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银帝国的建立与覆灭:让亨特家族血本无归的最后一场赌博

白银帝国的建立与覆灭:让亨特家族血本无归的最后一场赌博

如果你面前有一座白银垒起来的小山,你会有什么感觉?对于普通人而言,这也许只会在梦中出现。然而,对于三、四十年前美国的亨特家族来说,要想拥有这样一座银山,简直唾手可得。当时,亨特家族直接控制的白银现货一度多达数亿盎司,而全球的白银交易量也不过每年2000万盎司左右。可惜的是,他们建立这个“白银帝国”的目的既不是做首饰,也不是开钱庄,而是为了投机。野心勃勃而又贪得无厌的他们,试图控制整个世界的白银市场,结果这场赌博却引起了所有人的愤怒,最终落得个倾家荡产的下场。

纽约商品交易所大楼

亨特家族

在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提起亨特家族,几乎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当时,整个家族堪称世界上最富有的家族之一。说起来,亨特家族的发迹实属不易,也是白手起家、从无到有。家族创始人H.L.亨特1889年出生于农村,父母经营农场,家境比较富裕,但从小却没有接受过正规教育。1912年,23岁的亨特开始在阿肯色州经营棉花种植园。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由于农产品价格大幅上涨,亨特因此赚到了第一桶金。后来,资金逐渐雄厚的亨特开始投身石油产业。1950年,他组建了亨特石油公司,但是坚持完全家族化的经营模式,绝不对外发行股票。为管理好这份家业,亨特精心培养自己的14个孩子,而其中成为商界佼佼者的当属尼尔森·亨特和威廉·亨特。根据1957年《财富》杂志估计,当时H.L.亨特拥有4亿到7亿美元的财富,是美国最富有的八个人之一。不过老亨特肯定不会想到,正所谓“虎父无犬子”,他的儿子们在20年后掀起一场惊天波澜,把整个世界都搅得天翻地覆。

也许是从父亲处耳濡目染,继承了父辈的冒险精神,亨特家族的第二代成员个个都不是善茬儿。他们没有坐享其成,到处寻找新的投资机会,而且大多取得了不俗的成就。尼尔森·亨特致力于利比亚油田的开发;卡罗琳·亨特开设了酒店和旅馆集团,自己担任董事长;拉马·亨特参与组建了北美橄榄球联盟和北美英式足球联盟,并将一年一度的橄榄球总决赛命名为“超级碗”;斯万尼·亨特则曾担任美国驻奥地利大使,并在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任教。

1974年,度过传奇一生的老亨特去世,不过亨特家族的传奇仍在继续。作为家族内的活跃分子,尼尔森和威廉开始不满足于父辈那种商业模式。无论是开采石油还是盖酒店,他们都觉得来钱太慢。特别是一个意外事件的发生,更刺激了他们的神经。原来,亨特家族曾在利比亚控制了大片油田,然而1973年5月,由于利比亚总统卡扎菲宣布将境内的所有外国石油产业收归国有,亨特家族的巨额投资都打了水漂。如果没有这个意外,他们在利比亚的油田将为他们带来40亿美元的利润。这一巨大变故,沉重地打击了亨特兄弟对传统产业的热情,而他们天性中的赌博因子也因此被迅速激活。经过商议,兄弟俩一拍即合,决定改行从事投机生意。

H.L.亨特

初战告捷

作为老亨特最有商业头脑的儿子,尼尔森曾担任“亨特钻探与采矿公司”的董事长,负责在世界各地开采新的石油资源,其中包括在利比亚和英国北海利润丰富的新油田。除此之外,尼尔森还有一个带有赌博色彩的爱好——赛马。1955年,他买下了自己的第一批良种马,此后一直予以悉心照料,培育它们参加美国和欧洲的良种马比赛。1973年和1974年,尼尔森的马蝉联英国平地赛马冠军称号。1976年,又赢得了英国德比大赛的冠军。毫不夸张地说,在整个20世纪70年代,尼尔森的养马事业规模是全世界最大的,培育出的名马数量也是最多的。令人遗憾的是,赛马场上的成功可能给了尼尔森太多激情,导致他将激情投向了更大的赌博事业——期货交易。二者虽然性质类似,但赛马在西方始终被视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期货交易却一直被视为投机商人的罪恶游戏。尼尔森非常清楚,期货可以用极低的成本,带来极大的盈利机会。既然如此,那就利用现有的巨额财富再赚一笔狠的!

