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姑娘迪拜奋斗十年:我是30万华人中的“一粒沙”

湖南姑娘迪拜奋斗十年:我是30万华人中的“一粒沙”



1、10年前,我独自一人闯迪拜


“在迪拜,有30万华人,而我,是这30万华人中的一粒沙。开口的第一句话,就让我觉得这是一个有故事的女人。


2008年,湖南姑娘周诚,独自一人前往迪拜。

在飞机上,周诚手里捧着一本介绍迪拜的旅游指南,上面写道:“1971年,7个酋长国联合组建了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迪拜,便是这7个酋长国中最闪亮的明珠……”

尽管之前在电视上见到过许多关于迪拜的影像,但在读到那一段话的时候,周诚忽然觉得,之前所有关于迪拜的传闻,都是虚幻的,只有从那一刻开始,坐在前往迪拜的飞机上,周诚才意识到,迪拜是如此真实地在自己脚下,而接下来的漫长旅程,也将是完全崭新的人生。

这段崭新人生的开始,是一个不小的“下马威”。

她在迪拜的第一个创业项目,不到半年就失败了。本来以为关系很好的老客户,却因为一次失误彻底失去。没有了这个老客户的订单,给了本来就起步艰难的她致命一击。

创业失败了,是回国还是留下来?周诚纠结了许久,最终还是不甘心就这样灰溜溜地回去了,她决定找一份工作,先养活自己,再寻找机会。

如果说创业失败只是“下马威”,找工作则是对周诚炼狱般的折磨。

国内名牌大学毕业的他,在迪拜的就业市场,却和民工一样,只能做一些简单的服务业工作。

她一开始也曾试向一些当地公司投递英文简历,结果两个星期杳无音讯,24小时手机开机,却没有一个电话是喊她去面试的。她本以为最坏的打算,是面试了许多家企业后被拒,没想到,连推开大门的机会都不给她。

2008年的迪拜,正在经历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

前些年靠着融资建立起来的高楼大厦,瞬间成为了迪拜高高筑起的债台,当时正在兴建的全球最高建筑哈利法塔,因为资金断裂不得不停工。大量外资公司纷纷撤退,楼盘烂尾,工人失业,油价低迷,整座城市陷入“破产”的危机之中,谁还会去请一个连阿拉伯语都不会讲的中国女人?


周诚也曾抱怨过命运的捉弄,如果早几年或者晚几年来到迪拜,没有在金融危机最为严重的时候和它硬碰硬,或许她的迪拜十年的开场,不会那么狼狈和艰难。

尽管找不到体面的工作,但周诚依然没有想要撤退的意思,别人是不撞南墙不回头,而在湖南话中“巴蛮”的她,是撞到了南墙,选择把墙撞破再前行。


2、迪拜十年:创业、落魄、坚守


路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走到哪座山头就拜哪座庙。人总有低谷和走背运的时候,周诚只能咬着牙,面对自己的低谷。

收起了英文简历,周诚又开始群发中文简历了。这次的目标,是在迪拜的华人公司。可还是和之前一样,中文简历发出去两个星期,依然没有人给她一个面试机会,她这才有点慌了,心想我好歹也是国内名牌大学出来的,怎么连一个基层的工作都找不到呢?

她回想起之前在国内找工作的时候,不说是用人单位抢着要,基本上也是面一家中一家,然后自己再从几个offer里挑选。可如今倒好,在这地方,自己成了无人问津的“废柴”。

仿佛从青云坠落到泥潭,巨大的失落感让周诚几乎崩溃。大半年来的委屈、艰难,没有让她掉一滴眼泪,此刻,趁着公寓里只剩下她一个人,她嚎啕大哭,泪如雨下。

哭完了,周诚也卸下了最后的“负担”,什么名牌大学,什么面一家中一家,统统都去他的。她开始跑到“中国城”一家一家询问,下定了决心,只要有一家愿意收留自己,哪怕端茶倒水自己也干。

终于,一家非常小的贸易公司愿意聘用她,这家公司的老板是浙江的一对夫妻,早先在意大利做生意,后来一些老乡说迪拜的生意好做,就跟着来到了这里。

结果,这对夫妻也只做了几个月,就又关门不干了,之前对周诚说:“迪拜的生意不过是自己业务的一部分,如果运行得顺利,以后这边就交给你了”。周诚没有当真,她知道这是所有老板给员工画的饼,但她没有想到的是,他们说撤就撤了,周诚再次失业。

