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毅:从没让孩子自己买过东西,别让错误的金钱观,误了孩子一生

陆毅:从没让孩子自己买过东西,别让错误的金钱观,误了孩子一生

为了买一包自己心心念念好久的零食,或者就为了补齐买心仪玩具的钱,你偷拿过家里的钱吗?我想有相当一部分人的回答是肯定的。我们这代人,大多是在“父母挣钱不容易,省着花钱”的思想观念下长大,吃饱穿暖已经不容易,零花钱更是成了一种奢望。其实,大多数家长只是怕孩子养成大手大脚花钱的习惯,才会严格控制孩子的零花钱。“缺零花钱”几乎是每个时代的孩子的童年常态。

2019年,湖南江垭镇中学初一的学生唐琛(化名),在离家两三百米的九溪索桥自溺身亡了。由于长期被班上男生威胁勒索,恐惧之下,她只能不断偷家里的钱。父亲发现孩子偷窃后,用水管打了女儿。悲愤无助之下,女孩离家出走,最终跳入江中,结束了生命。

(图片源于网络)

而同样是偷拿家里的钱,著名作家三毛也曾写过自己的故事。她在《胆小鬼》中写道:“我的父母也明理,却忘了我也需要钱,即使做小孩子,在家不愁衣食,走起路来仍期望有几个铜板在口袋里响的。”正如新闻中的女孩需要钱一样,三毛也需要。于是,她偷拿了家里的五块钱。不同的是,三毛的父亲是怎么做的呢?

她写道,“那时,父亲的眼光轻轻地掠了我一眼,我脸红得又像发烧,匆匆地跑出门去,忘了说再见。偷钱的故事就那么平平淡淡地过去了。奇怪的是,那次之后,父母突然管起我们的零用钱来,每个小孩一个月一块钱,自己记账,用完了可以商量预支下个月的,预支满两个月,就得——忍耐。”

(作家三毛)

善于反思且充满智慧的父亲,既维护了三毛的尊严,也洞察到了她“偷钱”行为背后的真实动机与心理需求。三毛实现了“有几个铜板在口袋里响”的愿望,也学会了管理自己的花销。其实,孩子对待金钱的态度某种程度上是由父母决定的,父母的金钱观直接了决定了孩子的金钱观。

新闻中父亲对孩子偷钱行为的愤怒,三毛父亲的智慧管教,代表着父母将自己金钱观给予孩子之后带来的直接后果。如果这位父亲能够平静下来,问问孩子到底为什么要偷钱,可能结局就会大不相同。不良的金钱观会导致孩子在“钱”的这条深渊中再也走不出来,那到底什么是“不良金钱观”呢?

不良之一:在孩子面前哭穷 用愧疚感绑架孩子的金钱观

在知乎上有这样一个问题“家长要在孩子面前表露出‘赚钱辛苦、我们家不富裕’这样的态度吗?”有一条匿名回答获得了6.8k赞同。故事大概说的是一个男孩在中考时发挥失常,为了上高中,父母花了两万八让他做了择校生。后来,无论男孩做什么,父母总拿两万八念叨,晚回家一分钟也是“我们给你花了两万八上的学校”,考试不好也是两万八……终于,身心俱疲的男孩在高考前一晚拿着身份证跟着读职校的同学跑了。再后来,他托人把自己挣的三万块钱交到了爸妈的手上,从此再也没有回过家。

(图片源于知乎)

在家庭教育中,有两种极其可怕的东西,叫做“付出感”和“牺牲感”。父母一边给孩子花钱,一边在孩子面前哭穷,自以为给了孩子无限的动力,殊不知金钱数字一遍遍从父母口中说出时,孩子一次又一次地加重着自己亏欠父母的“负疚感”。为了“还债”,他们做事情时总是小心翼翼,不敢犯错,不敢花钱,甚至不断压抑自己。父母随口说出的话句句让孩子“如鲠在喉”。

“养育你,供你读书,妈妈多么多么不容易。”、“为了供你上学,我们托了多少关系,花了多少钱,你一定不要辜负爸妈的心血。”这种金钱观传输给孩子,只会让孩子出现两种极端:一种是上文故事中的“受不了内心的煎熬和压迫,决心与这个家庭彻底决裂”,不管自己再苦再累,也要让自己经济独立,来偿还钱家里的钱。另外一种极端,就是把孩子养成了讨好型人格。“妈妈赚钱很不容易,别和其他同学攀比买这买那,咱家没那个条件”,父母把愧疚感一直不断输出给孩子,为了减轻父母的痛苦,孩子会开始每做一件事,就是“压抑自己的需求,讨好父母”。

