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破楼兰终不还!楼兰与中原王朝何仇何怨,为何中原都视之为死敌

不破楼兰终不还!楼兰与中原王朝何仇何怨,为何中原都视之为死敌

唐朝诗人王昌龄的一首《从军行》,可谓是家喻户晓。其中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更是千古名句,为人称颂,也成为无数将军征战沙场,马革裹尸的座右铭。诗仙李白也有“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之语,辛弃疾亦有“且挂空斋作琴伴,未须携去斩楼兰。”之句。而楼兰这样一个具有显著地理特征的地名,我们自然知晓只是诗人们的借代手法,用以指代与中原王朝对立的少数民族,但是为什么我们的先人们总要用楼兰来指代呢?楼兰又到底与中原王朝有着何种的深仇大恨呢?

一.楼兰古国的地理位置

楼兰古国,是西域古国,历史也相当悠久。距今3500-4000年的小河文明便发生在古楼兰境内(当然,现在还没有直接证据证明小河文明与楼兰古国的直接联系)。而随着张骞凿空,丝绸之路的开通,楼兰优秀的地理位置也使得它成为中原王朝和西域交流的桥头堡。

根据《汉书西域传》的记载,早在2世纪以前,楼兰古国便已经是西域著名的“城郭之国”。作为西域三十六国之一,它东通敦煌,西北到焉耆、尉犁,西南到若羌、且末。

二.楼兰古国的生存之道

作为一个城邦式国家,楼兰在西域众多的国家之中可算得上大国,但是与逐渐强大起来的邻居大汉王朝、匈奴帝国相比显然只是微末之力。而且从其国家潜力而言,人口少,耕地少,沙漠多,以畜牧业为主的生产结构也导致了它并不具备成为强大国家的实力。因此要实现国家生存,则必须实行两面派的外交方式。现在我们习惯用朝秦暮楚来嘲笑这种方式,但是这显然也是楼兰古国为了生存而采取的最好的方式。

《汉书·西域传》记载:"鄯善国,本名楼兰,王治扦泥城,去阳关千六百里,去长安六千一百里。户千五百七十,口四万四千一百。"

从地缘上与匈奴的更加接近,也让它伊始选择送出质子,攀附匈奴。但当中原王朝在汉高祖刘邦选择和亲,文帝、景帝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中原地区的经济迅速恢复,而到了汉武帝朝被迫与匈奴和亲的政策,也迎来了改变。匈奴与汉王朝之间实力的变化,也让楼兰战栗。在汉武帝的使者将楼兰国王斩杀,并改为鄯善之后,楼兰被迫臣服与汉朝,并且送出了质子。

但是这种臣服,也自然不是长久的,它会随着汉朝、匈奴之间的实力对比而左右摇摆。

三.汉王朝,汉的剑锋所指

《汉书》记载:“楼兰、姑师当道,苦之,攻劫汉使王恢等,又数为匈奴耳目,令其兵遮汉使。”

面对楼兰的这种首鼠两端的行径,时常劫掠,汉朝商旅要想进入西域,楼兰又是必要经过的路径,于是汉武帝终于忍无可忍,元封三年(前108年)遂派遣赵破奴、王恢以数万大军攻击楼兰、姑师。国势强弱对比明显,楼兰城破,楼兰王被俘。面对汉武帝的叱责,楼兰王也不得不说出小国的生存之道“不两属,无以自安”。

汉武帝选择将其释放,留下了质子之后,楼兰也倒向了汉王朝。但是在公元前92年,楼兰王去世,此时上书请求放归质子,承袭王位。

可惜的是此时留在汉朝的质子,早已经因为触犯律法,被处以宫刑。因此,汉朝拒绝了这个请求,楼兰国也自是无奈只得选择改立他人为王。而新王也没几年便一命呜呼,于是匈奴人选择又将它留在匈奴的质子送归,立为新王。

于是楼兰又一次倒向匈奴。继续开始肆无忌惮的劫掠,而与此同时,汉朝内部也汉武帝末年的昏聩而出现了动乱,巫蛊之乱,太子之死,但是在公元前77年,作为托孤大臣的霍光派遣傅介子执行刺杀楼兰王的计划,一番宴饮之后也将安归刺杀,改立尉屠耆为王,更其国名为鄯善。

至此,楼兰才算真正的被降服,随后匈奴在东汉时期被基本消灭,这也成为汉王朝荣耀的象征,而随着环境的恶化,楼兰古城也被遗弃,逐渐南移。448年,被北魏所灭。

参考资料:《汉书西域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