但此时的周诚已经不是刚来迪拜的周诚了,她不再是举目无亲,孤身一人。在中国城工作的几个月时间里,她结识了许多华人朋友。她年轻漂亮,高学历有气质,开朗健谈,在社交上很受欢迎。

通过和同胞们的接触,她终于知道之前为什么连投中文简历都找不到工作的原因了,那是因为这里的华人老板招人,首先是通过熟人介绍,实在没人了才会去看邮件,而且,对于非熟人介绍的求职者,信任度也会大打折扣。

当知道周诚正在找工作的时候,就有人给她介绍了一份翻译工作,对方是一家迪拜当地的公司,这家公司因为和中国方面有着大量业务往来,所以需要一个英文和中文都精通的人才,这正适合周诚,而且更为重要的是,有了一家本地公司的工作,申请长期绿卡就轻松多了。

就这样,周诚挺过了2008年的低谷,状况开始逐渐好转。和她一样几乎“涅槃重生”的还有迪拜。

就在迪拜处于破产边缘的时候,七个酋长国中最为富有的阿布扎比伸出了兄弟之手,援助了100亿美元。靠着这笔钱解了燃眉之急,迪拜缓了过来,他们开始了经济转型,并且越来越重视与中国方面的经济合作。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不管是在贸易还是消费数量上,都是迪拜经济转型上最佳的伙伴。

从2014年起,中国就成为了迪拜最大的贸易伙伴,这样的关系一直持续至今。而中国游客来迪拜的数量,也在每年以百分之十几的速度增长,2017年更是破纪录地增长了41%。迪拜最豪华的七星级帆船酒店,平时有两成的房间是中国人预订的,到了国庆、春节期间,中国客人更是占到了七成。




迪拜的房地产市场,也在中国买房者的热情下,开始迅速复苏,许多华人也是抓住了这波投资热潮,在迪拜房产投资中大获收益。

这其中就有周诚。从2010年开始,周诚就开始投身到房地产行业,2013年,周诚有了自己的房产团队,主打中国市场,开始了新的创业历程,到如今,她已经是迪拜小有名气的“女企业家”,在迪拜买了房子,接了国内的父母过来同住。

每当有人采访她,让她讲讲自己的成就,她总是说:“在迪拜,像她这样的华人还有成千上万,大家都非常低调,你在龙城看到一个很普通的人,可能他的身家都有几千万”。


3、我是30万华人中的一粒沙


龙城,是迪拜唐人街的名字。因为来迪拜做生意的中国人越来越多,人们就在城外的沙漠之中,建造了这座商贸城。从高处俯瞰,沙漠之中的龙城,还真像一条闪闪发光蜿蜒的巨龙。

周诚有许多朋友,都是在龙城里开着商铺和公司,生意最好做的2010年左右,这里一个10平米不到的店面,每年的净利润就能达到100多万迪拉姆,相当于180万人民币左右。

“国内几毛钱成本的东西,到这里卖几块钱,利润在50%以上,有些商品甚至可以达到200%。”

尽管现在的龙城,早已过了那个“暴利”的时代,但坚守在此的华人商家依然众多,不时还有新人加入进来,看着那些刚下飞机就迫不及待地拿着商品四处兜售的同胞,周诚就会想起十年前自己刚到迪拜的场景。


“在迪拜,你不要瞧不起任何一个人,哪怕这个人今天可能连工作都没有,站在马路边上兜售几块钱的玩具”,周诚说:“我自己也是这样过来的,说不定哪一天,那个人就身家几千万了。”

“你这是在骗我去迪拜捡垃圾吗?”我笑着问她。

她哈哈大笑,说:“国内关于迪拜的传闻真的太夸张了,这里的人是很有钱,也很爱买豪车,但还没有到遍地都是黄金的程度,还是要靠自己啊,我也见过许多在迪拜灰头土脸回去的人”。

当问她以后的打算时,她说:“我都待了十年了,家人也都在这里,虽然迪拜现在赚不了快钱了,但长期来看,这里还是适合我的。”

周诚的采访虽然结束了,但周诚的故事依然在继续。像周诚一样奋斗在迪拜,在海外的华人的故事,也将越来越精彩。

如今的迪拜华人,已经有30万了,迪拜的总人口也才300多万,差不多每十个人里面就有一个华人。我又想起周诚开场的第一句话:“我是30万华人中的一粒沙”。

正是无数颗这样平凡、顽强的沙砾,汇集在一起,即便在沙漠之城,也能建造出奇迹之塔。

我是异史君,欢迎关注人物十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