讨好型人格的孩子在小时候,即使再喜欢一件玩具也会压抑自己,放弃真实需求;大一点的时候便会继续以花费的高低来衡量一切,比如发现自己喜欢艺术,心里却想着学艺术要画很多钱,不能给家里添负担,还是学习妈妈觉得安稳赚钱的会计吧.......就这样,孩子开始习惯在一段关系中过度替对方着想,宁可委屈自己的意志,也要让对方满意。不敢拒绝,不敢坚持自己的主见,更不敢去满足自己的需求,就这样一步一步丧失了对自己人生的掌控权。

不良之二:超出家庭经济能力的富养 教出了不知柴米油盐贵的孩子

在“爸爸去哪儿第二季”中,陆毅的女儿贝儿,在做任务为老奶奶买东西的过程中,看上了一双鞋,任性地将本来要给老奶奶买东西的钱买了鞋。甚至还“偷”了多多姐姐的钱。由于陆毅对孩子一直“富养”,从未让孩子自己花过钱,让孩子对金钱完全没有概念,导致做出出格的事。

后来,陆毅在采访中说道:“我们从来没有让孩子自己买过东西,家里所有的东西都是我们买的,所以孩子会犯这种错误,也是我们教育的失误。”陆毅将孩子当成公主养,花钱有求必应,贝儿也逐渐养成了“只要我喜欢,就可以随便占有”的错误金钱观。只要明星家庭会这样吗?其实不然。现在很多普通家庭也在“富养”孩子的路上越走越远。

(综艺《爸爸去哪儿第二季》贝儿给自己买鞋)

日常生活中,我们在超市里也经常看到这样的场景:孩子想让妈妈买自己看上的玩具汽车,妈妈很为难:“家里已经有一个差不多的玩具了,我们就不买了吧?”孩子不肯,于是赖在地上撒泼打滚,引得围观,最后,妈妈无奈的拿起玩具去结账。无奈的“富养”,不但让孩子养成了错误的金钱观,甚至还形成了想买东西就哭闹的坏习惯。

父母对孩子有求必应的关怀,看似是给予孩子物质上的“富养”,其实是给孩子构建了一个扭曲的金钱观,让孩子彻底失去对于金钱的准确认知。时间一长,孩子会觉得只要发发脾气,就能从父母那儿要到钱,自己根本不需要为钱负责,最后有可能做出超额消费、借贷等举措,害人害己。

不良金钱观 直接导致孩子长大后人格的缺失

不管是穷养孩子还是富养孩子,归根结底都是孩子的人格教育,与家庭经济水平并不完全相关,金钱观教育看似是对孩子金钱观的塑造,其实反映的是父母人格教育的健全与否。上述案例中那个离家出走挣钱还父母的孩子后来怎么样了?“穷怕了”的他在进入社会后,即使收入不菲却斤斤计较。在他们眼里,金钱无比重要。他们很节俭却很怕别人和他提钱,从小成长在对财富失去的恐惧中让他们无法直面金钱。

被富养的孩子就不会这样了吗?其实也好不到哪里去。由于父母避讳向他们提钱,被富养出来的孩子反而更加会“自我催眠”——“没关系,我爸妈有钱,只要我喜欢,家里肯定会买给我的”。成年之后,他们不但没有任何金钱规划,更不会合理控制自己心中的欲望,想买什么买什么,没钱了就向父母伸手要,明目张胆地“啃老”。孩子从小对金钱没有正确的概念,没有正当的获取渠道,长大后对金钱的过度节俭或挥霍无度带来的后果只能由他们自己承担。

所以,树立孩子正确的金钱观刻不容缓!

让孩子做金钱的主人 明白自己的需求我懂得控制内心的欲望

《茶花女》书中有一句名言:“金钱是好仆人、坏主人。”不想让孩子成为金钱的奴隶,金钱观教育是人生的必修课。那么父母们到底应该如何做?树立孩子的金钱观,其实是在帮孩子理清自己所拥有的资源。估量自己的欲望,设定自己的目标,只有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以及了解自己对事物的渴望程度,才懂得如何去争取。

明确这个核心观点,下面,先和孩子谈一谈钱!

