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太难管?善用“三脚凳”理论,不打骂、不溺爱,巧解育儿难题

孩子太难管?善用“三脚凳”理论,不打骂、不溺爱,巧解育儿难题

网上曾流行过这样一个段子:

这年头,开车要驾驶证,当老师要教师证,就连做学生都要学生证,可是当父母却不需要证书,孩子一出生就自动认证成功,升级上岗。

没经过培训,一夜上岗的父母,内心常充满迷茫和焦虑。

朋友带孩子来家里玩,一开始两个小家伙相处得不错,谁知没过多久却见两人涨红着脸打在一起了,就像两头被惹怒的小蛮牛。好不容易将他们分开,到底怎么回事? “他抢我的玩具!” “那是我先拿到的!” 另一方也不甘示弱。“不是,是我先拿到的!” “是我!”……

超市里,三岁的儿子盯着玩具柜台上的一套新款小汽车,可是同类的玩具家里已经有很多,甭管怎么解释,他就是不依不饶,要是再不答应买下,肯定又得大哭大闹。

这样的场景是不是很熟悉?父母总希望孩子听话懂事乐于分享,孩子却偏偏喜欢对着干,好言相劝不理,父母一着急上火,就容易升级为吼叫打骂。

其实,现在很多家长已经意识到“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育儿观念不对,可到底该怎样做,才能不打不骂实现优雅育儿呢?

最近看美国实战派育儿专家伊丽莎白·克拉里写的《与打骂和溺爱说拜拜》,很认同书中的一段话:“人与人相处的基本准则之一,是一个人只能改变自己。当你在改变自己时,同时会改变与他人之间的关系,而他人也必然会对此做出回应。儿童教育是一门通过改变自身行为来更大概率地使孩子表现良好的艺术。”

如果每个父母都以艺术心态对待育儿,积极改变自己,想必养育孩子的过程,感受到的不再只是艰辛和压力,而更多的是挑战和乐趣。

在《与打骂和溺爱说拜拜》一书中,克拉里将多种心理学策略进行融合,结合自己40年研究学龄前儿童的经验,总结出了一套能有效影响孩子行为的具体技巧。从理论到实操案例,指导父母调整自身行为,摆脱打骂与溺爱的育儿方式,跟孩子实现更好的互动,从而培养出独立、积极、有幸福感的孩子。

优雅育儿的基础——“三角凳理论”

作者将儿童教育比作一把三角凳。凳子要立稳,需要有“三条腿”支撑,若缺少了其中任何一条腿的支撑,三角凳都无法立稳。这“三条腿”包括:对自身价值观的了解,对孩子合理的期望,对自我需求的尊重。

“第一条腿”:对自身价值观的了解

父母知道自己看重什么,并且清楚地意识到这些价值观会如何影响到对孩子的期望,采用的教育方法就会更加有效。

你希望自己的孩子长大后成为怎样的人? 倘若答案是“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的人”,那么从小就应该注重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希望孩子成为一名运动健将,需要你懂更多营养相关知识并及早发掘孩子运动方面的特长;想要孩子早日独立,当三岁的他说想帮你做煎鸡蛋时,你就需要斟酌一下他的建议。

心理学上有个“手表定律”:只有一只手表,就可以知道是几点,两只手表只会让人无所适从,不知道自己该以哪一个为标准。

同样,一个孩子不能同时接受父母不一致的教育,否则,他也无所适从。你告诉孩子要诚实,自己却为了获得优惠而谎报她的年龄,她就会混乱,认为省钱比诚实更重要,身教重于言传。父母不清楚自己要什么,往往就会莫名地感到失望。趁着孩子还小,明确自己的想法,减少日后不必要的纠结和焦虑。

“第二条腿”:对孩子合理的期望

从出生起,孩子成长发育的每一步,初为父母者总是格外关注和紧张。

别人家10个月的孩子就会走路了,我家12个月大了还不会走,父母为此难过,担心孩子将来一步也离不开自己。邻居的女儿1岁多会说句子,自家2岁半的儿子连名字都还说不清,将来无法和人正常沟通该怎么办?同龄小朋友在幼儿园活动上落落大方地主持节目,而自家孩子见人就躲在妈妈背后......

