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不是智商,不是基因,而是父母的语言

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不是智商,不是基因,而是父母的语言

父母的语言是宝贵的资源

世上有很多宝贵的资源,如石油资源、水资源、燃气、电能等等,但是还有一样最宝贵的资源,由于它无法度量,不能买卖,往往被人们忽视,那就是父母的语言。语言的作用如同消毒治疗的功效,它不能即时反馈,没有可见性。

在19世纪,医学界发现了麻醉与消毒,但是麻醉很快被广泛普及和应用,而消毒却经历了很长时间和代价,才被人们认可和应用。因为麻醉解决的问题肉眼可见,而消毒产生的效果却不可见。

这就像养儿育女一样,人们往往在孩子升入小学或者更晚的时候,才看到孩子与孩子之间的差距,殊不知,这些差距在他们3岁以前就已经产生了。

前些天,我看了《父母的语言》一书,这本书从科学的角度详细阐述了语言对孩子智力、性格等方面的影响。

本书的作者是美国芝加哥大学妇科及儿科教授,小儿人工耳蜗项目负责人达娜·萨斯金德女士。她用30年的科学研究结果写出此书,一经出版,在美国学术界和教育界引起巨大反响。

我始终认为,人与人之间虽然存在着基因、天性的不同,但是,后天的生活环境对其一生的影响,远远大于这些先天因素。

我始终相信,同样的食材,不同的人去烹饪,味道也会有截然不同的差别,这和养育一个孩子的道理不尽相同。你输入给孩子什么样的养料,就会收获什么样的花朵。

读完这本书,更一步肯定了自己的想法。其实,影响孩子学习能力和性格的关键,不是父母的社会地位,不是种族差异,不是贫富差距,而是父母与孩子交谈中使用的语言。

可以说,早期语言环境的好坏,直接决定着孩子今后在学业和人生。

语言对人生的影响

作者达娜·萨斯金德医生,在人工耳蜗植入研究项目中,有了一项奇怪的发现。两位先天性耳聋的患者扎克和米歇尔,在耳蜗植入手术成功后,却出现了截然不同的康复结果。

扎克性格活泼开朗,就读于公立学校三年级,阅读水平和语言水平与同龄人无异;而年龄相同的米歇尔,却不得不在“特殊学校”学习,她只会比划简单的手语,说一点点简单的话,阅读能力也仅达到幼儿园水平。

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差距呢?原来扎克在手术后,家里的所有人总是不断地和他说话,每天他都能获得大量来自外部的信息。而米歇尔的情况恰恰相反,由于家人的忽视,老师同学们的忽视,她接受到的信息远远次于扎克。

早期的语言环境对孩子的发育起着决定性的影响。人类大脑掌握思考和学习的区域在孩子三岁前,便已经开始发挥作用。错过对儿童早期语言能力的培养,就可能造成孩子以后在学业上与其他人的差距。

语言对大脑的塑造

那么,为什么父母的语言会有这么大的能量?

人类与生俱来就有一千亿条神经元潜能,能转化成诸多不同的潜力。孩子早期的语言环境,也就是父母所提供的语言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些先天潜能的发挥。

可以说,父母和孩子说的词汇量,以及和孩子的说话方式,都将对孩子在语文、数学、自律和道德品质等诸多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

记得我在怀孕时就特别注意胎教,我看到什么就会自言自语式地和肚里的宝宝介绍。

做饭时,我会告诉她什么是土豆,什么叫茄子,哪个是勺子,哪个叫铲子;上街时,我会告诉她公交车有多大,地铁有多挤;我每天都会放儿歌给她听,睡前讲故事给她听。

女儿出生后,我也是每天必讲睡前故事,我总是拿着绘本,一字一句地指着读给她听,她也总是看得目不转睛,听得眉飞色舞。

在这种指读和大量的语汇输入下,女儿较之同龄的孩子,她会说话的时间更早,说出的语句更完整。而且,从四岁起,她就能对着电视里的字幕自学认字,六岁开始独立阅读,并深深地爱上了阅读。

可以说,如果没有胎儿和婴儿时期我大量的“唠唠叨叨”,女儿现在的学习和阅读水平一定不是现在的状态。

至于这一点,我真是庆幸。我当时并不知道本书的理论,纯属误打误撞,无心插柳。

所以,年轻的爸爸妈妈们,相信我,这绝对是一本值得看的好书。

即使你没有时间去看它,即使你不去研究这本书里的原理,但是当你看到了这些文字,当你理解了父母语言的重要性,并愿意在这个方面去努力和改变,那么你就已经有所收获了。

语言对性格的影响

世上存在两种思维模式,即“成长型思维”和“固定型思维”,拥有“成长型思维”的人更容易成功,更愿意接受挑战,他们心态积极、乐观,对任何新鲜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和探索之心。那么如何培养一个人的“成长型思维呢”?

“成长型思维模式”的研究领头人德韦克教授说:“简单的一句对过程的称赞,就能够激发孩子积极应对挑战的欲望。”

对,称赞也需要方法。

德韦克教授让128名五年级的学生解答一道难题,测试结束后给予一些学生“你真聪明”的称赞,给予另一些学生“你真努力”的称赞。

随后让他们继续做题。这次给了他们两个选择,其中一道较之第一道题目更难,另一道则和第一道题目的难度差不多,研究人员告诉孩子们,如果选择更难的题,则会从中学到更多的知识。

结果,获得“聪明”称赞的学生中,有65%的人选择了难度相仿的题目,而获得“努力”称赞的学生,则有92%的人选择挑战更高难度的题目。

学者们发现,在三岁之前经常受到基于过程称赞的孩子,更容易具备成长型思维模式。而认为自己天生“聪明”的孩子,更容易形成固定型思维,他们不愿接受未知的挑战,经常自暴自弃,对生活没有追求。

德韦克教授说:“如果不能正确运用称赞,它就会变成一种负面力量,一种让学生消极且依赖他人观点的麻醉剂。”

可见,父母的语言有多么重要!

语言对道德观的建立

不要总是埋怨孩子叛逆不听话,其实叛逆不是孩子的错,那是你说话的方式错了。世上没有坏小孩,只有不会沟通的父母。

国庆节回娘家,看到弟弟在客厅择豆角,三岁的小侄子在旁边自顾自地玩着玩具。弟弟对侄子说:“儿子,去帮爸爸到厨房拿个盆去。”侄子回答:“爸爸自己去,我正在玩呢!”只听弟弟不急不躁地说:“你就帮爸爸一下吧,爸爸现在需要的帮助,你愿意帮爸爸吗?”此时,小侄子爽快地答应:“好吧,那我就帮您一下吧。”他放下手里的玩具,美颠美颠地跑进厨房。

用吩咐的语气去命令孩子,不如用温柔的方式把他们变成你的帮手,把“命令型”语言改成“建议提示型”语言去管教孩子,他们会更乐意接受。

如果人生真有起跑线,那么我认为,父母才是孩子的起跑线。

对孩子说话,与孩子沟通是一项技能,也是培养孩子健康身心的方法,让我们通过共情关注、充分交流和轮流谈话来开启这扇大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