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星象第一村----张壁古堡

中华星象第一村----张壁古堡

这个袖珍的小古堡,到底看什么呢?听了导游的鼓动,搜了百度,最多的介绍词是"中华星象第一村",真有些期待。小时候我尤为好奇星象,观天象,没有天文望远镜,比较遥远,比较模糊,从书本上看,比较抽象,直到现在我也常常仰天长望,总盼遇见更高智慧的外星人。

来到山西的张壁古堡,在这星宿对照图前,让我如此直观地对应了星象的方位,了解天地合一的真正含义,这是我的小收获,也是古堡村的小卖点。

细看这幅对照图,奎宿星图与古堡地形如出一辙,是机缘巧合吗?是精心人为吗?如果是人为,那么1600多年前的十六国时期,我们的先人就具备了清晰观天象的能力。古人将全天可以看到的星宿分为三垣二十八宿,三垣即太微垣、紫微垣、天市垣。其中紫薇垣位于黄道以北,代表皇室朝廷的星宿,沿着黄道的部位,古人将恒星分出二十八个星宿。奎宿星是其中之一,日月五星均以这些星宿为背景运行。

他们按照奎宿星图的形状,建了10米高、1300米长的城墙围着这块三面沟壑、一面靠山、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的小城,开挖了地下长约万米、上下三层、攻防兼备的古地道,当地人自豪地称为"地上地下双城子"。

我在秋日的午间悠然迈开脚步,好奇、轻松地展开"双城记"的深奥探索。我从石砌的南堡门跨入城堡,距地面20米的地道底层没有开放,在关帝庙旁边的入口钻进地道的中层。

途经指挥窑、储备窑、伏击窑、将军窑。扭头看马槽,低头看陷阱、抬头看天眼,伸头看排水道。地道有三层,上层距地面仅2米左右,中层有8--10米,底层约17--20米,高约2米、宽约1.5米,在"蜘蛛网"的地下通道穿行了几百米,虽有些迷离,但却舒展,可以昂首阔步。堡外北面和南面的沟崖间都有洞口,既可作为进出口,又可用作哨卡。道内留存有通风孔,还有水井与地面相通。

从堡外北出口处回到地面。我暗自吃惊:如此庞大复杂的地下工程,绝非民财民力所及,定是军事需要、对外保密的战略设施。这条集攻、防、藏、遁于一体,纵横曲折,四通八达,设计机巧,规模宏大,与地面明堡巧妙联配的地道,居然是1600年前北魏时期的工匠所为,这座"地下长城"能否为河北冉庄地道战提供借鉴?

探完地道,再探地面,古堡只有南北两个堡门,我沿着不到300米长的红顺街探步,这条主街连接着南北堡门。古堡子坐午向,南高北低,有悖于古城选址"子午"坐城须北高南低的原则。张壁村只好对北堡门和周边祠庙多次改造,在北堡墙上修建了"二郎庙"和"真武庙",庙顶略高于南堡门,以顺应北高南低的原则。

由于绵山地势高陡,"冲"气十足,于是又在南堡门外建造了关帝庙,遮挡绵山的"煞气"。面前的红顺街通道略呈"S"型,也考虑到"风水不外流"。

绕过抱柳的古槐,"槐抱柳"由千年的槐树与六十余年的柳树痴缠地扭成,这现象,我戏称为"老夫少妻,儿孙满堂","老夫"也有六棵,对应南斗六星。

穿到砖砌的北堡门,抬望最高建筑的空王行祠,空王佛就是唐代汉人田志超,法号慧超,最后在绵山坐化成真。

空王行祠门前的琉璃碑,碑文记录了建空王行祠的前因后果,碑文很普通,琉璃碑罕有。

可罕王祠是我国汉族地区以可罕为膜拜对象的神庙,实在罕见。

古堡是一座完备军事防御功能的小城,在海拔1020米之高地。融古堡地道、宫殿庙宇、军事、宗教、居住、生产、民俗历史、星象文化为一体,聚集了夏商古文化遗址、北朝地道、金代墓葬、元代、明清民居等许多文物古迹。可谓:"堡中有堡,城中有城",以"古庙神佛异,明堡暗道奇"名扬海内外,更神奇的是地面建构与星座遥遥对应,整个村子遵循中国传统古代星象和堪舆理念建造,地面布局与天上的二十八星宿相对应,面积很小,内涵很大。

上下探索了仅有0.12平方公里的城堡,摸索了一街七巷,东三西四小巷后,我以为这城堡或叫村更为贴切,"中华星象第一村"就名副其实了。天上奎星,人间张壁,别无他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