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氏大理的前生今世

段氏大理的前生今世

金庸先生笔下众多人物当中,最喜欢的莫过于大理世子段誉,凌波微步,那真是独步武林呀。不管最后有没有抱得美人归,他的痴情真实感动了不少人。他爹大理国“镇南王”段正淳却是个风流倜傥情人无数的多情种。难不成大理这个地方出情种?在《天龙八部》中,大理如同仙境一般,风花雪月,梦幻的骑士大侠,琴剑聚豪杰,斗酒论英雄,好一块诱人向往的尘世仙境、人间净士。

在历史上,大理又是什么样子呢?

在后晋天福元年(公元936年),即大理国建立以前,“大理”一词还没有见诸于有关记载洱海区域的史籍。

在司马迁的《史记》中称洱海附近一带为“叶榆”,当时洱海也叫叶榆泽(又称“叶榆水”)。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在这里设置了云南(今祥云)、叶榆(今大理。洱源)、邪龙(今巍山)、比苏(今云龙)4县,隶属益州郡;东汉、蜀汉、晋、南朝,先后归入永昌、云南和东西河阳等郡属。

到了唐开元廿五年(公元737年),蒙舍诏(在今巍山)的皮逻阁在唐朝的支持下统一了六诏,建立了南诏地方割据王朝,于公元739年迁都大和城(又叫太和城,在今大理太和村西)。到了阁逻凤的孙子异牟寻又迁都羊苴咩城(即今大理城)。在南诏统治时期,在这个区域一直无“大理”之称。

南诏是封建军事奴隶制性质的政权。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奴隶制度行将被新兴的封建领主制所取代。反映在南诏统治集团内部便出现了贵族豪强趁南诏政衰微之机,内则清平官(即宰相)政,外则节度使(即都督)擅权的混乱局面。

在清平官和节度使中,大多数是代表新兴封建领主势力的先进汉族和“白蛮”大姓豪族,其中以郑、赵、杨、段的势力最大。这种状况,造成了新旧势力之间互相争夺政的局面。

在此后短短的几十年间,这里像走马灯一样先后发生了三个短命政的交相更替。

01

大长和国(902-928)

公元897年至公元902年,权臣郑买嗣在广大人民反对南诏统治者的大势下,先后杀了南诏王隆舜及其子舜化贞,夺得了政权,改国号“大长和”。

02

大天兴国(928---929)

在大长和国建立后36年,权臣东川节度使杨干贞杀了郑隆旦(大长和国三世国王),灭了大长和国,拥立清平官赵善政为国王,国号“大天兴”。

03

大义宁国(931-937)

大天兴国建国十个月之后,杨干贞又废赵善政而自立为王,国号“大义宁’”。

这时由于三个政权间的混战及实行苛政重赋,引起了奴隶、自民及各部落百姓的纷纷起义。

这时,后晋派往通海的节度使段思平(白族,大理喜洲阁洞垮村人,为南诏开国功臣段俭魏之后)横空出世。

段思平把持地方势力,以“减尔税粮丰,宽尔诺役三载”的诺言,与滇东“三十七部”的贵族反抗武装在石城(今曲靖)会盟,于公元937年率军到达洱海,攻破龙尾城(今下关),打垮了杨干贞,占领了羊苴咩城(今大理县城地区),灭了“大义宁国”,自立为王,建立了号称“大理国”的新政。大理的疆域覆盖今中国云南、贵州、四川西南部,以及缅甸、老挝、越南北部部分地区。

大理的由来

据史记载,段思平建立政之后,“更易制度,损除苛令”,可见他改国号日“大理”,就是要大大调理各方面的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理”与“治”同义,“大理”即是“大治”的意思。从此,“大理”一词便被沿袭成为以洱海为中心的白族地区的专有地名。

大理国937年立国,一直到1253年,为兴起的蒙古所灭,除去中间(1094年-1096年)被专权的高氏取代过两年之外,一共存在了315年。期间中原的政权跨越了后晋(936年-946年)、后汉(946年-950)、后周(950-960)、北宋(960年—1127年)和南宋(1127-1279年)。比南宋早灭国26年,前后算起来,大理国是一个寿命相当长的政权。

而在历史中,1064年大理权臣高升泰废了皇帝段正明,改国号“大中”,自立为帝,改年号上治。当了两年皇帝后,高升泰于上治二年(1096年)去世,临终遗命,还政于段正淳,史称“后理”。至于为什么又把皇位让出来,也许是因为高升泰觉得当皇帝太累了吧。所以,一直到灭国,真正把持大理政权的仍是高氏族人。

真正历史中段正淳的儿子也是段誉,又名段和誉,1108年至1147年在位,是大理国历史上当皇帝时间最长的皇帝,也是一个好皇帝,但没改变的是高氏专权的局面。段誉和他父亲一样,都在晚年禅位给儿子,自己去当和尚,段誉活了94岁,放在今天也是高寿,更别说当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