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光反对远征大宛,邓光:这场战争有必要吗?汉武帝:有必要

邓光反对远征大宛,邓光:这场战争有必要吗?汉武帝:有必要

进不去的玉门关

汉武帝太初二年(公元前103年),河西走廊敦煌郡,一支饱受饥饿和风沙折磨的汉军,在贰师将军李广利的带领下,站在玉门关前,踌躇不前。

李广利内心充满不安,自己上奏给汉武帝的入关奏折,已经发出多时,却迟迟没有得到回复,自己远征大宛失利,不知道会受到怎样的责罚。

玉门关遗迹

沙尘骤起,一队绣衣使者奔驰而来,看到使者手中的绢帛,李广利心中忐忑。所有汉军士兵,一律不准进入玉门关,“军有敢入,斩之!”这是汉武帝给李广利及所有汉军士兵下达的命令。

接到命令之后的李广利,满心苦楚和无奈,他只能率领早已经精疲力竭的士兵,暂时驻扎在敦煌,进行休整。望着西边的黄沙大漠,李广利十分清楚,这一场对西域大宛国的远征,还远未结束。

李广利远征大宛的失利,让汉武帝怒火中烧

同一时间,汉帝国的首都,长安,汉武帝刘彻看着面前的西域地图,眼中饱含怒火。

“道远,多乏食,且士卒不患战而患饥。人少,不足以拔宛。愿且罢兵,益发而复往。”

这是李广利上奏给汉武帝的奏折。汉武帝内心愤怒之余,也有一丝无奈,假使卫青和霍去病还在世,自己也不会因为一个小小的大宛,而怒火中烧。

第一次远征大宛

大宛国,王治贵山城,去长安万二千五百五十里。户六万,口三十万,胜兵六万人。宛别邑七十余城,多善马。马汗血,言其先天马子也。

大宛国,都城贵山城,距长安12550里,人口30万,军队6万人,国内共有70多座城邑,国内出产一种优良的马匹,汗血马(又称天马)。

大宛马号称天马

汉武帝爱马,太初元年,有出使西域的汉使对汉武帝汇报“宛有善马,在贰师城,匿不肯与汉使。”得知大宛将好马藏于贰师城,不献给汉朝,汉武帝便派遣使者“持千金及金马以请之”。

面对着汉朝以金钱和金马交换汗血马的请求,大宛国王母寡有自己的想法:

“汉去我远,而盐水中数败,出其北有胡寇,出其南乏水草,又且往往而绝邑,乏食者多,汉使数百人为辈来,而常乏食,死者过半,是安能致大军乎!无奈我何。”

大宛距离长安太远

大宛国王认为,汉朝距离大宛,路途遥远,而且汉朝与西域往来的北边路线有匈奴阻隔,南边路线又缺乏沿途补给的城邑,因此汉军不可能前来攻击大宛国。所以他以“贰师马,宛宝马也。”为由,拒绝了汉朝交换汗血马的请求。

被拒绝之后的汉使,怒不可遏,对着母寡高声怒骂,当场将送给他的汉朝金马用锤打破,之后便率领使团离开大宛,返回大汉。汉使“妄言,椎金马而去”的举动,让母寡勃然大怒,他以“汉使至轻我!”为由,命令郁成城士兵,包围并杀害了汉朝使团,将汉使财物劫掠一空。

李广利塑像

如此明目张胆的挑衅行为,让汉武帝大为恼火,他下令征发汉朝境内“属国六千骑及郡国恶少年数万人”,以李广利为主将,远征大宛。出征之前,汉武帝信心满满。当初,楼兰国对汉朝不敬,汉武帝仅仅派遣了七百骑兵,在赵破奴的带领下,就攻破楼兰,俘虏楼兰王。这一次,汉武帝有理由相信,汉军一定会大获全胜。

然而事情的发展,却出乎了汉武帝的预料,汉军在行军途中,没有得到西域诸国的后勤支持。他们关闭城门,拒绝为汉军提供补给,汉军只能通过武力攻打的方式,来获取补给。这种走一路打一路的方式,造成汉朝数万大军,在到达大宛郁成城时,只剩下数千人。

