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们也许从没想过,如果只能教孩子一件事,你会选择教什么呢?

父母们也许从没想过,如果只能教孩子一件事,你会选择教什么呢?

我们做家长的,都是使劲全身解数想把全部经验传授给孩子,可是如果只能选择一个技能,那么你会教孩子什么呢?

前几天我跟大儿子的一段对话,在朋友圈引起了刷屏,大家纷纷表示太逗了。

事情是这样的:大糖平时都跟爸爸睡,我跟小糖睡另一个房间。早晨大糖起来收拾好要去幼儿园,突然小糖醒了,结果大糖看到我就说想要妈妈送他去幼儿园。可那时候我刚睡醒,等我收拾完肯定要迟到的。

于是我说,“明天妈妈送你吧,今天来不及了,你看妈妈还没洗脸。”结果大糖自然是不愿意,然后他说了一句:“妈妈,我想了一个好办法,你一边送我,一边化妆,你觉得这是不是个好主意?”

我当时听了又好气又好笑,就写在了朋友圈,加上了一句我内心的独白:“儿子,你对妈妈的化妆技术要求太高了。”

“妈妈,我想到了一个好办法。”这句话,最近非常高频率的出现在跟大糖聊天中。我在他大约3岁左右开始,有意识地增加让他自己思考的机会。对我来说,善于思考的品质太重要了。

我们每个人都不可能一辈子陪着孩子,孩子们终究需要自己去面对、处理很多事情。与其到那个时候再去后悔,不如早点培养他自己思考的能力。

最近看的一本书,更是加深了我对这件事情的认同和理解。那就是美国的达林·斯威特兰和罗恩·施托尔伯格合著的《让孩子学会思考》。

刚拿到书的时候,我被封面上一句话吸引了:“家长能教的最重要的事儿”。这句话就像是柯南破案时的灵光一现,瞬间让我脑袋“叮”了一下。

其实之前我并没想过,家长应该教孩子的事情中,哪些是必须要放在很重要位置的,属于必须教孩子的技能,所以这本书真的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每个父母都想要把我们所有的人生经验都告诉我们的孩子,生怕他们走了我们曾走的弯路,踩了我们曾经踩过的坑。却从没想过,如果教孩子的机会只有一次,我们要教他们什么。

这本书不但抛给了我们问题,还给了我们答案——教孩子学会独立思考

作者达琳·斯威特兰(Darlene Sweetland, PhD)是一名执业临床心理医生,专注研究儿童和青少年心理问题二十余年。作为一名儿童心理学家,她主要对有社交、学习和情感问题的儿童和青少年进行心理疏导,是儿童和家庭治疗领域的一位极负盛名的治疗师和演讲家。

另一位作者罗恩·施托尔伯格(Ron Stolberg, PhD) 也是一位执业临床心理医生,同时还是亚莱恩国际大学的副教授。

他们在工作过程中发现,很多家长都会过多的干预孩子的自我思考过程,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孩子的独立性发展。为了引起家长们的重视,他们专门写了这一本书,来说明这些问题的严重性,以及告诉我们如何帮助孩子更好的自我思考。

一、避开家长陷阱

书中列出了几种常见的家长陷阱,大家可以进(对)行(号)自(入)查(座)了:

1.解救陷阱:

一看到孩子陷入困境,父母就冲出来“解救”他们。这样的方式会让孩子形成一个预期:总会有人替自己解决问题。

之前看到杀害10岁女孩的那个14岁男孩,事发后身边的人曝光他父母对他的养育方式,经常就是“解救”型。明明是男孩子不对在先,家长却会冲出来替他开脱,甚至诬陷对方。最后的结果大家有目共睹了。虽说不一定都会这么极端,但是养育方式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2.火速陷阱:

孩子在小的时候,很难接受“等待”这件事,但不代表他们一直无法接受。但有些家长认为,关爱孩子就是迅速满足他们的要求。

斯坦福大学著名的棉花糖实验也告诉我们,延迟满足和儿童将来能取得的成就有很大相关性。心理医生沃尔特.米舍尔与埃贝.埃贝森在合著的文章中记录了这次实验的过程和结论。

实验中,研究人员给孩子一颗棉花糖,孩子可以选择立刻吃掉,也可以选择15分钟后得到两颗棉花糖。在追踪这些孩子15-20年后,他发现,延迟满足能力强的孩子,学业更好、目标更明确也更上进。

所以孩子们逐渐长大的过程中,增加延迟满足的训练是很必要的。

3.压力陷阱:

