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兵中那些“替补”的身影:即使不被关注,他们依然坚持

阅兵中那些“替补”的身影:即使不被关注,他们依然坚持

来源:解放军报·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融媒体 作者:程雪

10月1日上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

海军方队替补队员侯宏岩(右三)在阅兵集训点参加训练。孔富行摄

休息时间,替补队员侯宏岩在训练场加练。孔富行摄

10月1日10时48分,身着白色水兵服的海军方队正步踢过天安门。长安街上,掌声欢呼声,如潮水般一波接着一波。

距离天安门不远的地方,侯宏岩保持立正姿势,眼睛一眨不眨地注视着前方。他身上的水兵服整洁雪白,没有一丝褶皱,水兵帽缀着的两条飘带迎风飘舞,帽徽鲜艳夺目。

一阵前所未有的疲惫感袭来,他咬住嘴唇。此刻,天安门广场前欢声雷动。而他的前面,空空荡荡。

两个小时前,他还在忙碌着——

8时整,空气中弥漫着紧张的气息。喇叭里传来教练员短促而明晰的指令:“保存体力,抓紧时间休息。”

侯宏岩迅速从箱里拿出早已准备好的瓶装水,一瓶一瓶递给战友们。

阅兵开始的时间近了。他和战友们同样紧张,似乎每递出一瓶水,就能减缓一点压力。

300多公里外,秦皇岛家中,侯宏岩的姐姐抱着手机,全神贯注地一条一条地刷着关于阅兵的视频。

妈妈早早打开电视机,一分一秒数着时间。“说不定,一会儿就能看到侯宏岩呢……”她对着电视喃喃道。

直到目送即将上场的队员列队离开,侯宏岩和其他13名替补队员方才确信——自己上场的机会,已经为零。

那天,记者就站在这支方队斜对面的点位,见证队员们上场之前准备的全过程,也目睹了“侯宏岩们”最后一刻的状态。

远远望去,那一片明晃晃的白色海洋,夺人眼球。

眼前,这十几名替补队员孤零零的身影,也让人莫名感动。即使不被关注,他们依然坚持。替补队员们身上散发出的那种特殊光芒,足够闪耀,足够亮!

我,就是那第“25+1”名队员

巨大的摇臂摄像机在队伍上空摆来摆去。侯宏岩在阳光直射下眨了眨眼。徒步前进的配乐在耳畔响起,他下意识地握紧手中的枪。那一刻,他特别兴奋。

9月16日,八一电影制片厂来阅兵集训点拍摄。那天,海军方队第10排面的一个队员生病了,侯宏岩作为替补队员补了上去。

当镜头扫到侯宏岩时,他的脸上闪过一丝紧张和羞涩。他紧紧盯着前方,竖起耳朵听口令,正步来回踢了一遍又一遍。

拍摄结束后,他长吁一口气,松开枪,手心里都是汗。这一天,对他意义特殊——这可能是家人唯一一次能在电视上看见他的机会了。

成为预备队员后,侯宏岩被调整到海军徒步方队第10排面的第26位。

阅兵当天,每个方队,横排有25人,共14排。这第“25+1”的位置,是留给预备队员的特殊位置。这也意味着,不出意外情况,侯宏岩没有机会上场。除非,同一排面的其他队员有突发情况,不能完成任务。

队员们都明白,“替补”并不等于能力不够。论动作标准,侯宏岩和其他队员几乎难分伯仲。

之所以有替补,考虑的主要还有队员间的配合,以及整个排面的节奏稳定。

在阅兵集训点,每个队员都想给自己这次参阅留一份美好的回忆。所以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阅兵集训点里的邮局常常“人满为患”;为什么当媒体来拍摄时,他们异常兴奋……

作为去年刚入伍的新兵,年轻的小伙子们为能够参加这次任务感到荣耀,更希望这份荣耀通过媒体分享给家人。

“能给家人争光啊,这多好!”一名队员说,他想让爸妈在电视里看到自己。但入镜的机会不是人人都有的。

侯宏岩被确定为预备队员,已经是很难改变的事实。因为在他努力进步的同时,其他队员也在拼命努力。考虑到最后关键时刻队员的情绪变化和心理波动,替补队员一旦被选定,基本上不会更换。

