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本价格高,只会照字念?不妨试试“日本绘本之父”的绘本3步法

绘本价格高,只会照字念?不妨试试“日本绘本之父”的绘本3步法

美国诗人史斯克兰·吉利兰在《阅读的妈妈》这首诗中写道:

你或许拥有无限的财富,一箱箱珠宝与一柜柜黄金。

但你永远不会比我富有,我有一位读书给我听的妈妈。

最近,朋友文为了儿子幼儿园的亲子共读活动,每天都会在朋友圈打卡。文的儿子今年4年,鉴于我们两家比较熟悉的缘故,我知道她从没给孩子买过绘本,也没有和孩子亲子共读的经验。我很好奇她是如何给孩子读绘本的,询问后得知她都是,“直接照着书念,念完了,孩子在自己看会图就完了。”

其实这种读绘本的方法很普遍,但它并不算是真正的亲子共读,孩子也很难会有收获。

如何给孩子读绘本

“日本绘本之父”松居直先生在《如何给孩子读绘本》中介绍真正的亲子共读应该是:用眼睛看插图,用耳朵听文字,用心去感受。

绘本是由图画和文字组成的,这就要求父母在读绘本的时候,不仅要读文字、理解文字背后的意义,还需要将图画也纳入“讲述”中。只要这样父母才能找到文图合奏的力量,把孩子带入故事情境中,让孩子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

因此,父母对故事和图画的理解,对声音的运用以及对细节的观察等等讲读要素都会直接影响阅读的效果。

一本好绘本,光看图就能读懂故事

松居直先生在《如何给孩子读绘本》中说

“作为读的一方……如果自己没有好好理解图是如何描绘故事的,就容易流于机械性地翻页,也就无法展示拥有独特讲述艺术的绘本的魅力了。”

细心的父母会发现,一个不识字的孩子只看图就能看的津津有味,但是父母在给孩子读绘本却不会注重图画的讲读,只把图画当成文字的陪衬,不去讲述图画里面的故事。要知道在一本绘本中,通常图画的比例要远远大于文字,而一本优秀的绘本,光看图就能读懂故事。

那么父母要如何读图呢?

父母拿到一本新绘本首先要做的是,不读文字,先读图从封面一直看到封底,一个画面,一个画面的仔细阅读,认真捕捉画面里的细节,留意画面里的情景是否流畅?故事是否完整?是否具有戏剧效果?

只有经过这样充分的思考,父母才能更好的理解作者的意图,并将这种意图传达给孩子。

以《狼和七只小羊》为例来说明图究竟是如何来讲述故事的

狼和七只小羊

《狼和七只小羊》的封面是以屋内为视角画的,门上的窗户上有两只白爪子,脸上洋溢着笑容的7只小羊在打开门锁。那两只白爪子是谁的?小羊为什么会想着打开门?你心中一定有这样的疑惑,伴随着这样的疑问,翻开绘本就来到了环衬。环衬里画的是一些小草的放大图,看到这,你会想绘本画家为什么会画这些小草哪?是因为这是小羊们爱吃的牧草吗?是羊妈妈离开小羊们要去找的食物吗?

翻过环衬后就来到了扉页,扉页用一个环形结构画出了绘本中的所有动物,上方画的是一只趴着的狼,冷漠的瞅着它下方的七只小羊,左边画的是剪刀和线,右边是背着牧草牵着小羊的羊妈妈。看到这你会想,剪刀和线有什么作用哪?羊妈妈背篓里的牧草是环衬里面出现的那些小草吗?

父母需要带着这些疑问去读故事,从故事里找到问题的答案,并在给孩子读绘本的时候,引导孩子去发现问题,找到答案。

翻过扉页就来到了正文,正文的第一个场景就交代了整个故事的背景,一个快乐的羊家庭。其中场景里还包含着一条重要的线索:一口井。

正文第一个场景

第二个场景开始交代故事的走向,羊妈妈要离开孩子到森林里找吃的。这个场景里站姿优雅、穿着竖条纹围裙的羊妈妈给人很强烈的冲击感,7只小羊的表情也各有不同。

第三个场景中有着大面积的“留白”,在最左侧画着挥手的羊妈妈,最右侧画着打开门和妈妈说再见的小羊们,故事由此展开。

……

用上面的方法,读完图后父母就会对故事有更深刻的理解,能从细节中发现绘图作者的“小心机”,这样父母再给孩子读绘本就能“接住”孩子的奇思妙想。

读完图后,父母就会对故事和细节有了一个整体的概念,接下来就是读文字了。

和孩子谈书,而不只是照着念

读文字时父母要留意故事的情节和结构,还需要留意自己的叙述效果,观察读出的文字能否在孩子心中展示出画面感。读文字时还要注意不能默读,要发出声音。因为读绘本时读的人自然带入的声调、语速和语气,能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呼吸的节奏,声音的余韵从而让语言变得鲜活起来。