紧张忧虑,来源于我们对未知事物不确定性的恐惧。如果父母意识到每个孩子发育水平和回应世界的方式存在很大差异,对此有合理的期待,就不会焦虑不安了。作者在书中提供的一张0-6岁儿童技能发育示意图,对照“年龄框”,我们能看到技能第一次出现以及大多数孩子拥有该技能的年龄:

心理学上有个"篮球架效应":如果篮球架的高度相当于两层楼的高度,那谁也投不进去;如果篮球架的高度和一个人一样高,百发百中,那就没意思了。太低没有挑战性,太高没有能投中。正是这个“跳一跳,够得着”的合适高度,使得篮球成为一个世界性的体育项目。

无论父母看重什么,都应该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来调整。如果对孩子抱有不切实际的期望,父母很可能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浪费在无法实现的事情上,在这一过程中,父母和孩子可能都会受挫。

“第三条腿”:对自我需求的尊重

2019年​​4月21日,四川米易的一位宝妈,带着3个孩子,跳河自杀。宝妈27岁,三个孩子,老大4岁,老二和老三是双胞胎,2岁。四个人,当场死亡。

在给家人留下遗书中,这位宝妈这样写道:

“ 我真的承受不住了,生了双胞胎之后到现在,我没有睡过一个晚上整觉...... 没有谁真正体谅过我。这几年来我真的每天都处在崩溃的边缘。”

“我真的撑不下去了,真的太累了。每一次,不管什么事,只要娃娃一生病或者是发生什么,第一责任必定是我,是我照顾的不好,我知道,我不是一个好母亲,不是一个好妻子,更不是一个好女儿,也不是一个好儿媳。我没有把你们照顾好,我也很自责,自己是个没用的人,没有本事、没有能力,连最基本的带娃都带不好。娃娃是我带来的,现在我带走他们”

近些年来,新闻上报道的宝妈因不堪重负或因产后抑郁导致的自杀案件并不少见。

自从有了孩子,许多妈妈一门心思全放在孩子身上。当我们源源不断地把时间、注意力及支持给予他人时,我们就会开始空虚,也渐渐丧失耐心和理解。从月子里身体尚未恢复,全天待命照顾嗷嗷待哺的婴儿,体质差的孩子隔三差五跑医院,连续几年睡不了个完整觉,身体备受煎熬,加上家人的不理解,内心的自我需求长期没被满足,强撑的坚强终有一天会土崩瓦解。

我们都经历过不愉快的日子,当生活和工作压力巨大时,一点小事都能让人火冒三丈。孩子打翻了牛奶,兄弟姐妹间互相欺负,出门了忘记带钥匙,心情沮丧时,好像什么事都不顺。

相反,心情愉悦时,看到的画面是:外面阳光灿烂,一切都顺风顺水,平时不曾留意的路边蚂蚁也变得有趣起来,牛奶不会洒在地上,兄妹们和谐相处、各得其乐。自我感觉良好时,父母才有内在力量和智慧来应对各种突发状况。

想要日子过得愉快,最简单的方法是抽出时间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比如安静地看几小时书,约闺蜜外出逛次街,来一次短途旅行,作者建议我们用如下表单列出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抛下孩子独自玩乐,作为母亲你可能会感到十分内疚,然而“完美父母”是不存在的。要对孩子好,首先要对自己好,只有满足了自己的需求,我们才能更好地满足孩子的需求。想要孩子过得快乐,我们自己得做好示范,好让孩子知道怎么样才算快乐。

五个步骤,梳理和解决花式育儿难题

孩子一遇到问题,父母往往会立即介入,用第一时间想到的方法解决问题,这种方法也许能解决眼前的问题,却会对孩子或自己造成伤害,能应一时之急,但不是长久之计。

以开头的场景为例:超市里,三岁的儿子哭闹着要玩具柜台的新款小汽车,不依不饶。

为了制止孩子哭闹,打骂或即时满足,都可能解决眼前的难题。可后果是,经常被打骂的孩子因此而疏远最亲近的人,变得自卑或叛逆。被无限满足的孩子逐渐成长为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同情感恩的自私之人。

为此,作者以“三脚凳”理论为基础,总结出了一套解决儿童行为问题的基本思路,试图帮助父母从根源上解决育儿难题。

5个步骤分别为:界定问题、收集数据、探索潜在解决方案、选定与实施方案、评估解决方案。

1.界定问题:

“孩子在超市哭闹要买玩具 ”

2. 收集数据

观察记录:哭闹发生在每次去超市时

三岁的孩子哭闹正常吗? 正常!在5岁前他们的语言能力有限,常以哭闹来表达需求。谁的烦恼? 孩子得不到想要的玩具烦恼;父母因别人的眼光和孩子吵闹而烦恼;明确自己的期望是什么? 希望孩子不在大庭广众之下哭闹

