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足孩子崇拜感,是父母权威的来源

给足孩子崇拜感,是父母权威的来源

台湾女作家张德芬说:

“最成功的父母,就是“活出孩子钦佩的模样。”

崇拜,是指个体对自身、他(她)人以及某外界事物所具有的高度的尊重、钦佩与信任。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对于孩子来讲,这一点尤其重要。而孩子崇拜父母,是促进亲子关系的“最佳催化剂”。

孙俪有一次连续工作了三天,晚上要加班,不能回家陪孩子们入睡。当她回到家时,看到儿子等等写了一封信,放在她的床头。

信的内容大致是:

“妈妈,我很想你,我很爱你。我会成为一个好孩子。好妈妈,我很崇拜你。你看上去只有20岁。”

网友们不仅感叹:为人父母,对自己最大的希望不就是可以成为一个自己孩子所崇拜的人吗?

首因效应”也表明,一个人留给他人的第一印象往往是最重要的,它作用力强,持续时间长,将直接影响到以后的一系列行为。

作为父母,对孩子打下深刻的烙印,对他们今后的生活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父母要学会以身作则,给足孩子的崇拜感。

1.父母的言传身教,是最好的崇拜感

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曾对父母们说:

“你们自身的行为在教育上具有决定意义。不要以为只有在你们同儿童谈话,或教导儿童、吩咐儿童的时候,才教育着儿童。在你们生活的每一瞬间,甚至当你们不在家的时候都教育着儿童。你们怎样穿衣服,怎样跟别人谈话,怎样谈论其他的人,你们怎样表示欢欣和不快,怎样对待朋友和仇敌,怎样笑,怎样读报——所有这些对儿童都有很大的意义

父母的言行是孩子最直接的模仿对象。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思想、性格、品德的形成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年轻时的杨荫杭

活了105岁的杨绛先生身前谈及子女教育时这样说:

“我的子女没有遗产,我只教育他们能够自立。”

在杨绛眼里,父亲是一个“榜样”。

杨绛的父亲杨荫杭思想开明,在杨绛小小年纪就向其主张自食其力,不能不劳而获,这些无疑也对杨绛的心灵塑造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我只教育我的子女能够独立。”杨荫杭曾这样说。

为了让孩子学会独立进取,杨荫杭在家中设立了一种“有偿劳动”教育。

杨绛家搬入“安徐堂”后,修葺了一套较好的房子,前前后后的破房子还没拆尽,阴湿的院子里,只要掀起一块砖,砖下密密麻麻的到处都是鼻涕虫(软体动物,像没壳的蜗牛而较肥大)和蜘蛛。杨荫杭开出奖金,让几个孩子负责清理,一只鼻涕虫一个铜板,三个小蜘蛛一个铜板,一只大蜘蛛三个铜板。当时杨绛在学校寄宿,周末回家,发现弟弟妹妹们和因病休学的三姐都在“打工”,心中很受触动。

言传不如身教,父母的一言一行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

杨绛上学时,经常陪在父亲身边读书。杨荫杭学富五车,提笔成章,让她十分佩服,就去请教。父亲告诉她:“哪有什么秘诀?多读书,读好书罢了。”母亲唐须嫈也是知书达理之人,尽管要操持家务,每有闲暇,也会捧书阅读。杨绛学父母的样子,也爱上了阅读。

年轻时的杨绛先生

后来杨绛的女儿钱媛,见父母都嗜读,也因此嗜书如命,最终成为北京师范大学的英语系教授。

总之,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有怎样的父母,就有怎样的孩子。父母若想成功地教育自己的子女,必须以身垂范,做孩子的榜样。

2.给足崇拜感,是父母威信的真正来源

教育孩子离不开父母的威信。但许多父母错误地以为,凶狠粗暴能让自己在孩子面前有威信,其实不然。父母的高尚品德、文明礼貌,在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等方面以身作则做出表率,才能赢得孩子的信任和尊重。

身价200亿、人称乔布斯第二的埃隆·马斯克曾说:他所有的成就,绝大部分要归功于他的母亲(梅伊•马斯克)。

埃隆·马斯克

埃隆的母亲在一次采访中说:

“要让孩子在父母努力工作的环境下长大,知道越努力地工作,就会得到更好的成绩,获得更大的幸运。”

他们兄妹三个上大学的时候,母亲不得不兼职几份工作,供他们读书。如今,他什么都可以给母亲,但母亲却选择在60岁以后,重新回到时尚秀场,做自己喜欢的工作。

梅伊和三个孩子

在各种访谈中,埃隆也总是不厌其烦地感谢母亲对他各种奇思妙想的无条件支持,并坦承:

“母爱最高级的形式就是给予孩子自由,这一点,我妈妈做得非常好。我知道在我们三个孩子都上大学的那段时间,她过得很辛苦,可是她从来不抱怨,每次见她都满脸笑容。这样的态度,是她给我们的最宝贵的财富。”

父母都是值得崇拜的英雄,因为他们牺牲了某些个人的追求选择了生养孩子,并且承诺尽到抚养孩子的责任,教会孩子为人处世,传授生活的技能,并且永远无条件的爱孩子。有了这些,父母就足够让孩子崇拜了,无所谓职位高低、能力大小。