汉军得不到补给,折损严重

李广利带着饥饿的士兵,向郁成城发起攻击,被大宛军队击败,汉军被迫回师,回到敦煌时,汉军折损严重,士不过什一二,折损率竟然达到了十分之八。李广利的兵败,让一心想扶持李广利成为继卫青、霍去病之后,新的大汉军方代表的汉武帝颜面大损。面对着李广利请求入关的奏折,汉武帝下达了不准入关的命令,既然已经丧师辱国,还有何颜面入关。

来自朝堂之上的反对声

不让李广利入关,汉武帝其实是向汉军表明了态度,一定要击败大宛。可是,汉武帝二伐大宛的计划,却在朝堂上引来大臣的激烈反对。而大臣反对汉武帝继续出兵大宛,有着充分的理由。

就在李广利远征大宛失利的同一年,即汉武帝太初二年(公元前103年)。汉武帝派遣赵破奴为主将,率领两万余名汉朝骑兵,从朔方郡出发,深入西北大漠二千余里,进攻匈奴,力图向北拓展汉朝边境。

匈奴永远是汉武帝首要打击目标

赵破奴前期作战顺利,俘虏匈奴士兵数千人,但在返回西汉国内时,在距离受降城四百余里的地方,被八万匈奴骑兵部队包围。赵破奴在夜间外出寻找水源时,被匈奴俘虏。匈奴趁势对汉军发动进攻。主将被俘的汉军士兵,在匈奴的军事进攻下,军心动摇,最终投降匈奴。这是自汉匈漠北战役之后,汉朝在对匈作战中遭受的最大一次失败。

赵破奴的失败,传回长安,引起朝堂震动。大臣也因此请求汉武帝,终止攻打大宛的计划,将士兵调往北部边地,参与对匈作战,尤以大臣邓光言辞最为激烈。

赵破奴的失败让大汉朝堂震动

面对着大臣的反对,汉武帝并没有动摇自己远征大宛的决心。他一方面下旨处罚邓光,一方面向大臣阐述远征大宛的必要性。

第二次远征大宛的必要性

“出兵诛宛,宛小国而不能下,则大夏之属渐轻汉,而宛善马绝不来,乌孙、轮台易苦汉使,为外国笑。”

既已出兵征讨大宛,如果连大宛这样一个小国都不能征服,那么大夏等国将逐渐轻视汉朝,大宛的好马也不能传入大汉。乌孙、轮台等国也将随意虐待汉朝使团,从而使汉朝遭到外国的耻笑。汉武帝的话,其实体现了他坚持的一个基本政策--“控制西域”。

西域是汉武帝必须控制的地方

汉武帝即位初期,汉朝面临着匈奴巨大的外部军事压力。而对于如何击败匈奴,汉武帝主张采取“连接西域,两面夹击”的策略。所以他在建元年间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大月氏,意图打通与西域国家的联系。

虽然汉武帝连接西域,夹击匈奴的军事计划,最终没能实施。汉朝也凭借自身的国家力量,击败了匈奴,并迫使匈奴远迁。但是控制西域,将西域变成从西部威胁牵制匈奴的军事基地,却成为汉武帝在张骞凿空西域之后,一直坚持的基本国策。

张骞出使西域之后,汉朝与西域开始频繁往来

使者相望于道,一辈大者数百,少者百余人,所赍操,大放博望侯时。其后益习而衰少焉。汉率一岁中使者多者十余,少者五六辈,远者八九岁,近者数岁而反。

张骞凿空西域以后,汉朝出使西域的使者相望于道,一批多者数百人,少者百余人,一年中派往西域的使者,多者十余批,少者五六批,远的八九年,近的几年就可往返。史书的这段记载,是汉武帝沟通西域,控制西域的具体体现。

通过战争加强对西域的控制,是汉武帝的西域用兵意图

大宛国杀害汉使,以及西域各国在汉军第一次远征大宛时,闭门不出,拒绝为汉军提供补给的行为。让汉武帝了解到,汉朝对西域的控制力和威慑力是不足的。尽管远征大宛,带有汉武帝帮助李广利立功封侯的私心。但是通过战争,加强对西域的控制,这或许才是汉武帝,不顾汉军在北部边境大败的现实,以及大臣的反对,第二次发动远征大宛的主要原因。

第二次远征大宛

太初三年(公元前102年),汉武帝下令第二次远征大宛。为了这次远征,汉武帝做了多方面的准备:

