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战争中的日本海、陆军舰载机

太平洋战争中的日本海、陆军舰载机

二战前日本已经成为全球有数的航母大国,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就是从日本航母舰载机偷袭珍珠港开始的。

我们就以珍珠港事件爆发为起始,按时间顺序理一理日本在太平洋战争中中使用和开发的舰载机。

首先是海军舰载机共15型:

三菱A5M九六式舰上战斗机

九六式舰战是中国空军霍克三的劲敌

航母甲板上的九六舰战

九六舰战下挂副油箱

太平洋战争开始时,因零式战斗机数量不足,老旧的九六式“克劳德”仍旧配置于小型航母 ,用来和美军的野猫交手当然是不给力。珊瑚海战役中的“祥凤”号就是带着九六式被炸了个底朝天。(顺便说下《起风了》这个动画片里面堀越二郎拼死活命就在设计这个,设计出来好炸中国人。)

横须贺B4Y九六式舰上攻击机

九六舰攻活跃于侵华战争中‍

侵华战争期间加贺号航母上的九六舰攻

投弹中的九六舰攻

同样,老旧的九六舰攻也仍在小型航母上服役,中途岛海战次日,正是“凤翔”号起飞的一架九六式舰攻发现了仍在漂流中的“飞龙”号。

三菱A6M2零式舰上战斗机21型

飞过珍珠港的零战21型

珊瑚海战役中的零战21型

南太前线基地的零战21型

开战时日本航母三件套之一,零战21型是太平洋战争开始时最强有力的舰载战斗机,堀越二郎的得意之作。

中岛B5N九七式舰上攻击机

珍珠港战役渊田美津雄指挥机

珊瑚海战役九七舰攻起飞

珍珠港上空挂载800千克炸弹的九七

开战时日本航母三件套之一,九七舰攻在航母上可担任鱼雷攻击、水平轰炸和侦察任务。九七式重载下速度慢,在突防时损失较高,战争中期已显落伍。但由于小型航母不能搭载替代机“天山”,九七式仍在舰上服役。

爱知D3A九九式舰上爆击机

珍珠港上空的九九舰爆

从航母起飞的九九舰爆

南太前线的九九机群

开战时日本航母三件套之一,九九舰爆轰炸命中率很高,但载弹量只及美国舰载俯冲轰炸机的一半,且日本250千克通用炸弹设计思路并不适合对航母作战,因此痛失了很多取胜机会。

空技厂D4Y1-C二式舰侦

二式舰侦的识别特点是翼下的副油箱

南太前线基地的二式舰侦

彗星舰爆的侦察型,最初两架以“二试舰侦”编号于中途岛战役中配属“苍龙”号航母,其后获得正式编号二式舰侦,活跃于南太前线。

三菱A6M5零式舰上战斗机52型

后期零式多沦为挂载炸弹的“战爆”

陆上基地的零战52机群

陆上基地的零战52C机群

战争后期推出的改进型零战,加大功率,缩短翼展,强化结构。然而仍然无法和美军新式舰载战斗机匹敌。

空技厂D4Y2彗星式舰上爆击机12型

彗星机队在马里亚纳海战中遭到重创

彗星12型地面状态

低质液冷发动机让地勤伤透了脑筋

九九舰爆的替代品,飞行速度达到零战的水平。但由于工业底子限制,液冷发动机故障率高,且维护困难,不得不由33型替代。

空技厂D4Y3彗星式舰上爆击机

平头彗星终于取得日本海军青睐

彗星33型地面状态

彗星33型整备中

由于液冷发动机维护困难,换装气冷发动机的彗星。虽然阻力增大,但由于功率提高,速度并未明显下降。33型载弹量比九九舰爆有了很大提高,被认为是理想的替代机型。

中岛B6N天山式舰上攻击机

​从航母起飞的机会越来越少

编队飞行的天山

天山带雷出击

九七式舰攻的替代型号,性能全面提升,但投入战争时制空权已丧失,天山很难获得投雷机会,后期多用于夜间雷击,没有什么大的战果。由于重量较大,起飞时需要助推火箭,且小型航母无法搭载。

