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赛里木湖到那拉提草原,在壮丽的北疆风光中抚摸历史的断面

从赛里木湖到那拉提草原,在壮丽的北疆风光中抚摸历史的断面

秋天的赛里木湖畔,连绵的秋草铺成金黄色的地毯,蔚蓝的天空一碧如洗,云舒云卷亦从容,湛蓝色的湖水,构成一幅美丽的画卷。

来自大西洋的暖湿气流、万里迢迢的来到中国西部广袤大地,流下了最后的一滴眼泪,化作一泓清澈纯净的湖水。

赛里木湖,古称"净海",像一颗璀璨的蓝宝石,高悬于西天山山脉的断陷盆地中,它是新疆海拔最高、面积最大、风光秀丽的高山湖泊。

赛里木湖也是中国有名的变色湖之一,其湖水透明度达10米以上,为中国之冠, 由于水深,透明度极高,加之波浪湖流及天空的映衬,湖水色彩斑斓,青蓝深浅层出,修忽万变,奇幻无比。

从高速公路上远远望去,略呈椭圆形的湖面镶在冰山雪原之中,显得静谧、悠远、空灵而写意。北方的天空下,仿佛思念滋生,仿佛物我牵绊,带着一种不知何来,不知所终的伤感之美。

此次应新疆同学相邀,沿赛里木湖,果子沟,那拉提草原一线自驾走走。

此路线为古代通往中亚和欧洲的丝绸之路北新道的一小段。北新道出玉门关后西北行至伊吾(今哈密),北越天山进入巴里坤草原,而后沿天山北麓西行,经蒲类海(今巴里坤湖),庭州(今吉木萨尔),轮台(今乌鲁木齐附近乌拉泊古城),张堡守捉(今昌吉)、塞里木湖、果子沟、弓月城(今伊宁附近)等地,过伊犁、昭苏并入古丝绸之路西段。

这条道路相对平缓易行,绕过戈壁沙漠,沿途多城廓绿洲,供给方便。唐代始成为丝路由河西进入西域的主要交通路线。

清乾隆年间,朝廷平定准噶尔部并统一新疆后,伊犁将军府以惠远城为署所,开设南、北两军台,伊犁至迪化(今乌鲁木齐)共设台、站21处,其中果子沟内设沙喇布拉克、鄂特勒齐尔两台,赛里木湖畔为三台,故又称“三台海子”。

军台需负责传递朝廷公文、边防军情和接待过往官员,因此,此路段便成了车马喧嚣的繁忙通道,地位更为突出。

过赛里木湖后,旋即进入果子沟山区,这里属天山北脉的博罗科努山,山峦延绵起伏,雪盖冰川如玉,岩壁孤岭上,幽深峡谷中,苍翠的塔松,云杉,冷杉等高大乔木,亭亭玉立。隔窗俯视山下,道路如丝带般在危崖幽谷中弯弯曲曲盘旋而上。

车如轻舟,无声的滑行在凌空飞架于深谷间的果子沟大桥之上。我努力按捺住自己想要打开天窗,探身出去拍摄的冲动、一次又一次。

果子沟,一名塔勒奇沟,因整个沟谷的河滩、山坡,长满了野生的塞维氏苹果和山杏、核桃等野果而得名,沟长28公里,是一条北上赛里木湖,南下伊犁河谷的著名峡谷孔道,也是伊犁地区的天然门户,被称为“铁关”。其地势之险要,危乎高哉。

一百多年前,被贬到伊犁的林则徐父子路过此处时,突遇“狂风大作,几欲吹飞人马,雪又缤纷,打入车内,欲停车则山巅非驻足之所,欲下岭则陡坡有覆辙之虞,不得已舍车而徒步与二子牵裾连袂而下。”

2011年9月,随着全长700米,桥面距谷底净高200米的国内第一座公路双塔双索面钢桁梁斜拉桥——果子沟大桥的建成和连霍高速赛里木湖至果子沟口段的开通,天堑变通途。

上下山顶谷底,光线明暗交错,穿行其间,心随着山光树色的变幻而跳动。峭壁悬崖之处,令人心惊胆战,忽而峰回路转,眼前又是一番清幽景象、山色似锦、瀑布凌空倾泻如白练,别有一番轻松、愉悦之感。