一、将全国正在服刑的囚徒赦免,征发品行恶劣的青年和边塞地区的骑兵,共计六万人,这还不包括自愿参加远征的人。汉武帝将这些人,全部派遣到敦煌李广利麾下。

二、征调了牛十万头,马三万匹,驴、骆驼等数以万计,以及十分充足的粮食和兵器弓弩。

三、从全国各地征调校尉军官五十余名,送到李广利大军中,充任军队各级指挥官。因大宛城中无井,靠汲引城外河水使用,所以汉武帝还派水工随军前往,准备将大宛城外河水引向别处,利用旧水道挖洞攻城。

四、全国犯罪的官吏、逃亡者、入赘妇家的男子、商人、原属商人户籍者、其父母或祖父母属商人户籍者,共七种人,一律谪罚为兵,以此增加兵源。

五、增调十八万戍卒进驻酒泉、张掖以北地区,并在居延、休屠两地屯兵以卫护酒泉。为李广利构筑起坚固的后方军事基地。

第二次远征大宛规模巨大

这一次的军事行动,在规模上,远远超出了第一次,甚至在汉武帝的历次对外战争中,也可以排在前列。汉武帝通过这种方式,向大臣、士兵以及西域各国,表明了自己击败大宛的决心,也表明了自己对西域的重视。

贰师将军李广利得到巨大的人力物力增援后,雄心勃勃的再次向大宛前进。这一次远征,西域各国看到兵锋甚盛的汉朝军队,纷纷表示归附,皆打开城门,为汉军提供补给。只有轮台国,闭门不出。面对拒不归附的轮台,汉军攻城数日,城破后,汉军屠城,以示惩戒。

汉军对轮台进行了屠城威慑

轮台屠城之后,汉军震慑西域,一路平推,直抵大宛城下,这一次到达大宛的汉军士兵共三万人。大宛军队出城迎击汉军,汉军以箭射杀,大宛军大败,逃入城中拒守。李广利命随军工匠挖开水源,将渠中之水引向别处。

汉军将大宛城全城包围,攻城四十余日后,攻破大宛外城,俘获大宛军事将领--煎靡。大宛贵族心生恐惧,纷纷逃入内城。在汉军强大的军事攻击下,大宛贵族最终杀死大宛国王母寡,将其首级献给李广利,表示臣服大汉,向大汉进献大宛汗血马。

汉军围城,迫使大宛屈服

李广利考虑到汉军劳师远征,后勤补给不足,不能长期坚持,加之西域康居国准备救援大宛,决定接受大宛的臣服请求。李广利在大宛国中,挑选了数十匹好马,中等及以下的雌、雄马三千余匹,又扶立过去对汉朝态度友好的大宛贵族--昧蔡为大宛国王,与其订立盟约后班师回国。

远征大宛,西域臣服中原的开始

汉武帝太初四年(公元前101年),李广利带领汉军从大宛班师回国,这一场前后历经两次,耗时四年,消耗大量帝国财富和人力的远征大宛之战,最终结束。李广利因此战,最终得以被汉武帝封为海西侯,逐渐成为汉武帝后期的汉朝军方代表。

从历史的发展轨迹来看,李广利并不是这一场战争的最大获利者,最大的获利者是汉武帝及汉帝国。正是这一场被司马光评价为,汉武帝为了李广利立功封侯,而因私废公的战争。让西域地区真正开始被西汉政府所掌控。《汉书》《资治通鉴》中写道:

自大宛破后,西域震惧,汉使入西域者益得职。于是自敦煌西至盐泽往往起亭,而轮台、渠犁皆有田卒数百人,置使者、校尉领护,以给使外国者。

远征大宛的胜利,标志着西汉管辖西域的开始

远征大宛之后,西域各国十分震恐,派往西域的汉使因此越发顺利地完成使命。于是,从敦煌向西直到盐泽,处处建起亭燧,而轮台、渠等地都有汉朝的屯田兵卒数百人,分别设置使者、校尉加以统领护卫,用以供给出使外国的使团所需。

汉朝在西域的驻军屯田,以及汉朝使者在西域所受到的良好待遇,正是由于远征大宛的胜利所带来的。而这也是汉朝行政力量第一次到达西域地区。汉武帝远征大宛的胜利,开启了西域被纳入中原国家版图的先例,也奠定了未来,西汉政府对西域直接管辖的基础。

参考资料:

《汉书·西域传》《汉书·张骞李广利列传》《资治通鉴·汉纪·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