想要给孩子最强的精神力量,就是父母做好自己,用我们对待生活的态度,去感化孩子。

为人父母,想要起到好的榜样作用,取得好的家教效果,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要求自己有高尚的品德和积极的人生观。生活中,我们的孩子也一样,父母什么样,孩子什么样。

父母随波逐流,孩子就学到了得过且过;父母积极向上,孩子就学会了锐意进取;父母心态平和,孩子就学会了乐观豁达。

“你的爸爸很厉害,他每天辛勤工作,养活了全家人。”

“爸爸很优秀,在公司很认真工作,从来没有违反规章制度。”

“你们的妈妈很优秀,你们都是她辛苦带大的。”

“妈妈很了不起,你们最喜欢吃的巧克力蛋糕,都是妈妈亲手做的,不是外面买的。”

作为父母,要努力用良好的思想和行为影响孩子,塑造孩子美好的心灵,为孩子做出榜样,把言教与身教统一起来,使孩子从小养成高尚的思想品德。

给足孩子崇拜感,父母威信的真正来源,也是教育的最高级形式。

诚如德国著名哲学家雅思· 贝尔斯所说:

“教育的本质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召唤另一个灵魂。”

家长对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言传身教,给孩子传递一种信仰。用以身作则去唤醒一颗幼小的种子,用自己的真实行动来慢慢影响它,让它生根发芽、枝繁叶茂。

3.如何成为孩子崇拜的父母?

第一,生活中做到言行一致

黎巴嫩诗人纪伯伦说:

“如果父母是张弓,孩子就是搭在弓上的箭。”

孩子这支箭是否有力,能射多高多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母这张弓。所以要想孩子优秀,父母必先自己优秀。父母只有加强修养,让自身这副弓弩首先强劲起来,孩子这支箭才会成为一只强劲的加力箭。

父母一旦答应了孩子的事一定要兑现,兑现有困难的事不要轻易许诺。如果父母随便承诺孩子一件事,但由于种种原因给忘记了,对孩子的情绪不仅会是一个较大的打击,在某种程度上也会对孩子内心带来伤害。

如果父母经常言出不行,说话不算话,就会降低在孩子心目中的可信度,孩子对父母的崇信、敬仰与爱戴,就会由于你的失信次数而递减。次数过多,可能父母的话就会被孩子完全不当一回事,还谈什么教育孩子呢?

再者,如果作为父母经常说话不算话,孩子也会下意识地效仿,对自己说出的话不负责任,便会成为他的一种不良习惯。如果你经常有言出不行这样的“过错”,请你在孩子面前郑重其事的道歉,并给他一个合理的解释,博得孩子的谅解。当然,这种道歉的次数越少越好。

第二,尊重孩子的人格和意愿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理论揭示:

人都有各种需要,如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等,其中尊重的需要处在比较高的层面。

孩子是个鲜活的生命,是个独立而完整的人,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与大人一样有自尊心,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

首先,要尊重孩子的人格。尊重孩子的人格,维护他们的尊严,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与平等地进行对话交流,凡事要与孩子商议,即尊重孩子的话语权。不侮辱和打骂孩子,即使孩子有什么缺点和错误,也不要简单地否定和训斥他,而应宽容地对待他,让其慢慢地醒悟,自己主动地去克服和改正。

其次,要尊重孩子的选择和意愿。孩子有孩子成长的规律,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兴趣、爱好、特长、情感和目标。做父母的要尊重这些规律和特点,不要过分干涉、管束和压制孩子,不要将大人的意愿当成孩子的意愿,更不要为孩子包办一切,而是给孩子充分的自由时空,让其自我选择,自主发展。

第三,多与孩子进行有效的交流

正如美国小说家罗伯特·路易斯·斯蒂文森所说:

“交谈是最容易获得快乐的办法。它不花费任何金钱,却受益匪浅。在谈话的过程中,我们提升我们的教育,建立并加强了相互之间的友谊。无论在何种年龄阶段,也不管你的身体状况如何,都能享受到这种交谈的乐趣。”

生活中,家长可以和孩子谈彼此的心情,包括日常生活中的感受、感想和想法等,特别是孩子对自己、他人、以及对一般事件的感受和想法。也可以是愉快兴奋的话题,也可以是愁苦哀伤的事件;可以是理想与将来的憧憬,甚至无所不谈,没有话题的限制。

当然,家长要学会避开沟通上的障碍。做父母的不要总以家长的身份来压制孩子,动辄打骂孩子,伤孩子的自尊,而应以民主平等的态度去对待孩子,与孩子进行沟通,耐心倾听孩子的想法。

在分享心情与感觉的过程中,孩子期待父母的信任。他需要的是父母与他讨论他的想法感受,而不是要你的建议。即使他们说得不对,即使他们的想法幼稚可笑,也不能嘲笑和打断他们;不要总是以大人的思维来要求孩子,而应该让孩子说下去,允许孩子把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更是一生的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无时不在影响着孩子,为了培养出优秀的下一代,做父母的一定要树立好榜样。

正如美国思想家艾默生所说:

“孩子最终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主要取决于他从第一个教育者那里所接受的爱的质量、陪伴和榜样示范。”

父母给足孩子的崇拜感,就是最好的家庭教育。父母的一言一行无时不在影响着孩子,要对子女进行成功的教育,做父母的一定要树立好榜样。让亲子关系更亲密,把孩子培养成德才兼备的有用之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