自然气候上,果子沟处于较为特殊的欧亚干旱区中的湿润地带。地势起伏,高低悬殊,其土壤,气候,植物资源分布随山势高低呈现出明显的垂直变化和差异。不同的植物分布带。令果子沟更显景色壮丽,被誉为“伊犁第一景”。

古往今来,许多路经此处的文人墨客留下大量诗文。其中直观的描绘的当属元初长春真人丘处机所作的《自金山至阴山纪记》:

“金山东畔阴山西,千岩万壑攒深溪。溪边乱石当头我,古今不许通轮蹄。前军军兴二太子,修道架桥彻溪水。今年吾道欲西行,车马喧闹复经此......天池海在山头上,百里镜空含万象。悬车束马西下山,四十八桥低万丈......我来时当八九月,半山已上皆为雪。山前草木暖如春,山后衣衾冷如铁。”

诗中“前军军兴二太子,修道架桥彻溪水......悬车束马西下山,四十八桥低万丈”,说的是元太祖十四年(1219年),成吉思汗统帅蒙古铁骑西征,次子察合台所部“凿石理道,刊木为四十八桥',终于将果子沟天险凿通。其后,中西商贾,良民,使节皆取道果子沟北上蒙古高原和往返中原大地。

出果子沟峡谷,山势渐低,谷口洞开,路旁云杉疏透,奇杨怪柳交柯,野果盈树,满眼皆绿色,我们进入美丽富饶的伊犁河谷地区。

人们常说:不到新疆,不知中国之大;不到伊犁,不知新疆之美!

伊犁,维语音译,取义于“犁庭扫闾”。寓意化戈为犁,西陲边疆永保安宁。

这里是古西域乌孙国的故地,有关乌孙的记载,最早出现在《史记-大宛传》中,汉初,匈奴崛起,迫使大月氏西迁伊犁河谷,塞王南迁。汉后元四年(公元前160年),乌孙西迁伊犁河谷等地,逐大大月氏建乌孙国。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汉,乌孙结盟。公元前60年,汉朝设西域都护府,管理乌孙等西域三十六国,伊犁等地正式纳入中国版图。

风云际会百年间,两位美丽坚韧的大汉公主,像璀璨夺目的流星一般划过历史的天空。

江都公主刘细君。是第一位名传史册的和亲公主。解忧公主刘解忧,她的使命就如她的名字一样:解忧,一生为大汉解忧!

她们飘零在遥远的他乡,历经浮沉,饱尝了人间的荣宠和痛楚。但为了国家的利益、她们始终以大汉公主的身份,向西域诸国传达天朝的友善和威仪。她们的足迹遍布天山南北,她们的美名在西域到处传颂。

细君公主精通音律,妙解乐理。史载,琵琶创制的直接原因就是细君出塞乌孙。晋人傅玄《琵琶赋·序》记:“汉遣乌孙公主,念其行道思慕,使知音者裁琴、筝、筑、箜篌之属,作马上之乐。”

公主在心情苦闷之下,作《悲愁歌》:“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 穹庐为室兮毡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 居常土思兮心内伤,愿为黄鹄兮归故乡。”

这首被称作是“历史上的第一”的边塞诗传到京都长安。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亦不禁为之潸然泪下。

数年后,刚刚20多岁的细君公主病死在了乌孙。

其后的解忧公主,是对汉朝贡献最大的和亲公主。在乌孙生活了五十余年间,经历了无数次的战争,内乱,权利争斗,她殚精竭虑,苦心经营,广泛交游,上下疏通。协助乌孙国与汉王朝保持了密切的外交关系,为汉王朝最终击败匈奴,在西域建立天朝王权,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昔我往矣,红颜如花,今我来思,银发如雪,《汉书·西域传》载:解忧“公主上书言年老土思,愿得归骸骨,葬汉地。天子悯而迎之,公主与乌孙男女三人俱来至京师。是岁,甘露三年也,时年且七十,赐以公主田宅奴婢,奉养甚厚,朝见仪比公主。后二年卒。”

