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孩子对父母挤出时间的陪伴并不领情,这时你该反省了

有些孩子对父母挤出时间的陪伴并不领情,这时你该反省了

| 陈钱林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每个家长都希望多陪孩子,但是很多家长误读了陪伴的含义,他们认为多一点时间和孩子在一起就是陪伴,其实我想告诉你,只有高质量的陪伴才能让孩子真正获益。

到底怎样陪伴,这是一门学问。

不同年龄段的孩子 需要不同的“陪伴”

亲子旅游、亲子阅读、亲子运动都是和孩子在一起时很好的选择。

在两个孩子幼儿时期,我常参与他们的游戏。比如,做“狼与羊”的游戏:父子各手持玩具狼与玩具羊赛跑,“羊”被“狼”抓住了,“狼”说“如果你们谁能解决我的难题,我就放了羊”,于是,背古诗、做数学题、解决生活中的难题就成为一种情境性的学习。孩子们在游戏中学习,既快乐又高效。

对于小学低段的孩子,陪伴更多的是与孩子一起探究世界。他们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又常常会半途而废。如果家长能成为孩子探究过程中的伙伴,那就可以引导他们克服困难,激发孩子研究的热情。

孩子俩9岁开始,我引导孩子看报纸。先读地方报纸,后来读《环球时报》。两个孩子自由读报纸,不时了解社会的阳光面与阴暗面,通过父子间对话进行价值观引领。读报后,父子间就有了更多的讨论话题。这种陪伴,已经变成为心灵碰撞、沟通的过程。

对于青春期的孩子,他们需要的陪伴是平等对话。多与孩子聊聊他们喜欢的话题,会减少他们青春期的叛逆,同时拉近亲子关系。我的两个孩子成人后,我曾问他们“爸爸的家庭教育对你们最大的影响是什么”,孩子俩把“平等对话”作为最重要的一条。

陪伴秘籍:少约束 多尊重

家长有时间陪伴孩子自然是好事,问题是,常有家长并不受孩子喜欢。也有些家长,时时事事控制着孩子,这样的陪伴,还有可能产生消极的影响。

那么,如何让孩子更喜欢家长陪伴?这里有个教育的学问,那就是遵循尊重与要求相结合的基本准则。

每个孩子都有人格的特质,不同时期、不同情境,人的心理也会不一样。教育的基本规律是,尽可能多地尊重孩子,又尽可能恰当地要求孩子。如果缺乏应有的尊重,孩子与家长在情感上会产生距离。

尊重孩子,就要多让孩子做主。孩子的事应该让他们学会自己做主,比如家长参与孩子的游戏,听从孩子的指挥是关键,如果希望主导游戏进程,或者呵斥孩子的“不当”指挥,那么孩子就不喜欢与大人玩了。

自主,可以从给予选择权开始。如春天适宜带孩子外出游玩,如直接带孩子外出也无妨,而如果家长能问:“天气这么好,许多小朋友都到外边玩,你去不去?”孩子说“去”,就是选择。如果说“不去”,也是选择,家长不宜强制,可以先给孩子讲道理,再让孩子选择:“今天不去,那么是明天去还是后天去?”

尊重孩子,就要多赏识。孩子俩小时,我常给以赏识、期望。每当下班回家,孩子会向我汇报一天中发生的“大事”,有趣事,有感想,也有犯的错误。我的原则,不管孩子说什么,我几乎都说好。孩子说了自己的错误,我也表扬知错想改就是好孩子。孩子上学后,只要我有空,就会引导孩子讲讲学校里的事,或同伴关系,或学科学习,或校内见闻。我的方法就是不住地点头,并适时提出期望。当我选择以赏识期望为主的沟通方式时,孩子就喜欢对我讲。

多赏识,并不是说纵容孩子的缺点。当孩子犯了错误时,肯定得提出教育的要求。但提出要求,并不意味着要狠狠批评。孩子俩小时,每当犯了错误,我觉得这个错误非改不可时,我的方法是,把孩子叫到房间,关起门来讨论、批评。批评前,我会听听孩子的意见。平等的表达,孩子更能口服心服。

作者简介:长三角知名校长,资深家庭教育专家。《人民教育》、《南方都市报》、浙江新闻网等“陈钱林说家教”专栏作者,家庭教育专著《家教对了孩子就一定行》入选“2015年影响教师的100本书”,龙凤胎子女均获世界顶级名校全额奖学金攻读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