20世纪70年代的投机市场远没有今天这样发达,交易最活跃的无非是诸如小麦、大豆、玉米、鸡蛋甚至洋葱之类的普通农产品。1952年到1955年,在几个大洋葱种植商的囤积之下,洋葱期货合约价格先是翻了一倍多,然后又跌到最高价的约1/30,骇人听闻。为了缓和民众的不安情绪,美国国会只好立法禁止洋葱期货交易,此事也成为美国金融史上的笑柄。20世纪60年代,又爆发了所谓的“植物油丑闻”,一个出口商大量买进植物油期货并伪造贸易信用证,差点导致美国运通银行倒闭,美国植物油价格也随之波动不止,此人最终被捕入狱。当然,出身豪门的尼尔森是不会对洋葱感兴趣的,要玩就玩大的。为了验证手气,他先炒了一把大豆期货。

大豆向来是美国最重要的出口商品之一,即使到了今天,依然没有改变,因此“中美贸易摩擦”我们才会拿老美的大豆开刀。它不但广泛用于饲料和食用油生产,还是美国人餐桌上的常备食材。1973年夏天,对大豆的需求高涨使得大豆现货断货,政府被迫暂停大豆出口。看准了机会,尽管当时美国大豆市场的总价值高达100亿美元,但野心勃勃的尼尔森和威廉仍以不信邪的态度开始了大豆投机。他们以家族成员的名义设立了多个交易账户,开足马力买进大豆期货合约。不到一年,由亨特家族控制的大豆期货已达到2400万蒲式耳,相当于约65万吨,占当时所有大豆期货合约总数的40%。在他们的忽悠下,许多期货投机商也纷纷投身大豆市场。到1977年,大豆期货的交易量竟占据了芝加哥交易委员会总交易量的50%,而大豆期货价格也从一年前的5.15美元上涨到最高峰的10.3美元,整整翻了一倍。

最终,忍无可忍的芝加哥交易委员会和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决定对亨特兄弟提起诉讼。就在官司进行期间,亨特家族已暗地里将所有大豆期货出手。粗略估计,他们这一仗的盈利超过1亿美元,相当于一个大型炼油厂好几年的利润。更令人气愤的是,尽管两大委员会声称亨特家族违反了期货交易管理条例,但由于拿不出过硬的证据,法院最终不得不宣布亨特家族无罪。

初战告捷,亨特兄弟对期货投机更是情有独钟。既然连大豆都能带来如此高额的回报,那就尝试筹码更大的投机。经过再三考虑和反复商量,他们最终将目标锁定在白银期货上。

亨特家族成员

白银帝国

在中国古代,白银一直是财富的最佳代名词,甚至超过了黄金,我们至今仍常用“白花花的银子”来形容令人垂涎的财富。事实上,在世界范围内,白银也曾与黄金一样,在金融领域里扮演过重要角色。

白银不但能被加工成装饰品,在工业时代还被广泛用作各种电子电器设备的原材料。而在金融领域,白银的地位虽然明显不如黄金,但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随着各国先后放弃金本位政策,白银也逐渐像黄金一样进入了交易市场,并且广受欢迎,这便给了亨特兄弟之流可乘之机。在投机大豆期货获利后,亨特家族便把大部分精力用在白银现货和期货的炒作上,这次他们还找到了可靠的盟友,企图垄断整个国际白银市场。