随着孩子渐渐长大,开始牙牙学语,父母就需要和孩子谈书,而不是照着念。因为书不像电视,它一种主动需求,需要更可能多的和人以及书本进行互动。

相信很多父母都有这样的体验,给孩子读绘本时,孩子总是打岔,不是问这就是问那,要不就是说一些和绘本内容不相关的话。如果孩子有这种行为的话,父母不需要生气,因为这表明孩子有主动和书籍和父母互动、交流的意识,这是好事。如果孩子没有这些行为的话,也不要紧,父母可以用提问,或者插入些评论的方式,来和孩子交流。

下面我以《狼和七只小羊》为例,来给说明一下什么叫谈书。

《狼和七只小羊》的随性亲子共读

儿子2岁4个月了,他能听懂我大部分的话,也能和我简单的交流。下面这段对话是我一次偶然间记录下来的。需要注意的是,文中画线的部分是原书内容,其他则是我们的随性交谈。

《狼和七只小羊》第八幕

我:狼把爪子伸进了窗户,看狼的爪子变成白色的了,它的牙好大啊。

儿子:吃小羊。

我,嗯嗯,牙大能吃小羊。小羊看见窗户上的白爪子,以为是妈妈回来,就打开了门,没想到把狡猾的大灰狼放进来了。

儿子:啊,不看了,害怕、害怕。

我:不怕,小羊不开门,大灰狼就吃不到小羊。

儿子:开门了。

我:额,那是剧情需要。实际上小羊观察力敏锐,它知道狼的脚和羊妈妈的脚,虽然颜色一样,但长的却不一样。狼的脚和小狗的类似,脚趾是分开的,是软的,但是羊妈妈的脚是蹄子,是硬的。一看就看出来了,差别很大。

父母在给孩子读绘本的时候,大都有谈书的经验,但是要注意谈书不是漫无边际的胡侃。谈书需要按照自己和孩子的节奏来慢慢的展开整个故事,还需要根据孩子的注意力程度,增加新词汇、新内容,以此来达到吸引孩子注意力、与孩子互动的目的。

文图合奏用生活经验加深对绘本的印象

最近一段时间在给儿子读绘本《小黑鱼》,故事讲述的是小黑鱼在失去同伴后,孤独地游在大海深处,最后靠自己的智慧与勇气又找到新同伴的故事。读绘本的时候,我一直不确定儿子是否能理解绘本作者表达的对于孤单以及人需要有同伴的意图。

正好,有一次我们去看邻居家散养在路边的小鸡,一只小鸡离群了,独自走的很远,但是看见我们后就马上东跑西跑的去找它的鸡群去了。儿子不明白为什么这只落单的小鸡很怕他,我觉得这时正是我给儿子将《小黑鱼》中作者意图的机会,就对他说“小鸡和小黑鱼一样,自己一个人虽然很自由但是它也很害怕,它要和它的朋友们在一起才有安全感。”

其实,很多时候,哪怕父母再声情并茂的讲述绘本,孩子也有很难理解的时候,这就需要父母结合生活帮助孩子讲解。例如,孩子找不到父母急的哇哇哭,找到父母后就抱着父母不撒手,就和小黑鱼要找新同伴是一样的。安全感可以自己给予,但生活中我们更多的是需要彼此慰藉。

这便是父母给孩子读绘本的最后一步,图文合奏加上对孩子的生活体验和感受的领会,以此来帮助孩子更好的理解绘本作者想要表达的意图。

现在有些父母觉得给孩子读绘本不需要什么技术含量,这其实是不对的。绘本作为孩子独立阅读的入口,父母读的好,就能让孩子对读书产生兴趣,这不仅对他们今后的课业有帮助,还能帮孩子打下阅读的基础。

我们要明白给孩子读绘本也并不仅仅是在教孩子如何阅读,而是在教孩子渴望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