更多时候,被确定为替补的队员会承担一些保障性辅助任务——帮上场的队员“拉线”。

前后排队员的两个脚尖距离为1.18米。量好距离,线在排头与排尾两头一“抻”,队员按照这条线找准位置,整个排面就又平又直。

一天,一周,一个月……侯宏岩对“拉线”这个动作越来越熟悉。但他从未放弃,训练甚至一天比一天严格。“替补的意思,我理解,就是无论站哪个位置都行!我随时准备上场。”侯宏岩说。

于是,训练间隙休息的30分钟,成了他的加训时间。烈日下,汗水从头上滴滴答答往下流,滴到眼睛里,不能眨眼;滴到后背,海魂衫被打湿了一片;流到枪上,又顺着裤腿落到地面。

浑身湿透的侯宏岩,脑子却是清醒的,他的脑海里满是方队主教练潘立新的口头禅:“那一天,你们一定会让世界惊叹的!”

侯宏岩喜欢看推理小说《心理罪》,特别佩服小说里的主人公,因为他可以用自己全部的努力去赢一个结局。

或许他不曾意识到,他拼搏的样子像极了小说里的主人公——只要有一点点希望,就要拼尽全力。

正式阅兵的日子越来越近。侯宏岩不知道,自己是否还有机会上场。

他一直在坚持。

如果明天下雨,那就淋雨走过

那是一段几乎与世隔绝的日子。

在侯宏岩眼里,训练的每一天各有不同,但又好像同一天过了很多遍。

阅兵当天,从东华表到西华表的那96米,队员们要在踢128步正步的同时,向右摆头45度。

一支300多人的方队,想要走整齐谈何容易?

为了保证排面整齐,背后是太多的艰辛。8月的京郊,酷暑难耐,热浪扑面。水泥地面散热慢,高温炙烤下,走起路来有些“烫脚”。

侯宏岩脚上的“三接头”制式皮鞋,是进村以后配发的第6双,前5双已经被他“踢”坏了。

“鞋的内侧皮磨掉了,换双新的继续踢……”仔细观察他们在训练场上的动作,你会发现,队员们嘴里说的“靠”脚,不是“靠”,而是“砸”。

“切记,不能踢成‘面条腿’!大腿每一部分都得用力,才会踢得有力量。”教练员会让他们反复练习一个叫作“一步两动”的动作。

“一……二……”伴随着口令,一条腿踢出去,再迅速收回来,同时脚要狠狠地“砸”向另一只脚的内侧。

“狠狠地”到底有多“狠”?侯宏岩一时也说不上来。他只记得,来阅兵集训点前,训练已经辛苦得超乎想象——

刚开始不熟悉动作,必须拼命练习,脸晒爆皮是最平常的事;脚腕会肿,脚掌会疼,脚底会磨出一个个水泡。后来,侯宏岩发现,他的左肩比右肩低了一点,其他人也是,那是长时间背着6斤多重的步枪训练造成的。

“那时,竞争很激烈,有将近50%的淘汰率。”层层淘汰,层层选拔,侯宏岩很庆幸,自己是留下来的其中一个。

记者眼中日复一日的枯燥乏味,在侯宏岩眼中,却有不一样的风景。“磨出了茧子,就没有感觉了。”侯宏岩笑眯眯地说。他们甚至会打趣地评比出“泡王”和“亮仔”——那个脚底磨出茧子最多的、晒得最黑最

亮的人,常常为此感到自豪。

在看似相同的每一天中,也有些许不同。

上午训练的间歇,可以到休息区休息30分钟。听到口令,队员们鱼贯而入。考虑到每天体能消耗大,炊事班会换着法做好“间餐”。

今天的“间餐”是苹果和冰糖雪梨水。侯宏岩一屁股坐在马扎上,啃了一大口苹果,呆呆看向远方。

“侯宏岩,今天轮到你唱歌了。”队员们起哄。

“好吧,那我就唱一个《真心英雄》。”侯宏岩挠了挠头,害羞地笑了笑,然后唱了起来:“把握生命中的每一次感动,全力以赴我们心中的梦……”

