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特遇袭引石油争夺战,能源格局再洗牌:权力在谁手中?

沙特遇袭引石油争夺战,能源格局再洗牌:权力在谁手中?

近年来美国页岩油技术的发展让石油供过于求,加之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导致的石油需求降低,OPEC迎来前所未有的挑战,甚至面临失去定价权的局面。随着全球能源重新洗牌,如何避免新的石油危机将成为核心要义。

1896年亨利·福特制造出第一辆汽车;1903年莱特兄弟实现飞机首航;1914一战爆发后英国考虑把海军舰队改造成以燃油为动力的舰队。

看似无关联的这三件事背后,却贯穿着一条隐形线索——石油开始成为构建现代工业社会的重要战略商品,影响着地缘政治和全球经济。历史上无论是美国政府出兵伊拉克抑或石油资源大国发起禁运,石油屡次成为危险动乱的诱因。对石油资源和运输控制权的争夺,归根结底也是对权力的争夺。

过去40多年里,国际油价经历了19次“黑天鹅”事件,其中17次都引发价格上涨。涨幅最大的一次是1973年10月的阿拉伯石油禁运,当时油价飙升接近3倍,直接阻碍了一批工业化国家的发展。

代表第三世界产油国利益的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成立以来,在协调成员国石油政策、调控国际油价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但随着近年来美国页岩油技术的发展让石油供过于求,加之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导致的石油需求降低,OPEC迎来前所未有的挑战,甚至面临失去定价权的局面。随着全球能源重新洗牌,如何避免新的石油危机将成为核心要义。

2018年10月2日,沙特阿拉伯鲁卜哈利沙漠中的油气设施。

传统石油出产国:几家欢喜几家愁

早在19世纪中叶,石油还是荒漠里黢黑且带着臭味的液体,人们将其用于制药或加工成灯油。彼时这种新的液体以其高质低价的竞争力,取代了当时市场上最热的煤油,成为新一代照明物质。随着工业化的发展,这种黑色液体摇身一变成为竞相争夺的“新大陆”,不仅代表财富,更是政治筹码和武器。

就石油的先天分布而言,中东地区是名副其实的“世界油库”。全球已探明石油储量的近80%位于OPEC成员国,而OPEC的大部分石油集中在中东。

来自英国石油公司(BP)的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中东地区探明的石油储量占到全球的48.3%,石油储量超过100亿吨的8个国家中,海湾国家占有5席,分别是沙特、伊朗、伊拉克、科威特和阿联酋。这里亦握有中东石油运输的咽喉要道,该地区石油总出口量的90%都需经过霍尔木兹海峡运输出。

如今这些老牌石油大国,却各有各的烦恼。

当地时间9月14日,作为OPEC领头羊的沙特,其核心石油设施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遇袭,挑动全球石油市场。美国和沙特直指伊朗是始作俑者,却遭到后者的否认。这让美伊乃至沙伊矛盾激化,也暴露了沙特存在的重大安全隐患——石油设施如此不堪一击。

一直以来,沙特在整个国际石油体系中都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根据英国石油公司2019年发布的《世界能源统计评估》,2018年沙特的原油出口量为3.674亿吨,远高于排在第二位的俄罗斯(2.759亿吨);加上成品油,沙特合计出口总量位于俄罗斯之后,但差距不大。亚太地区是沙特的主要石油出口市场,中国则在去年成为沙特最大的买家。

由于严重依赖石油,沙特王储穆罕默德·本·萨勒曼意识到这种经济模式的脆弱性后,开始推行“2030愿景”改革,能源战略转型是其中最重要的议题之一。沙特希望通过建设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和新兴产业吸引海外投资,打开多元化的经济增长方式。

年轻的王储以其温和、开明的形象受到国际社会欢迎之时,去年年底却发生了沙特异见记者卡舒吉在沙特驻土耳其领事馆被害一事。王储被指是幕后黑手,让其一直处于舆论漩涡,并遭受不少西方企业的抵制,一度影响外资的流入。随后沙特改组内阁,在国际经济活动中有一定影响力的财政大臣阿萨夫改任外交大臣,希望借此扭转沙特的形象。

改革中的重要一环是发展旅游业。今年9月,沙特做出历史性改变,开始对中国、美国、日本等49个国家和地区发送旅游签证,以前能够获准入境的只有商务、公务旅客或者外籍雇员和学生。沙特政府希望用十年时间,把旅游业在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翻三倍,提高到10%。

和沙特同为中东石油出口大国的伊朗,如今的光景更为惨淡。伊朗曾是OPEC第三大石油出产国,国家经济也主要依赖石油出口。但自去年以来,由于美国全面提高制裁力度,导致伊朗石油出口呈断崖式下降,国家经济面临严重困境。其当务之急是摆脱制裁,找寻新出路。