3岁前,大部分孩子对金钱“无感觉”,钱只是“有图案的纸”,看一看、玩一玩就会丢一边;

3-6岁,孩子对金钱的意识开始萌芽。这个阶段,他们喜欢观察和模仿大人的行为,并且在观察模仿中,逐渐形成自己的认知。但此时孩子并不能形成完善的金钱观念,需要家长的引导。这时候,家长可以教孩子认识三个问题:

1.钱从哪儿来?2.钱如何花出去?3.如何用钱衡量事物价值?

很多家长都知道,钱是通过劳动换取的,也就是“挣钱”,但没有几个家长能够明确出孩子的劳动到底值多少钱,所以,家长们首先要帮孩子明确挣钱的标准。

家长可以给孩子开一个资金账户,除了过年压岁钱以外,在孩子表现好的时候用金钱作为奖励,例如帮妈妈做好家务可以得到夸奖,完成了一本读书任务,就能得到10元钱奖励。

但父母们需要注意的是,刚开始的实行奖励机制时,也不要把每一项都规定的特别明确,以免孩子把一切都当成交易。家里需要有一个绝对权利的裁判,以免孩子觉得父母定规矩没有原则。

当孩子出色完成任务后之后,家长的奖励一定要有仪式感!家里可以准备一个记账小黑板,形式庄重严格,完全公开透明,帮孩子存每一笔钱的时候孩子要在身边,想查看时孩子随时能在电脑手机上查看。之所以把一切奖励都做的有仪式感,其实是给予孩子公平及时且持续的反馈,让孩子明白:任何东西都是通过努力获得的,而且努力是有成果的。

来源问题解决了,那么如何教孩子花钱呢?

第一,不限制孩子,劳动所得的钱可以由孩子自己自由支配,但这并不意味着是教孩子胡乱挥霍,而是帮助他们合理管理规划自己的每一笔开支。比如可以定一条规矩:孩子想要买的东西,可以提前和父母商量,如果父母觉得很好,可以由父母出一半资金来资助;如果父母觉得没有必要买,孩子就必须承担此物的全部费用。让孩子从小意识到要为自己的选择买单

第二,为孩子建立支出预算。例如提前与孩子商讨规则:一周有50元买玩具的额度,这样每周可以去淘气堡玩两次,一个月之内如果能很好地履行了规则,家长就会给予额外奖励。如果孩子在这一周想要多玩一次淘气堡,可以放弃买玩具的额度来达成自己的愿望。

一旦孩子中途改变注意,父母要适当提醒:每周和每月的额度就那么多,超额的话就没有额外奖励。长此以往,孩子想额外要一些玩具的时候,都会主动放弃一些原有的花销。这其实是在建立孩子“等价交换”的金钱观念,合理支出,适度使用额度进行消费。

花费问题解决了,如何让孩子衡量事物价值,觉得自己钱花的物有所值呢?

第一,训练孩子合理衡量和管理自己的欲望的能力。由于认知能力的不足,孩子看事物只有好坏、对错、喜欢与不喜欢,没有中间地带。但钱是很好的衡量工具,在训练好孩子花钱之后,孩子会知道自己愿意花多少钱买,清楚自己的渴望程度。

家长完全可以在日常逛街中对孩子进行训练。例如,在逛玩具店的时候,看到玩具的标价,试着问孩子,如果这个玩具降价了,到多少钱你愿意吗?孩子给你的回答就是他在衡量他的欲望价值,越喜欢,孩子会愿意付出更多。

第二,日常生活中建立孩子“不乱花钱”的概念。这一点可以通过游戏去解决。现在很多小孩子玩的游戏里都有两种功能,一是等待时间,二是直接用钱购买。当孩子决定要用钱购买时,家长先不要急于拒绝孩子,不如先和孩子一起算笔账,理清思绪让孩子知道钱所购买东西的价值,什么是物有所值,就不会乱花钱了。

通过以上几种训练,就可以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金钱观。不过金钱观的建立并非一蹴而就,还需要家长们从日常小事中注意,让孩子把钱当做工具合理运用,提升孩子的生存能力,让孩子在长大后左右金钱,而不是被金钱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