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平原游击神话的冉庄地道战,是日本人“逼”着修建的

创造平原游击神话的冉庄地道战,是日本人“逼”着修建的

“地道战,嘿!地道战,埋伏下神兵千百万……”提到地道战,许多人都会不由自主地哼起这段熟悉的旋律。全国抗日战争期间留下来的“地道战遗址”一共有两处,今天我要探访的是位于河北省清苑区冉庄镇的“地道战遗址”。这个村庄因为早年拍摄经典故事片《地道战》闻名遐迩。

美国记者亚·诺尔曼曾经采访晋察冀根据地,他在文章中写道:“对于大多数美国人,战争是一种坦克、飞机、舰船和大炮史诗式的斗争。我却从世界的另外地方归来。在那里,他们是从布满机关门洞和秘密入口的隧道进行着战争的(中国的地下城市)。”抗战时期,冉庄人民利用地道的特殊性和复杂隐蔽性,配合野战军对敌作战157次,歼敌2100余名,其中较大的战役5次。其中利用地道作战72次,配合部队作战85次,击毙伪团长一名。曾荣获“地道战模范村”的光荣称号。当年的《冀中报》对冉庄抗战伟绩予以刊载报道。冉庄附近的日军经过多次失败后哀叹:宁绕黑风口,不在冉庄走。

看过电影《地道战》和来过冉庄的人往往会以为影片中高家庄的原型便是冉庄,其实不然。当年电影导演在冀中采风的时候,到了正定县高平村触发了灵感,后来影片中的村子取名“高家庄”是有出处的。高平村的地道战打的比冉庄好,是“抗日先锋村”,但是地道遗址没有冉庄保存的好。尤其是冉庄的十字街和街心的三课大槐树,很有冀中平原古朴村庄的典型风貌。因此,冉庄成为影片中高家庄的三个外景拍摄地之一,今日更是成为了远近闻名的红色旅游景区,可见妥善保护的历史传统和遗存能转化为有形与无形的资产,惠及后人。

“千里大平原展开了游击战,村与村户与户地道连成片。”在响亮歌词背后,是满浸鲜血的无奈和不屈,也说明冉庄地道是被逼修建的。冉庄地道始挖于1938年,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侵略者大举南侵,采取“铁壁合围”、“纵横梳篦”的清剿战术,对无坚可守、无险可据的冀中平原实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仅在6万平方千米的冀中平原上,就修筑据点、炮楼1783处,修公路2万多千米,挖封锁沟8878千米,把冀中平原细碎分割成2670块,使冀中人民蒙受了巨大的战争苦难。形成“抬头见岗楼,迈步登公路,无村不戴孝,处处起狼烟”的悲惨景象。为了保存革命力量,有效打击敌人,冉庄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开始挖地洞,开展了神出鬼没、出奇制胜的地道战。最初,为了躲避敌人的残害,人们自发地挖了单口洞,又叫“蛤蟆蹲”。这一发明,成了敌占区,尤其是近敌区的干部民兵坚持斗争的重要依托,也是地道的开始和雏形。

冉庄地道的出入口设计十分巧妙,有的修在屋内墙根壁上,有的修在靠墙根的地面,还有的建在牲口槽、炕面、锅台、井口、面柜、织布机底下等处,伪装得与原建筑一模一样,使敌人很难发现。地道分为作战用的军用地道和供群众隐蔽用的民用地道两种。还根据不同的地形地物,分别在小庙、碾子、烧饼炉、柜台、墙角、墙根等处,修筑了工事、枪眼。所有这些工事都和地道相通,既能观望,又能射击和拉雷。针对日伪军一旦找到地道就会往地道里灌水,或放烟放毒气,各种手段无所不用。于是军民的聪明才智也被激发,不断总结作战经验,边战边挖,虚虚实实,精心设计了各种各样构思精巧的地道口和作战工事。如针对敌军灌水,双层地道被群众开发出来,下面一层与水井连通,敌人灌进来的水可通过下层地道流回水井。敌人残酷的手段均被冉庄抗日军民一一巧妙化解。战斗中,常常如神兵天将,敌人常被打得如惊弓之鸟、草木皆兵。

走进冉庄,像置身于历史的画卷中。冉庄始建于隋唐,至宋代时,杨业之子杨延昭部将在村北河畔荒原筑营戍守,冉庄因此而一度繁荣,初具小镇规模,故冉庄素有唐村宋镇之说。街上两棵老槐树,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影片中那口用于报警的铁钟,还悬在老树上。1965年拍电影时,它们还有暮年的树叶,拍摄完《地道战》第二年它们死去了,因为当年挖洞时伤到树的根,树身也被挖空了。20世纪70年代末,西侧古槐被狂风拦腰刮倒,人们细数年轮,密密匝匝,确超千年。冉庄的所有巷子,也都没有巷名,门牌号统一以“文保字”开头。因为冉庄整个村子是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村民不能对房屋的外立面进行任何改动。每年,有关部门都对一些破损的房屋进行修葺。

1959年8月,冉庄地道战纪念馆落成,聂荣臻元帅亲自题写了馆名,杨成武将军为展厅题写了“冀中冉庄地道战展厅”牌匾。冉庄地道战纪念馆展厅占地面积980平方米,厅内珍藏着大批宝贵文物,主要有挖地道使用过的镐、铁锨、辘轳和照明灯;民兵集合、作战使用过的铜锣、军号、牛角号;士兵工厂制作的土枪、土炮、翻火子弹及使用过的工具;烈士遗物、遗诗、资料、照片、奖旗及抗日支前用具等,无一不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如今,冉庄地道战遗址已入选中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成为重要的爱国教育基地,每年都有约150万游客来到这里重温那段红色的记忆。

许多人看过电影《地道战》,去过清苑冉庄等地道战遗址,但这些并不是抗日地道战的全部。在广袤平原之下,长度以万公里计的地道中发生过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是远非一部电影所能表现的,也不是一个冉庄所能浓缩的。1944年秋,杨成武出任冀中军区司令员,在大范围实地考察后他系统总结了地道的构筑以及战术、技术等方面的经验,写成两三万字的《冀中平原上的地道斗争》,作为秘密文件油印下发各地,之后冀中地道战从构筑到战斗技术都明显提高。不少地道里有秘密会议室、厕所、汲水处,并有防毒、防火、防烟等设备,如地下村庄,在一望无际的冀中平原上形成了可攻可守的“地下长城”。

此行唯一遗憾的是没有在这里的电影院里,看到电影《地道战》。冉庄唯一的一家电影院,早已变为大礼堂,现在已破旧不堪,很久没有放过电影了。但是从游客的角度看,在冉庄看《地道战》,就跟在罗马看《罗马假日》,在庐山看《庐山恋》一样,有着特别的意义。近日,中国影片《庐山恋》成为世界上在同一影院连续放映时间最长的电影。放映这部影片的江西庐山恋电影院,从1980年至今,已经连续放映了6000多场。而《地道战》完全有跟《庐山恋》争一争的实力。可惜,冉庄人没有利用这个资源优势。不过,有理由相信,能够发明地道战的冉庄人,一定也会利用他们的聪明才智,把未来描绘得更加绚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