中岛C6N彩云式舰上侦察机

看外形彩云很容易被误认为天山

彩云地面状态很高

紧急出动的彩云,后排是两架彗星

日本海军后期最好的高速侦察机,以电文“身后已无格鲁曼”而著名。彩云是否曾上舰有不同说法,一些资料称“大凤”号航母在马里亚纳海战中曾搭载彩云。日军后期乱抓救命稻草,拿彩云又是改夜间战斗机又是改鱼雷轰炸机,其实都没啥用。

爱知B7A流星改舰上攻击机

流星改的外形非常流畅

流星改主翼略带倒鸥型

带雷飞行的流星改

日本海军理想的舰载攻击机,所有舰攻和舰爆的替代者,可承担俯冲轰炸和鱼雷攻击两种任务,时速超过零式战斗机,理论上攻击后还有与敌战斗机格斗能力。但因定型过晚,已没有航母搭载必要,只进行过上舰试验。

爱知E16A瑞云水上侦察机

从伊势号航空战列舰弹射的瑞云

日本海军最后的水上侦察机,要求除传统的水上观测能力外,还应能胜任空战格斗和携带250千克炸弹俯冲轰炸功能。该机1943年定型投产,时速可达448千米,航程2500千米。为胜任多种任务需要该机安装了俯冲轰炸用的减速板和空战襟翼,这在当时的水上飞机中几乎绝无仅有。

瑞云地面状态

飞行中的瑞云机群

该机拟配备于日本两艘伊势级战列舰改装的航空战列舰,搭载方案为伊势、日向各携带11架瑞云和11架彗星舰爆;或伊势搭载22架瑞云,日向搭载22架彗星。日本海航六三四航空队装备该机进行了积极训练,但由于熟练度不足最终未能参加实战。

总之这是一种用于非典型航母的非典型舰载机,鉴于其已上舰训练,还是归入舰载机中。

川西N1K2-J紫电改局地战斗机

紫电改早期型

地面状态的紫电改

日本投降后涂刷美军机徽的紫电改

日本海军战争后期最好的岸基战斗机,由擅长水上飞机的川西公司设计的强风式水上战斗机改进而来。由于零战后继机型迟迟无法推出,日本海军不得不考虑将紫电改上舰,曾在刚完工的信浓号航母上完成起降试验。这个系列从水上飞机到陆基飞机再到舰载机的历程在二战中绝无仅有。

三菱A7M烈风式舰上战斗机

一直没完成开发的零战后继机

最后就剩个样机

螺旋桨都没有

零战的替代机型,由零战设计师堀越二郎担纲开发。由于开发进度过缓迟迟不能定型投产,最后在轰炸和地震双重打击下彻底丧失生产可能。其实就是开发出来也没鸟用,不说能不能拼赢F4U,战争结束时载着F8F的美军航母都已经在路上了。这货连航母甲板都没碰到过。

接下来是陆军舰载机两型

萱場Ka号观测机

使用液冷发动机的Ka号一型观测机

改用气冷发动机的Ka号二型观测机

三蹦子飞起来了

日本陆军仿制美国KD-1A制造的旋翼机,本拟用于炮兵观测,因战局变化改为挂载1枚60千克炸弹反潜巡逻。陆军拟配用于陆军自建小型航母,并在“秋津丸”号陆军航母上成功完成起降试验。但因旋翼机占地较大,被固定翼的三式指挥联络机替代。不久“秋津丸”在运输任务中被击沉,失去上舰条件的Ka号观测机只能在陆地机场执行反潜任务直至战争结束。

国际Ki-76三式指挥联络机

外形很类似德国“鹳”式

Ki-76短距起降和低速飞行能力很强

配属于“秋津丸”号陆军航母的Ki-76

日本陆军仿制德国Fi-156制造的轻型联络机,以起降距离短著称。因完成时已届1943年,已难以在无制空权条件下执行任务,因此改为挂载轻型炸弹作反潜巡逻机使用。曾配属于陆军航母“秋津丸”多次执行反潜巡逻任务,但毫无战果。“秋津丸”后改为执行运输任务并被击沉,原配属的三式指挥联络机转属陆地机场执行反潜任务直至战争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