公元五世纪中叶,受北方草原部落柔然攻击,乌孙南迁至葱岭。不复独立成国,在史籍上消失。

我们继续前行,出果子沟峡谷不远,便是以紫色薰衣草著名的霍城县,时节不对,我们直接抵达新源县歇息,次日一早,前往被称为“空中草原”的那拉提草原。

峰谷起伏如曲线优美的少女,有 “鹿苑”之称那拉提草原静卧在楚鲁特山北坡伊犁大草原之中,这里也是巩乃斯大草原的重要夏牧场。溪流纵横,森林茂密,生机无限。宛如天山深处一道立体的风景长廊。

自古以来,那拉提草原就有“哈萨克族的摇篮”之美誉。从西汉起,哈萨克族人就在这里以游牧为主繁衍生息,形成了本民族独特的天文、地理、医学、音乐等文化。

进景区大门不远,就到了上山的路口,沿着蜿蜒的道路一直向上行驶大约十几分钟,就到了观景台。这里是鸟瞰景区全景的绝佳位置,环顾四周,美景一览无余,尽收眼底。

那拉提又译作纳喇特,《西域同文志》上说:“纳喇特达巴,日色照临之谓。雪山深邃,独此峰高峻,得见日色,故名。”。传说成吉思汗次子察合台西征至此,命名“那拉提”,意为“最先见到太阳的地方。”

从观景台到空中草原开车半小时左右,沿着山间开辟的道路一直上行,盘旋而上,一路上风景如画,令人目不暇接。

一碧如洗的蓝天下,雪山连绵成行,仿佛就在伸手可及的地方,山腰间白云缠绕,尚未完全变黄的草场上,溪流成河,清澈见底,成群的牛羊和高大的骏马散落其间,如繁星点点。

这里更像是一个山间盆地,海拔大约在2000米左右,山峦起伏,绿草如茵,空中草原名称大概就源于它的高海拔吧。

再往上行驶一会,就到了山项。这里几乎没有游人,雪峰傲立,倾斜的坡地上,高大的雪岭云杉,落叶松排列如军阵,在这空旷的天地间,万籁俱寂,又似有松涛奔涌,妙音婉转,古人云:大美无言,大音希声,莫若如是?

停车回望,北天山的群峰带着熠熠生辉的雪冠,连绵起伏,巍然屹立。一望无际的草原,牛羊成群,骏马奔驰,哈萨克牧民洁白的毡房点缀其间,蓝天、白云、草原、雪山浑然一体。在阳光的照射下,分外壮丽。

那拉提草原是世界四大草原之一的亚高山草甸植物区,自古以来就是著名的牧场,秋天是成熟的季节、收获的季节。远处的山坡上,有哈萨克族牧人在打草,准备过冬之用。有人正拆下毡房,准备转场山下,袅袅炊烟,在草尖林间升腾弥散,构成了一幅生机勃勃拉提秋景。

“可爱的姑娘就要去远方,可是我的心不会忧伤,秋天我剪下了她的发辫,系在我美丽的牧场,闻着她散发着的芬芳,我的姑娘就会回到家乡。”。悠扬动听的哈萨克民歌声中,那拉提可爱的姑娘不曾离去,我们却要回到远方的家乡。

原路返回,一路顺利,当车沿果子沟螺旋式盘山大道翻上塔勒奇山巅,秀美的赛里木湖再次映入眼帘。那动人心魄的一池蓝色,犹如镶嵌在广袤的金黄色的原野上的一块明镜。

北疆的黄昏比内地要晚上许多,我们爬上湖畔东南的一个小山上,极目远眺,碧水与蓝天一色,草原与雪山相映。

直到暮云四合,落日余辉映射下的雪山,一如燃烧的火焰,湖水由宝石蓝,渐渐变成深蓝,又变成珍珠粉、最后变成银灰色,水天交融,微波初兴。

当落日的最后几丝光线,停留在宽广的湖面,像是寻找逝去的辉煌,雪山与湖水再次湛蓝碧彻。湖四周一片寂静,只听到掠过湖水,草原和山坡的风声。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