抚养孩子的过程中,有些家长会参照别人家孩子的情况,给自己的孩子挑毛病。俗称“别人家的孩子”问题。

4、给予陷阱:

如果你会因为孩子的同学们都有,就买给孩子一些他不需要的东西,那么你很可能陷入了给予陷阱。

5、负罪陷阱:

忙碌的家长有时会觉得配有足够的时间陪伴孩子而心怀内疚,于是对他们的要求总是极力满足,以此来弥补自己时间不够的影响。殊不知,这并不能真的改善亲子关系或者是对孩子有帮助。

二、充分了解孩子们的发展特点

这应该是很多家长的盲区。同时也是这本书一大亮点。如果不了解孩子们是按照什么规律来发展的,家长们几乎相当于在黑暗中行走。

一个3岁的小男孩,可以从1数到100,他的妈妈非常高兴,咨询我们是否有训练办法可以让孩子变得更加聪明。如果你家里也有3岁的孩子,会感到焦虑么?会在心里想着“看看,这就是别人家的孩子”,然后叹息一声?

我们给孩子做了一个小互动,请他用小豆子数出来1到5颗,结果发现孩子只能做到机械的数数,其实并不知道这些数字是什么意思。这就是家长忽视了孩子正常发展阶段的特点导致的。

作者达琳·斯威特兰在书里总结了近代最广为人知的3个经典理论来指导父母们。

1.埃里克.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理论:

核心观点是儿童和青少年在不同发展阶段会经历不同的社交困惑,如果他们能够直面这些挑战,并找出解决之道,他们就会获得成长。

2、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这大概是现代贡献非常大的一个理论了。几乎所有的育儿科普都会讲。因为孩子的认知发展确实会符合一定的规律,他把这一规律分为4个不同阶段,提出在没有成人干扰的情况下,孩子其实可以通过内驱力来完成学习。

3、劳伦斯.科尔伯格的儿童道德发展理论:

他关注人的需求和动机,而不是具体年龄。但是在他的结论中你会看到,孩子只有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可以处理道德的相关问题。这样就可以解释在幼儿园阶段(包括幼儿园之前阶段),你跟孩子说:“这样不礼貌”,的这种做法并不明智。

三、利用关键期

我在原来写英语启蒙文章的时候,就多次提到过“关键期”的概念。(也有文献称之为“敏感期”)

对于养育孩子来说,顺应的同时,还要把握好“关键期”,利用黄金时期的“高速路”,这样才是最高效的。

《让孩子学会思考》一书中主要涉及到的关键期,是孩子们的“执行能力”。这关系到大脑的发育,控制这部分的是额叶,同时还与其他区域交互。额叶我们之前也说过,是发育最缓慢的部分,孩子们往往要到青春期甚至大学时期,这部分功能才能发育完成。

就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不断面临执行能力的挑战,额叶就会不断得到锻炼。青春期是孩子们学习执行能力的最佳时期成人之后几乎所有的社会技能,都会在青春期遇到相应的训练机会。

比如自己思考一些策略,做出决策,面对诱惑的处理等等。相比我们那个年代,现在的孩子会面临更多地挑战,因为很多电子产品的出现会让他们丧失一些原来应该有的训练机会,书中写了看地图的例子。

现在不论我们想去哪里,只要拿出手机,打开导航,机器就会带你去到目的地。这就是科技进步带给孩子们的一些影响,我们可能面临着一些练习机会的丧失——比如,不再需要看地图。

我在初中的时候,妈妈带我跟一个阿姨、阿姨家的女儿四个人一起去了世界公园,那个时候开始,我就学会了看地图,从此之后,没有导航我也可以区分东南西北、看懂路标等等。

如果你心里这时候的问题是:需要方向感做什么?那么我想说,这是一种对大脑的构造产生影响的过程,日后对孩子的几何学习也非常有帮助。

作者达琳·斯威特兰和罗恩·施托尔伯格,关于“成功”的学生具有的特质,采访了来自美国各地的专家。他们公认的特质有:抗压能力、内在动机、坚持、良好的社交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勇于承担责任。

这又给我们敲响了一记警钟:一个更加成功的人,并不是拥有更好学习成绩的人,而是拥有优秀品质的人。而获得这些品质的前提是,孩子是一个有能力独立思考的人。

希望我们每一位爸爸妈妈在养育自己孩子的过程中,都能通过这本书收获更多思考,学到更多养育的智慧。

我是糖妈ELsa,用儿童心理学助力孩子成长。关注@爱读书的糖妈Elsa,一起做智慧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