为什么选择这首歌曲?或许这首歌代表了他的心声:为了梦想,全力以赴。

方队二中队队长王凯告诉记者,这样的小活动,可以帮助队员们稍微放松一下,“他们每天的训练太苦了”。

上午训练结束,迎来了午休时间。一上午都静悄悄的宿舍大楼走廊,顿时变得喧闹起来,队员们身上的汗味弥漫整个空间。

不一会儿,吵闹的走廊又变得安静起来。透过宿舍门上方的小窗看去,一个个高大的身躯蜷缩在床上,对队员们来说,“能多睡几分钟也是奢侈的”。

明亮急促的哨声再次响起,蜷缩在床上的一个个士兵,条件反射般醒来,下床,取枪,集合。下午的训练又将开始。

一天天过去,侯宏岩从未出过阅兵集训点。北京,对他来说,是最近又最遥远的城市。

离开阅兵阅兵集训点前,有人在留言簿上写道:“如若明天是雨天,那就淋雨走过天桥下……”

这群刚刚迈向社会的小伙子们,年轻的眼神里多了一份坚毅勇敢。

这是一名年轻士兵最后的倔强

黑云像一块厚铁压向大地。宿舍楼后的电话亭旁,一个瘦瘦高高的身影,机械地踱来踱去。

终于鼓起勇气,他拿起话筒,话到嘴边止了又止:“姐,我被选中成替补队员了。”

刚被确定为预备队员,侯宏岩不知道如何将这一消息告诉给家里人。

“替补队员是啥?”

“就是没有特殊情况,我不能上场了”

姐姐怔了一下,反应过来立刻说:“哦,没关系,无论你做什么全家人都支持你!”

“没有别的事我就挂了!”话筒落下,侯宏岩的眼泪淌了下来。

侯宏岩不想让别人看见他难过——

白天一个人走,吃完饭后他迅速回到宿舍,把自己封闭起来。

晚上,他常会做一个梦。梦里,他梦到自己站在方队里,和其他队员一起,等待着接受检阅。

梦醒,他还是替补。

在班长俞成的梦里,侯宏岩被调到了别的方队。天一亮,俞成找到他,紧紧攥住他的手,“你可把我吓坏了。”

打击是巨大的。在万众瞩目的大阅兵中,成为替补,每个人都很难接受,何况对于这个涉世未深的20岁男孩。

替补并不等于能力不足,不等于不重要,他们一样优秀,替补甚至是关键时刻的“万能良方”。

8月9号,区队里有人生病了,侯宏岩得以在第二天组织的各个方队联合演练中出现。

七天后,生病的队员痊愈归队。那天,训练场上,第十排面弥漫着不一样的气氛。区队长朝侯宏岩的方向望了望,他心领神会,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

还未等指令下来,侯宏岩主动开口:“我去26号!”

转体,迈步,位置一个个调换,他又回到了队尾。

那一刻,他宁愿自己主动提出,也不愿意听到那命令从区队长口中传出。这,是一个年轻士兵的倔强。

回忆这一幕,侯宏岩风轻云淡地说:“回到26号的时候,还是有点难受的。”

备份,有备无份。换作是谁,不会心里难受呢?

只要付出,全世界就都会为你让路的电影故事,在现实中不常上演。

没有谁是永远的替补,替补的概念是相对的。女排赛场上,习惯替补的老队员,会帮助新队员适应现场节奏,扭转被动局面,用情绪带动大家。某种程度上,这是替补存在的共通之处。在如此重大的活动中,每个人的存在都有重要意义。

那一天的训练场上,记者在这个去年刚入伍的年轻士兵脸上,看到了骄傲的样子、倔强的样子、不服输的样子和勇敢担当的样子。

或许,这就是年轻一代中国军人的样子。

那天的天很蓝,那天的云很淡,那天的太阳依旧火辣。

侯宏岩开心地站在队尾,稚嫩又帅气的脸上倾吐着自信,大大的眼睛里有光芒在闪烁。

军人,一生都在受阅

坐在新兵列车上的侯宏岩,一定未曾想到,在新兵连结束后不久,他将参加一项全世界瞩目的重大任务——从3万多名官兵中脱颖而出,成为国庆阅兵海军方队的一员。

但更让他没有想到的是,自己会成为海军方队的14名替补队员之一。

阅兵场上,接受检阅的每个方队都有替补。这是一支不算小的队伍。

9月30日,阅兵的前一天,电影《我和我的祖国》上映。这一天,侯宏岩的姐姐也来到了影院。

在这部取材于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以来的7个经典瞬间的电影中,第7个故事《护航》一下子击中了她的心——