在中东的石油版图中,势头正猛的当数伊拉克。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对其石油生产与出口影响巨大。战争摧毁了大量输油管道、电力设备,战后重建和复产进度一度迟缓,国内不安定的氛围导致其很长时间内无法实现稳定生产。

2008年,伊拉克批准石油部与外国公司签订为期两年的“技术支持协议”,开放本国国有石油工业。一时间,美国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英荷壳牌石油公司、法国道达尔石油公司等均获得短期合同,中国也成为伊拉克石油开发的合作伙伴。这使得伊拉克的石油生产重新步入正轨。

来自OPEC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3月伊拉克日均原油产量为452.2万桶,仅次于美国、沙特和俄罗斯。随着原油产量的提升,伊拉克也从OPEC的边缘国逆袭为第二大产油国。根据国际能源署今年发布的报告预测,假如伊拉克的产量维持增长势头,截至2030年将增至日均600万桶,成为同期全球第三大产油国。

就单一国家原油储量而言,排在第一的并非中东国家,而是南美洲的委内瑞拉。但如今,曾经的资源大国已是明日黄花。委内瑞拉正面临严重的政治危机和民不聊生的困境,每天都有人因缺乏食物而死亡。过度依赖石油出口的委内瑞拉掉进了“资源诅咒”,国民经济随着油价下降而崩盘,今年年初的通货膨胀率更是高达百分之一百万。

今年年初,委内瑞拉反对派领导人瓜伊多向现任总统马杜罗发起挑战,自封“临时总统”,导致该国出现“一国二主”的尴尬局面。美国和俄罗斯也借势加大在该地区的角力——俄罗斯支持马杜罗政府,美国则支持瓜伊多。

委内瑞拉恰在今年成为OPEC轮值主席国,其石油部长曼努埃尔·克韦多由于缺乏专业背景,一度遭到外界质疑。在委内瑞拉当前混乱的局势下,OPEC的领导地位也受到冲击。克韦多10月3日在俄罗斯举行的一场活动中表态说,委内瑞拉打算2020年将原油产量增加一倍,至日均200万桶。但据OPEC两个月前发布的数据,委内瑞拉日均原油产量仅为93.3万桶,远低于2017年的超过200万桶。

传统资源大国一片惨淡,俄罗斯却成为坐收渔利的幸运儿。伊朗和委内瑞拉等国减产的缺口成就了俄罗斯。据彭博社报道,去年11月至今年7月,俄罗斯石油公司至少因此获得9.05亿美元的额外收入。沙特遇袭后,俄罗斯能源部长亚历山大·诺瓦克立即表示,准备提高产量以填补供应缺口。

虽然并非OPEC成员国,但俄罗斯是OPEC之外最大的石油出口国,其经济结构也严重依赖资源,中东一旦生乱、推高油价上涨,俄罗斯将成为直接受益者。

石油市场由卖方向买方转移

从石油的战略重要性被发现至今,世界强国对石油权力的争夺一刻也没停歇。

1859年现代石油工业诞生到一战前夕,石油定价权掌握在美国政府和洛克菲勒创建的标准石油公司手里。标准石油公司通过其炼油的优势和不择手段的竞争策略,垄断了美国95%的炼油能力和90%的运输能力,牢牢掌控住石油定价权。

随着洛克菲勒势力的日益庞大,美国政府提出反垄断体系,众多小石油业主与政府联合,将不可一世的标准石油公司瓦解。1911年美国最高法院判决标准石油公司是一个垄断机构,应予拆散。标准石油帝国此后被拆分为30多家地区性石油公司。

一战结束到OPEC成立的40年间,石油的战略地位迅速提高,此时谁掌握石油生产,谁便拥有定价能力。当时的石油市场是拥有资金和技术的“石油七姐妹”的天下。“七姐妹”指的是标准石油公司解散后在石油方面的三家公司和另外四家有国际影响力的公司,分别是埃克森、美孚、英国石油、壳牌、雪佛龙、德士古和海湾石油,它们依靠政治、经济、技术方面的巨大优势,轻而易举获得世界主要产油区的勘探开发权。

为了避免油价波动影响自身收益,沙特等五家石油生产大国在1960年成立了OPEC。起初OPEC的影响力并不强,加上面临美苏争霸的局面,彼时的定价权变得分散。通过收回原本由国际巨头石油公司控制的各环节的垄断权,该组织逐渐拥有了掌控权。直到1973年阿拉伯国家发起石油禁运,让美国等西方国家工业生产受到重创,OPEC成员国夺回话语权,其官方定价也成为世界油价的基准,“七姐妹”风光不再。

经历石油危机带来的重创,上世纪80年代开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开始谋求建立石油金融市场来稳定石油价格,纽约商品交易所和伦敦国际石油交易所分别引入石油期货合约,标志着石油金融化的开端。石油期货开始展现其巨大的影响力,石油价格不再仅仅是供需反应,更是金融市场预期的体现——2008年的金融危机后,油价一度被炒到147美元/桶的历史高点。