由于美国政府也放宽了对白银的管制,20世纪70年代初,白银的价格迅速上涨至2美元,但总体看来,受投资观念的限制,包括黄金在内的贵金属当时的价格都仍处于低位。

实际上早在完成大豆期货投机前的1973年,尼尔森就开始在中东购买白银现货,同时在纽约和芝加哥的期货市场上买进白银期货。到年底的时候,亨特家族已经购买了价值2000万美元的白银现货,并以每盎司2.9美元的成本买进了3500万盎司的白银期货,从而成为全世界最大的白银持有者。让他们得意的是,市场上很快出现了白银严重短缺的局面。由于白银生产商无法立即扩大产量,导致白银价格进一步攀升。许多投机商眼看有利可图,也纷纷跟进白银期货市场,仅仅两个月时间,就把白银价格炒高至每盎司6.7美元,涨幅接近130%。

为了进一步扩大对白银市场的控制,亨特家族决定拉拢外来的战略投资家。尼尔森把目光投向中东,与富得流油的沙特王室开始接洽。他大肆鼓吹白银的投资价值和自己操纵市场的能力,结果还真获得了来自沙特的大笔资金支持。

1976年夏天,白银价格涨到每盎司4.3美元。随着时间的推移,亨特家族囤积的白银已达到了惊人的数字,而且买进的规模也越来越大。到70年代末,尼尔森直接控制的白银现货就过亿盎司,足以让任何一个国家的中央银行颤抖。与此同时,由于黄金价格飞涨,白银价格也随之涨到每盎司11美元。经过六年的囤积,亨特终于决定将手中的牌打出。

1979年夏天,尼尔森通过其控制的“国际金属投资公司”,向纽约和芝加哥的期货交易所下达了累计4000万盎司的买入指令。“国际金属投资公司”实际上只有两组股东,一组是亨特家族,另一组则是沙特的王子和巨富。经过调查,社会各界很快都知道了是亨特家族在炒卖白银,但白银价格反而继续飞涨。许多小投机者也盲目涌进市场,又把白银价格推向更高,10美元,20美元,30美元,到1979年底,竟一举突破40美元。而此时,亨特家族已操纵了纽约商品交易所53%的白银期货合约和芝加哥交易所69%的白银期货合约,总攻掌握着1.2亿盎司的现货和5000万盎司的期货,这还不包括那些沙特投资者以个人名义持有的白银。而当时,在尼斯森一口气买入4000万盎司前,全球白银交易量也不过每年2000万盎司。

然而,正所谓众怒难犯,金融圈其他的重量级人物也不是好惹的,他们决定采取措施教训教训不可一世的亨特家族。芝加哥交易委员会最大的谷物交易商愤怒地宣称:“我们宁愿让白银市场倒闭,也不愿意看到它被垄断。”而珠宝界巨头蒂芙尼公司则在《纽约时报》上破口大骂:“我们认为囤积好几十亿美元白银的人时丧尽天良的。”

白银现货(标准银锭)

最后一搏

眼看银价一路飙升,全世界的白银生产商为此兴奋不已,迅速开启了寻找新银矿的计划,许多早已关闭的银矿又重新开采。美国和欧洲的居民也对银价上涨异常惊喜,纷纷翻箱倒柜,找出祖传的银质器皿和装饰品,凡是含有白银的器物,都被毫不犹豫地送去熔炼,制作成标准银块拿到市场出售。一时之间,市场上的白银供给骤然增加,而亨特家族垄断白银价格的企图则受到了挑战。道理很简单,他们总不可能买下全世界的白银。只是当时他们钻了美国金融制度的漏洞,这场游戏才能继续玩下去。

1980年1月,白银价格已来到48美元,并且继续向50美元大关冲击。此时亨特家族开始感受到了沉重的压力,因为白银价格太高,他们掌握的资本已很难继续拉抬。为了维持对白银市场的垄断,尼尔森被迫向美国的几家大银行高息借贷,平均年息高达19%。不怀好意的华尔街投资银行也大量贷款给亨特家族,让他们的美梦暂时继续。根据美国商品交易委员会的调查,在1979年冬天,亨特家族掌握的白银期货合约总价值已高达50亿美元,到1980年1月,更是超过了50亿美元。同时,亨特家族所欠的贷款也超过了2亿。这场赌博的赌注已接近梭哈,然而已丧失理智的赌徒仍不愿收手。1980年1月21日,白银价格终于突破50美元大关,来到了50.35美元的历史新高,短短一年内竟上涨了8倍。

