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做错事不承认?心理学:父母学会这几招让孩子直面自己的错误

孩子做错事不承认?心理学:父母学会这几招让孩子直面自己的错误

许多家长在育儿的道路上走的都不是那么顺畅,一方面在孩子平时的生活照料,比如孩子特别想要一个玩具,但是孩子的玩具太多了,基本是玩不了几天就失去了兴趣,把玩具放到了一边,那么家长就会纠结要不要给孩子买这个他特别想要的玩具呢?

另一方面再孩子的学习问题上兴趣班问题上,比如:市场上各种各样的班型特别多,许多家长都给孩子报了几种技能养成班,潜能开发班等,都想让孩子掌握几种技能,不能输在起跑线上,那么家长就会纠结别人的孩子都学了,我家孩子不学是不是就跟不上其他孩子了?

这种选择也让许多的家长头大,更关键的是在孩子的个性养成和道德成长上,家长的神经就被更加的揪起来了,孩子稍微出现一些家长认为是不正确的表现,都是家长要紧急教育的契机,比如孩子说谎这种现象的出现。但是让家长困扰的是,应该采用什么方法来和孩子沟通才能既不伤孩子的心又能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及时改正呢?

我的一位朋友最近就被孩子说谎,做错事不承认这件事困扰着,她有一个5岁的女儿,叫乐乐,乐乐是一个特别活泼,很开朗的孩子,不仅是家里的开心果,附近的邻居也都很喜欢乐乐。朋友说乐乐有一天去邻居家院子里玩,不小心碰翻了一盆花,当时朋友正从窗户中看着乐乐在邻居家玩耍,所以孩子把花盆打碎了这件事情也被朋友看在了眼里,当时孩子看了看周围没人,站在那里不知如何是好,愣了一下就赶紧的跑回家了。

朋友在乐乐回来时问乐乐“今天怎么这么早就回来了?”乐乐却说:“我不想玩了!”,朋友想引导孩子自己承认刚才发生的事情,于是又问乐乐:“邻居家的花盆不知道怎么就碎了,你知道是谁干的吗?”乐乐背着我朋友,边玩玩具边说:“不是我,可能是猫干的!”

朋友听到乐乐的答复,不知道该怎么进行下去谈话和教育,心里很焦灼,面临着选择题,应该直接的告诉孩子你撒谎吗?但怕伤害孩子的敏感的心,不说又怕孩子养成撒谎的坏习惯。朋友不知该如何是好。

我们是否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

其实上面乐乐撒谎是很典型的因为害怕而撒谎的表现,乐乐一不小心把花盆打破了,其实孩子内心很紧张,本能的感到的是害怕,因为她觉得自己打破花盆是不对的,想说谎把事情掩盖过去,以此来避免惩罚。

但朋友的处理方法也有些欠妥,在刚开始时朋友已经知道是乐乐打破了花盆,却没有和孩子直接的说出,而是采用兜圈子的方式想让孩子自己承认错误,出发点很好,是想让孩子自己承认错误,但其实孩子是害怕处罚才说谎,现在也不知道妈妈是什么态度,所以迟迟不敢承认,反向结果就是孩子想着法子说谎。

其实朋友需要直接的告诉孩子,要勇敢面对现实,大胆说出真相,不需要说谎,在刚刚孩子惊魂未定回到家的时候,朋友就可以把孩子抱在怀中,然后心平气和的和孩子说“妈妈刚才从阳台上看到你在邻居家玩了,花盆的事情你能和妈妈说说是怎么回事吗?”这样子孩子可以看到妈妈是没有生气的态度,孩子就可以放下恐惧的屏障,如实的和妈妈说明发生的事件经过。

这样一来,朋友和孩子就可以就事论事坐下来好好解决问题。与此同时也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教育契机就是:每一个人一定要学会承担责任,说谎并不能解决事情,而且说谎之后需要承担的责任会比以前更大。在朋友要买新的花盆赔偿给邻居时也需要和孩子说:“买花盆的钱是妈妈替你垫付的,以后需要从你的零食钱中抽出一部分钱来当做花盆钱哦”,这样子做是要告诉孩子:承担责任,自己必须要付出努力。而且也让孩子明白,解决问题是最重要的,没有人会因为你打破花盆就会惩罚你,你依旧是好孩子,不需要撒谎。