3.探索潜在解决方案

方法一:积极倾听

看到喜欢的玩具想要,没得到很难过,理解安抚,认可他的感受。

方法二:调整环境法

下次去超市购物时,请家人带他在附近游乐场玩或者让家人帮忙购买。

方法三:订立规则

去超市前,提前讲好规则,这次逛超市不买玩具或零食,或者只能选一样喜欢的玩具等,如果做不到以后不能跟着去超市,达成一致,并兑现承诺

4.评估、选定与实施方案

从多种方法里选择几个最合适最有用的方案,然后去实施它。

5.评估解决方案

用半个月时间去实施这些方法,不起作用就修改或者重新想新办法,如果有办法管用,那就重复下去,帮助孩子改正不良行为。

见招拆招,有的放矢地管理儿童行为

要顺利解决0-6岁儿童的各种行为问题,除了明白“三脚凳”理论,掌握5步骤,针对具体情况,我们还需学习一些实用技巧,做到有的放矢。下面列举几个不同场景和应用的技巧:

01

孩子刚上幼儿园中班,老师隔天布置练习笔划或数字的作业,我想让孩子养成回家先完成作业再玩耍的习惯。

开始几天,孩子一回到家我就提醒写作业,他有些不情愿和磨蹭,但我没有批评他。当有一次他主动拿出本子写字时,我对他说:“今天你不用提醒就记得写作业,妈妈真高兴,你比前几天有进步了!”

孩子很开心,接下来一周都记得回家第一时间写作业,我照样表达了欣赏,或竖起大拇指,或给他一个大大的拥抱。当他基本不用提醒时,我逐渐延长了两次强化的时间间隔,直到他现在的习惯稳定了。

【正强化法】是提高期待行为频率的一种技巧,帮助孩子强化良好行为。

02

最近儿子的表现不错,每次吃东西前都自觉去洗手,奶奶看到总是乐呵呵地说:“宝贝真乖!”,每次回家写完作业,奶奶总是:“你真聪明!”而平时大大小小的事,她最常挂在嘴边的一句是“你真棒!”

对于奶奶的表扬,孩子以前是抿嘴一笑,现在习以为常,显然有些麻木了。

而我会用这样的句式去夸奖孩子:“宝贝,我很高兴你记得吃饭前洗手,你真是个讲卫生的好孩子”“你今天一回来就写完了作业,妈妈真高兴,你是个自觉自律的孩子”,通常很管用。

【有效表扬】是孩子做到期待的行为时,立马发自肺腑地夸奖他:“我真喜欢你这么做”,强化良好行为。表扬要做到具体、及时、真诚和不过分,才会有效。

03

两个孩子为争抢玩具打在了一起,父母可以先将他们分开,让孩子安静地待在某个地方,待足要求的时间(1-2分钟)后再把孩子叫回来,鼓励他回到原来的情景中去,并告诉他什么样的行为才是正确的,做对了立马夸赞孩子。

隔离反省法】是指把孩子从活动现场带走,以此终止其不良行为。它是一种让孩子冷静下来的办法,而不是一种惩罚的手段。

04

孩子只顾玩耍不吃饭,可以提出"不按时吃饭,只能饿肚子,直到下一餐才有食物吃",为了保证效果,父母应真正接受这一结果,让孩子体验饥饿的滋味,达到减少不良行为的效果。

【逻辑后果法】其逻辑结果是在父母的干涉下,孩子行为产生的结果,目的是减少孩子的不良行为。

除了上面几种,作者在《与打骂和溺爱说拜拜》中给我们列举了应对麻烦问题的10大策略、32种替代打骂的方法和150种现场问题解决技巧,书中的方法在美国和日本大受欢迎,被父母奉为最受欢迎的“不打骂、不溺爱”优雅教养法。

每个孩子的性格和成长背景不同,没有对谁都适合的万能策略。要想方法长期有效,制定的计划不仅要尊重父母和孩子,还要适合父母和孩子的脾气和性格。

乔·卡巴金在《正念:此刻是一枝花》中说,“每抚养一个孩子,就是一个为期18年的静修,做父母是一种修习。”应了书中最后的一句话:孩子需要的不是完美的父母,而是富有爱心、不断成长、持之以恒的父母。

育儿路,修行路,且行且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