就在此时,更高明的旁观者终于出手,准备结束这场游戏。经过严肃讨论,芝加哥交易委员会决定将白银合约保证金由1000美元提高到6000美元,这意味着亨特家族必须补充大量资本,明显就是冲着他们来的。不久,刚上任的美联储主席沃尔克为了遏制通货膨胀,决定大幅度紧缩银根,提高贷款难度。如此一来,几乎所有人都知道,背负巨额债务的亨特家族已无法再维持表面的风光,全面崩溃只是时间问题。唯一幸运的是,华尔街的经纪商不愿看到亨特家族破产,因为那将会让他们事先垫付的部分保证金打水漂,是以出面帮他们周旋。可亨特家族态度强硬,死不悔改,纽约商品交易所终于失去了耐心。

1980年3月25日,白银价格出现大幅度下跌。按照规定,亨特家族应该补缴大量的保证金。正是屋漏偏逢连夜雨,银行恰在此时通知尼尔森,不仅要求他立即补缴保证金,还要他归还1.35亿美元的贷款,否则将强制拍卖亨特家族的白银期货。于是,摆在尼尔森面前的路只剩一条,出售家族产业筹集资金,以补缴保证金并归还欠款。可是,远水终究救不了近火,3月27日,银行开始在市面上强行出售亨特家族的白银期货,其他华尔街经纪商也纷纷跟进。白银价格终于崩盘,让人震惊的是,当天中午,白银价格竟就跌至10美元,可见此前其虚高的夸张与疯狂。

而亨特家族,除了欠经纪商的保证金外,还得偿还银行和金属交易商累计近10亿美元的欠款。无奈之下,他们只得通过卖出手头的原油和汽油存货,再加上在市场上抛售的部分白银期货,来填补窟窿。可是,亨特家族包括石油在内的其他生意已荒废多年,而白银期货又是贱卖,最终只筹到了4亿美元,仍无法清偿欠款。让人哭笑不得的是,亨特家族竟当起了老赖。正如马克·吐温说过的话,“如果你欠银行100美元,那么你将有麻烦;如果你欠银行100万美元,那么银行将有麻烦”。既然已欠了这么多债,亨特家族的赌徒们反而心安理得了。

尼尔森不愧是江湖高手,大难当前,他和弟弟威廉飞到华盛顿,会晤了美国财政部高官,请求财政部和美联储牵头,向亨特家族提供巨额长期贷款。他甚至暗示美国政府,如果你们不出面挽救亨特家族,那么亨特家族将抛售手头上剩余的6300万盎司白银,彻底摧毁市场信心,把各大银行和全体美国人一起拉下水。在他软硬兼施下,美联储主席沃尔克最终决定与亨特家族达成妥协。沃尔克说服各大银行向亨特家族提供总计11亿美元的长期贷款,作为代价,亨特家族拱手让出了许多油田和炼油厂的股权,并把家族最成功的企业普拉斯德石油公司抵押给银行团。沃尔克允许亨特家族在财务状况好转后赎回石油公司,但警告他们此后不得再进行任何期货投机活动。

纽约商品交易所大厅

亨特家族没有想到,他们一手掀起的投机狂潮最终吞噬了他们自己。从1981年开始,随着白银产量的扩大,白银期货和现货的价格继续下跌,亨特家族手中剩余的白银资产迅速贬值,财政状况愈加恶劣。1987年,走投无路的尼尔森和亨特家族被迫申请破产保护,尼尔森卖掉了他的所有赛马。昔日的石油家族、豪门巨富,终于落得个一贫如洗的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