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费试驾天籁2.0T次顶配:好开,但不好玩?

自费试驾天籁2.0T次顶配:好开,但不好玩?

前几天出门去贵州旅游,在某嗨租车APP上看到有新天籁2.0T的车型时,我感到很意外,因为这个平台提供的B级轿车一般都是小排量或者低功率版本,例如速腾提供的是1.6L而不是1.4T,而迈腾提供的是1.4T而不是2.0T。

而当我提车时看到19英寸大轮毂和分段式双天窗时,我就更加意外了,因为拥有这两个配置的,要么是26.98万的顶配,要么是26.58万的次顶配(后来确认是次顶配版本),而租过车的朋友都知道,租车公司提供的大多数车型,都是连倒车影像都不具备的低配版本,天籁指导价从17.98万开始,某嗨居然直接提供了一个26.5万元以上的高配?

毫无疑问,这种情况对于某嗨来说是不太正常的,有理由推测东风日产和某嗨租车达成了某种合作协议。我的猜测有两个:一是厂家希望通过租车公司,让更多的人体验、感受2.0T版本;二是具有VC-Turbo可变压缩比技术的2.0T发动机,在天籁上的可靠性存疑,希望以租车的方式投入市场,进行检验。

不是内部人士,只能这样简单推理,是否准确也不重要了,能以不到200元/天的价格体验到天籁2.0T的次顶配,是一件比旅游还开心的事。要知道现在天籁在全国售出的2.0T版本都没多少,26.58万的次顶配,更是可能连三位数都不到,而我,可以和它进行整整两天的亲密接触。

那么这款车到底怎么样?两天之后,我对它又有了怎样新的认识?

油门到底,风轻云淡

2.0T VC-Turbo可变压缩比发动机,是这一代天籁换代时最核心的宣传卖点,不过尴尬的是,因为说不清道不明的原因,从去年年底上市后,这款车在长达近半年时间里,都只交付了2.0L自然吸气的版本,2.0T的版本,直到最近几个月才逐渐开始向消费者交付。

所以虽然去过几次日产的4S店,这还是我第一次体验到2.0T版的天籁,右脚踩到油门踏板上时,内心还是有点小激动的。不过刚开到路上时,它并没有给我特别的感受。

怎么说呢,和之前在4S店短暂试驾2.0L自吸版相比,2.0T版的绝对动力肯定要强得多,不过在发挥空间不大的市区路段,这两个版本开起来其实没有特别明显的差别。踏板初段都是中规中矩,平稳提速时,CVT的响应、发动机舱传来的噪音,基本都别无二致,就像是两个性格非常相似的亲兄弟。

当然,它们的潜力,是完全不同的。

来到高架上,2.0T的252马力才能充分发挥出来。之前在4S店试驾2.0L版的时候,即便是在市区路段,遇到车流稀少的地方,还是能够很轻易地感受到动力的极限,而在高架上,如果不是想感受绝对的提速感,我全程提速、超车,都不用把油门踩到底。

不过,和动力相近、甚至差半个档次的其它品牌车型相比,天籁的提速能力和推背感,并不完全成正比。这是CVT的“功劳”,你在明确需要提速的时候,动力衔接的瞬间,没有一个瞬间爆发的点,就算是从1800转巡航直接地板油,发动机的转速也不会瞬间飙升到4000转以上,而是先跳到3500转左右,然后继续向上攀升。

但是,时速的提升速度,却比你身体感受到的要快很多,原本只想提速超一下车,瞄一眼时速表,不知不觉就已经逼近100km/h了。

来到限速100km/h以上的高速上,这种动力游刃有余的感觉还是一样的,不管油门怎么踩,你感受不到猛烈的推背感,但同时你内心知道,它的动力就在那里等着你,只要你想超车,不用犹豫,油门到底,风轻云淡。

非常好开,但并不好玩

如果从好开的角度,天籁2.0T几乎是无可挑剔的。

转向力度全程都比较轻柔。CVT变速箱响应不慢,但一点都不突兀,你需要多少动力,它能从容而及时地给到你,不多,也不少。偶尔需要急加速的时候,它的姿态依然是从容的,就算副驾驶上的美女正在喝水,也不会一下子泼了一身。

对于小沟小坎的处理,也是从容不迫的,19英寸的扁轮胎并没有把路面的细碎震动传递到车舱内,减震、悬架的风格,同样是轻柔有余。除了突然遇到一条减速带没来得及刹车时,会明显感觉到悬架“顶到头”的冲击,在大多数路面上,这台车都不会让车内的乘客皱眉。

然而,如果从好玩的角度来看,它就显得相当无趣了。

转向力度轻柔并不是问题,问题是工程师似乎有意模糊了它的指向性,上下高速的匝道弯,我很难通过方向盘的回馈来精准判断转弯的力度,而是需要更加依赖眼睛的判断;而从贵阳到西江千户苗寨的高速,几乎都是在山内穿梭的高速弯,限速110km/h的路段,我几乎不敢把速度提到限制速度。

