罗斯再选择要支持的对象,与美国在克什米尔打。两国必然在一些事情上发生矛盾,而俄罗斯可以借中亚地缘优势,趁机联合阿富汗塔利班武装实现自己的战略。那时美国处境就很尴尬,想撤很难,不撤处境更难。于是美国在中亚南亚等地不断消耗实力,大国就可以实现自己战略。普京是否在下一步“大棋”?

欢迎各位看官批评指正。图版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