歼-10女飞行员吕潇然,被指定为朱日和阅兵空中梯队的备份飞行员。参加阅兵,一直是她的梦想。没想到,战友的飞机起飞后,发生机械故障。吕潇然没有选择替补,而是帮助战友排除了故障,将受阅的机会重新让给了战友。

替补女飞行员的故事让观众们看到,光荣的背后,是默默地奉献与牺牲。

电影中的女飞行员吕潇然,也有原型——

2009年国庆阅兵前夕,为了确保空中飞行表演万无一失,梯队要选定一名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完成受阅任务的备份飞行员。

被选中的飞行员叫张晓佳。在一个月内,她成为空中梯队的“多面手”,也是唯一一个掌握了梯队全套飞行动作的标兵飞行员。

侯宏岩成为替补队员后,他的姐姐开始格外关注替补这个特殊群体。她去搜集视频里一切替补队员出现的画面,再将看到的画面描述给弟弟。

能够和这场盛大的阅兵庆祝活动产生某种关联,已经很荣幸了。“替补也光荣。”姐姐总是这样对他说。

大楼里,倒计时公告显示牌安安静静地伫立在门厅一角,只是牌子上的数字一天一天悄悄变小,从三位变成两位,从两位变成个位……直到数字悄悄变成零,直到记者看到,长安街另一侧,侯宏岩忙碌的身影——

此刻,他正在帮即将上场的受阅队员整理军装。只见侯宏岩双手同时放在一位队员的帽子两端,为他正了正帽子,又马上扯了扯水兵服,生怕有一丝褶皱……

“皮鞋脏不脏?枪端的正不正?排面齐不齐?”他在心里默念着,左看看,右看看,唯恐出现一点纰漏……

我们经常会在新闻里看到,某装备驾驶员行驶十几年零失误。如今,换个角度去想,零失误的背后,意味着替补队员上场的机会基本为零。

可这错了吗?零失误驾驶的装备驾驶员没错,替补队员也没错。

他们是军人。军人的一生都在受阅,无论是替补队员还是上场队员,他们所经历的一切,都是军旅生涯中极其重要的一课。

受阅任务结束,队员们返回各自单位。遗憾的是,10月1日当天,“侯宏岩们”没能留下最闪亮的那张照片。

然而,“一次受阅,终生光荣”这几个字,醒目地刻在侯宏岩的参阅纪念徽章上,更牢牢地刻在每个人心里,变成种子,生根,发芽——

那天,回到海军潜艇学院的受阅官兵向市民和亲友进行成果展示时,一个小朋友偷偷塞给侯宏岩一张自己创作的漫画。画里,一名小海军端枪站立,大大的眼睛亮晶晶。画像旁,孩子用五颜六色的画笔表达着纯真懵懂的喜爱与敬佩——“叔叔辛苦了”。

表演结束后,侯宏岩收获了这份暖心的礼物,还收到了更多的热情——

一群市民簇拥着他,一个接一个争相与他合影。

打开手机,微信铺天盖地“轰炸”而来。一个车皮拉到新兵连的同班战友,各自有了不同的工作岗位,他们很遗憾没能参与这次任务,微信里发了一连串祝福的信息给他。

高中同学知道他参阅,早早就在电视前守候,难掩激动,好奇地向他问这问那……

要知道,大家都在表达同一个意思:“侯宏岩,你真的又帅又棒!”

10月4号,侯宏岩在朋友圈里写道:“英雄誓死不回。”努力过,就绝不后悔。挑战自我,他是自己世界里的英雄。

是啊,成果展示表演上,记者感受到在场群众对每一位队员的欢呼与赞美。

是啊,电影院里,记者感动于观众为替补女飞行员不能飞过天安门广场时心疼落泪。

是啊,“侯宏岩们”从未被遗忘。张祎天、陈亚昌、李明洋、文越、王琦、董小林、李源鑫、蒋家豪、韩子洋、钟李涛、高胜、杨俊、侯亚东、邹瀚、梁千腾、谭喆辉……

从长安街回来的路上,记者脑海里迸出了一个短语——日日依旧。

“侯宏岩们”以坚忍不拔的意志,诠释受阅的含义,以在角落里的默默奉献,丈量时间的流逝。

一年年,一月月,一日日……替补队员们如此,每一位军人亦如此。

(采访中得到周晓娜、张一飞、高密等人大力协助,特此致谢。)

(解放军报·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融媒体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