家长如何正确看待错误

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犯错的时候,我们不仅需要自己原谅自己,还希望朋友们也能原谅自己,理解自己,平时家长在生活中会出现丢钥匙,忘记给朋友回电话,忘记约会,放错电话,乱发脾气,回家太晚,看手机过度等情况,这些情况我们认为是不对的,而且也不希望孩子去做,于是会告诉孩子这样子做“不对!”,不管是多大年龄的孩子。但其实孩子只是做了我们也会做的事情,我们在对孩子横加评判的时候不应该因为是大人就站在更高处监视和责备孩子,需要采取正确的态度和方法。

我们都想让孩子能够从错误中汲取教训,那么就需要让孩子知道:“我们并不是在指责你,你仍然是好孩子。”,只有这样孩子才会免受恐惧的困扰,我们和孩子之间的沟通才能获得应有的教益。

回想一下自己平时有没有对孩子说过这样的话:“你总是考虑不周、丢三落四”、“你不做功课是因为你太懒了”、“你不努力学习,因为你完全不在乎自己的前途”、“你是存心伤害我的感情”等等。这些话语里透露出来的是家长认为自己理解了孩子行为的动机,更为关键的是对孩子的行为做出了负面的评判,其实这种评判使孩子内心中感觉自己缺乏能力,感觉自己是无可救药的人。

如果孩子将这种无助无望的感觉掩藏在心里,他们很可能就会躲进“壳”里,将“我很坏”的感觉也埋进心里,变得不自信,做事情畏首畏尾。反之,如果孩子将无助无望的感觉外化,孩子或许会对他人以牙还牙,我们看到的欺凌现象往往就是这样子产生的。

孩子之所以会欺负人,是由于自己内心也有痛楚,由于已经同自己的最真实的美德产生了断裂,所以就会转而攻击他人的美德。当一个孩子犯错的时候,如果能够得到尊重,如果他的感受也能够得到维护,他自然就不会转而去羞辱他人。

如何将错误转化成精神财富?

设想一下如果孩子烤完了蛋糕却忘记了关上了炉门,这时我们是指责孩子忘记了关炉门,还是把关注点放在孩子烤蛋糕的初衷上,也许孩子是想烤蛋糕给你过生日,内心充满了满满的爱意。如果孩子烤糊了蛋糕,我们能否和孩子一起一笑了之,然后鼓励孩子再试一次。其实当我们对孩子的良好动机表示信任时,我们就不会对孩子的所作所为进行批判了。

身为父母,我们应该是从错误的表象的背后发掘出孩子初始的善良动机,这样做将会鼓励孩子相信自己天性中的美好,而如果我们仅仅是关注糟糕的结果而忽略了善良的动机,孩子就会失去尝试的热情。

而且当我们责备孩子时,孩子的感受往往会觉得自己无能,孩子的内心情感是消极的,即使父母是苦口婆心的教导孩子,内心希望孩子能采纳自己的建议发展的更好,全都是为了孩子好。但其实我们往往是消弱了孩子的自信,以至于孩子不管做什么都显得畏首畏尾,生怕再犯错。如果他们烤糊了面包,就再也不敢尝试烘培,如果他们弄丢了一部手机,就觉得自己再也不配拥有一部手机。

也许孩子有着非常好的做饭天赋,可能就因为家长害怕孩子进厨房碰火碰刀从而会伤害到自己,或因为怕孩子可能会帮倒忙就不敢大胆把厨房交到孩子手中,那么孩子自己也会感受到家长的情绪,变得畏首畏尾,觉得自己做饭不行,不能胜任做饭,从而白白的浪费了做饭的天赋。

鼓励孩子面对自己的错误

鼓励孩子放下错误带来的包袱,等于是教会孩子将稻谷和糠麸分离,保留稻谷、抛弃糠麸。可以使他们正视自己的不足和局限,勇敢地向前,他们对自己的能力的信念也会随之加强,内心得到鼓舞,知道自己依然被周围人关爱着。

比如孩子在出事故后再次向我们讨要车钥匙,那不仅是我们家长要面临考验的时刻,同时也是孩子在我们面前表现出了最脆弱的地方,如果我们能够坦然面对,等于是告诉孩子:你值得尊重,应当受到接纳。而如果我们因为自己的成见抛弃了他们,就等于是告诉了孩子:你不值得尊重,在这个世界上不存在原谅之所,那么孩子在面对世界的时候也会畏首畏尾,裹足不前。

不论怎样,孩子应当从我们的表现中体会到,每一个人都可以从错误当中得到许多宝贵的经验,每一个人都处在不断进步的过程之中。

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