还有底盘的质感,如上所说,天籁的轮胎、悬架并没有把过多震动传递进车舱,但同时路感也被隔绝地差不多了,而它的这种舒适,又和雪铁龙那种柔韧、扎实的舒适不同,你只是感觉到悬架偏软,但并没有多少韧劲儿。

而从乐趣的角度而言,缺乏推背感不是好事,各种工况下发动机的噪音、排气声浪都被良好的隔音措施压制下来,也不见得是好事。搭载VC-Turbo的天籁,动力很强,但你只是在需要超车的时候,才想起来要深踩一下油门,随后就又回到踏踏实实的开车状态了。

所以我的建议是,如果你想买一台好开而动力强的车,天籁无可挑剔;如果你想买一台开起来好玩的车,不要被它6秒级的提速能力迷惑,这并不是一台操控取向的车型;而如果你认准要买天籁2.0T,那么我也不建议你为了19英寸大轮毂而选择顶配和次顶配,因为这套轮胎,并没有让天籁变得更运动。

毕竟,这是一台连运动模式都没有的车。

小优点、小缺点

其实天籁给我的第一个印象,是安静。

这种安静感是从关上门的一瞬间就感受到的,那种和外界的隔绝感非常强烈,即便是和豪华品牌的B级车相比,天籁的隔音也绝对处于第一梯队。

而从启动发动机,到市区内的中低速通行,再到高速、高架上的高速行驶,这台车的NVH也都全程没有“翻车”的地方。怠速和低速行使时的发动机噪音,只是让你感觉到它在运转,高架、高速上急加速时,声浪也没有大到足以打断车内乘客的聊天,全程都被隔音措施稳稳地压制着。

而让我最惊喜的,是风噪表现,和我平时开的那台沃尔沃S60L相比,天籁的风噪表现反而更像豪华车的水准。

不过除了NVH之外,这款车的其它小地方,就是缺点居多了。

首先是内饰的质感,在近两年换代的合资品牌B级车中,天籁的内饰设计是最平淡无奇的,整个车舱内几乎找不到任何一个可以提升质感的细节。

钢琴烤漆、镀铬饰条这种提升高级感的材料和工艺,在天籁内部用的非常“节制”;中控台上大片的所谓软性材质,摸起来其实和硬塑料已经十分接近了;各种旋钮、按钮的设计,基本都只有功能性,而不像吉利、上汽等自主品牌,会以各种镀铬镶边或整个金属面包覆的方式进行点缀。

全液晶仪表盘,在顶配和次顶配上也没有出现;中控屏的尺寸就不提了,界面流畅度依然是几年前的水平,画面精细度则是十几年前诺基亚时代的表现了,不用凑到屏幕前,你都能感受到明显的像素颗粒感。而当我进入倒车模式时,这种聊胜于无的画质,才让我对低画质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坐在车内细细推敲,你会感觉到天籁内部处处都体现出一个主旨——节约成本。到了晚上车内各种按键背光灯亮起的时候,你会感觉到车舱内亮起了一大片小红点,除了空调冷、热风旋钮和ECO模式的按键之外,全部按键都是一致的红色背光灯,换挡的时候,挡位标识的颜色也不会有所变化,你只能通过仪表盘上的挡位显示来判断你到底是挂到了N挡、D挡还是L挡。

打开后备箱,你会看到一个光秃秃的空间,看不到任何一个挂钩或者网兜。掀开盖板,会发现这是一张像硬纸板一样的材料,掀起来的时候,这张板甚至会因为自身不算大的重量发生弯曲。

在节约成本的角度,天籁做到了极致。

不过值得庆幸的是,天籁用料和设计上的不足,基本都体现在车内,只有车主或者乘客才能感受得到,从外部看的话,这依然是一台造型突出、漆水亮眼的好车。

总结

整车的优缺点,上面已经说得差不多了,到最后大家应该还有一个比较关心的问题,就是这台VC-Turbo的油耗表现到底如何?我租车的这两天,行驶的路况非常简单,就是从贵阳北站穿过市区直接上高速,抵达西江千户苗寨,然后再原路返回,中间市区路段行驶大约30公里(中间在黔西南行政区下高速,吃了一次饭),余下的就是高架和高速路段。

出发的时候车辆是满油状态,往返之后总里程是418公里,再加油到跳枪,一共加了31.86升,换算下来的油耗,为7.6升/百公里。考虑到提车时,某嗨APP服务员在加满油再交车的一小段路程,这次行驶的真实油耗,应该在7.4升/百公里左右。

如何评价这个油耗表现呢?对于一台252马力的B级轿车而言,高速、高架为主的路况下实现7.4升/百公里的油耗,绝对不算高,但是考虑很多人对于可变压缩比技术的期待,这种表现就显得普普通通了。因为同级别的宝马3系、大众迈腾或者我自己那台S60L,同样路况下的油耗也基本不会高于8升/百公里之间。

当然,这毕竟是穿着19英寸大轮胎的次顶配,如果是17英寸的中低配版本,油耗可能就是另一码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