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认定天鹅座发现戴森球结构,疑似发现了地外文明是真的吗?

有人认定天鹅座发现戴森球结构,疑似发现了地外文明是真的吗?

当然不是真的。所谓天鹅座有一颗恒星疑似有戴森球结构,是一个过时的话题了,现在经过科学分析,结论是自然现象。

这颗星编号为KIC 8462852,是一颗距离我们1480光年的恒星,俗称“塔比之星”。

这颗曾经引起天文学家们极大兴趣,以为找到了地外文明证据的星球,已经被盖棺定论,其奇怪的遮光现象并非文明巨厦,而仅仅是尘埃所致。

这项研究是100多位天文学家组成的科学团队得出的,领导者为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的助理教授特贝莎·柏亚金(Tabetha Boyajian),她是最早研究KIC 8462852的专家,而且“塔比之星”的昵称就是以她名字命名的。

他们通过研究各种世界上最先进天文望远镜多年的观测数据,得出了上述结论。这些望远镜中包括NASA的斯威夫特太空天文台和斯皮策空间望远镜。

斯威夫特天文台包括三种观察不同波长射线的仪器,即突发警报望远镜、X射线望远镜、紫外线/光学望远镜;斯皮策则是世界上最大的太空红外线望远镜。

最初引起天文学家们关注并曾经怀疑具有文明活动迹象的原因,是“塔比之星”奇怪遮光现象,这颗恒星每过一段时期,就会出现周期性遮光现象,亮度大幅度下降。

本来恒星被遮光是一种常见现象,凡是有行星相伴的恒星都会出现这种现象,这种现象叫行星凌日。就是行星运行到了人类观测恒星的视线中间,遮盖了恒星部分光茫。但这种遮光现象一般是很小的,即便木星这样巨大的行星也只能吧太阳的光茫遮盖住1%。

但这颗“塔比星”遮光现象比例很大,最大时竟达到恒星光芒的22%!

没有这样巨大的行星,因此不可能是行星遮光现象。

这就引起了天文学界的密切关注。特贝莎·柏亚金带领一个团队对“塔比之星”进行了多年研究,在2014年一次国际性学术会议上,柏亚金把自己的研究数据给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天文学家杰森·赖特看。

赖特看后也很惊讶,他认为柏亚金的解释都是从自然方面考虑,没有扩大思路。这种遮挡物达到恒星面积四分之一的巨大构造,除了自然现象,也有可能是智能生物的杰作。

由此,“塔比之星”的外星文明戴森球说法出台了。如果这种现象真的是智慧文明体的杰作,那就是一个戴森球结构。

什么是戴森球呢?这是上世纪六十年代美国科学家弗里曼·戴森提出的一种设想,就是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只有最大限度利用本级恒星能源才能够满足文明发展的需求,利用的方法就是建设戴森球。

戴森球就是建造一个巨大的结构,如果在太阳系,这个结构的半径有1.5亿千米(太阳到地球轨道距离),把太阳包裹起来,这样就能够把太阳全部或大部分能量吸收转化为可用能源。

根据卡尔达舍夫宇宙文明等级的划分,戴森球结构就是文明达到了二级的象征,就是能够完全掌控和利用本级恒星资源和能源。

而人类文明目前还处在0.73级,达到一级文明人类才能够完全掌控利用地球资源和能源。科学界预测,人类达到宇宙一级文明还需要200年左右,达到二级文明需要5000年左右。

因此,如果“塔比之星”真的有戴森球结构,那里的文明就相当于宇宙二级文明,比人类文明要高出几千年。

如果是真的,这么强大的外星人对我们会有威胁吗?时空通讯认为完全没必要担忧。

首先,根据卡尔达舍夫文明等级理论,二级文明的活动范围是周围恒星系统,也就是在10光年左右附近恒星之间活动。而塔比星距离我们1480光年,二型文明还不具备这么远的活动能力。

其次,我们看到的“塔比之星”已经是1480年前的“塔比之星”,现在那里已经过去了1480年,已经发展到什么程度难以预料,如果他们想灭掉我们又有能力灭掉我们,早就来了。

第三,时空通讯一贯认为,文明的发展趋势是和平与共享,高级文明的最终所需资源只有能量,而整个宇宙都是由能量组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根本没有必要依靠相互残杀掠夺来取得。一个小小地球在宇宙中如灰尘一般,实在没有什么可供炫耀的资源,就别自作多情了。

现在我们前面所说贝莎·柏亚金团队的研究成果。

他们通过望远镜对“塔比之星”的红外线、紫外线、X射线观测光谱分析,一些光变特性表明,在我们与“塔比之星”的视线之间,有一片由尘埃碎片组成的巨大“乌云”,这片巨大的“乌云”有厚有薄,将星光散射开来,从而产生了我们观测到的光变。

而且这片“乌云”是围绕着“塔比之星”旋转的,因此才会出现周期性遮光现象。

而对于这片“乌云”的来历,有各种说法,比如行星撞击破碎、彗星破碎、星际尘埃等。到底是什么妖魔鬼怪所致,还在进一步的研究中。

人类一直希望找到地外文明,以解脱自己在宇宙中的孤独魔咒,但迄今尚无突破。“塔比之星”的希望又破灭了,或许新的希望明天又会到来,我们还需静静的等待。

就是这样,欢迎讨论。

时空通讯专注于老百姓通俗的科学话题,感谢粉丝朋友们一直以来的理解支持与合作。

原创版权,未经作者同意并授权的一切转载和内容引用均视为抄袭侵权,可能受到法律责任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