谈到对石油权力的争夺过程,不得不说说石油美元的建立。二战后美元与黄金脱钩,一度给美国带来很大冲击。为了保障美国的能源和财政安全,美国将目光瞄向石油,与沙特进行了一系列谈判。美国承诺保证沙特的安全,条件是沙特所有的石油出口必须以美元作为计价和结算货币。

由于沙特在OPEC中的影响力,到了1975年,几乎所有OPEC成员国都加入了石油美元体系,美元的需求被人为提高。凡是敢于挑战这一体系的国家,会遭到无情的打压。2001年的阿富汗战争和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进一步让石油美元得到强化。

近几年来,美国凭借石油美元的优势,对伊朗设置各种屏障,试图限制伊朗的石油出口;与此同时还制裁俄罗斯、控制沙特,从而在整个石油体系中保持一家独大。

为了对抗美国的制裁,伊朗已经与多个国家达成新的石油出口协议,目的就是为了挣脱石油交易的美元结算,并积极寻找美元的替代品;去年11月,伊朗提前布局,正式把人民币、欧元列为主要换汇货币。

俄罗斯也在寻求石油交易的“去美元化”。俄罗斯国有控股的石油公司Rosneft已将欧元设置为新的原油和成品油的默认货币。俄罗斯和伊朗还打算在包括能源在内的贸易合作中支持本币结算。

与此同时,随着供给过剩,石油生产国的权力开始向消费国转移。如今最重要的亚洲原油市场的供求天平已倾向买方,石油正从四面八方涌入亚洲市场——从印度西海岸到日本南部地区的亚洲买家们,开始“任性”地挑挑拣拣。

“未来亚洲国家应将大量石油贸易向人民币和日元过渡。”《日经亚洲评论》提出建议称,美国的页岩革命让它不再依赖能源进口,日益嚣张的经济保护主义也让石油美元变得更加复杂。同时,中国、日本及印度三国正成为石油主要进口国或消费国,因此市场值得考虑储蓄人民币和日元用于主要的石油交易。

去年曾传出消息说,世界第三大石油进口国印度希望与中国、日本和韩国组成一个“石油买家俱乐部”,为了与OPEC成员国谈判时获得更好的条件,并寻求更多的美国原油输往亚洲。而这四个国家占世界石油进口的三分之一以上。

随着中国成为全球第一大石油进口国和天然气进口国,话语权也随之提升。美国能源署评估,2010至2018年,中国的石油消费从每日930万桶上升到1390万桶,但其国内的石油产量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因此必然需要进口。

无论是OPEC成员国还是俄罗斯,都是中国主要的合作伙伴。近年来,中国从沙特进口原油量不断增长,中国海关总署的数据显示,今年6月,中国从沙特购买的原油达到772万吨,创下15年来的新高。

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所长刘中民向《凤凰周刊》指出,“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之前,有相当一段时间对石油的需求会比较大。但由于现在是买方市场,对中国来说没有太大的危机,反而是沙特这样的石油大国担心我们不买。”

2019年2月,萨勒曼将其首访选在亚洲,造访了巴基斯坦、印度和中国等三国。《华尔街日报》撰文称,萨勒曼的“亚洲行”体现出沙特战略重心正在“东移”,特别是在该国加速推进经济改革之际,此举意在加强与亚洲国家的密切互动,为接下来的能源和经济合作铺路。

OPEC决策能力严重下降

OPEC最初成立的目的,反映了传统产油国对于石油定价权的抗争。当时“石油七姐妹”以绝对优势地位掌控国际石油市场,1959年2月和1960年8月连续两次单方面降低油价之举,造成产油国收入大降。

1960年9月,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沙特和委内瑞拉等五国为了捍卫自己的生产权、定价权和话语权,在巴格达成立了OPEC。其使命是在成员国之间协调和统一石油政策,以确保公平和稳定的价格,并向消费国和投资者提供稳定的石油供应和公平的资本回报。

成立后,各成员国掀起了石油国有化的浪潮,以此夺回大公司手中的定价权。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后,阿拉伯国家因不满美国、荷兰等西方国家对以色列的支持,决定发起石油禁运,OPEC予以积极配合。西方国家对此束手无策。此后OPEC在国际上声名大噪,吸引了越来越多国家的加入,如今共有14个成员国。

但在新的石油市场结构之下,OPEC的处境却变得艰难。最新的消息是,厄瓜多尔将从明年1月起退出OPEC。厄瓜多尔能源部表示,退出原因是国内面临财政问题。厄瓜多尔希望通过退出OPEC以扩大石油生产,增加财政收入。

厄瓜多尔的退出缘于OPEC与其盟国在去年年底达成的减产协议。由于全球经济疲软和中美贸易战的影响,国际能源署预测,全球对石油的需求会整体放缓。因此OPEC与其盟国一致同意将石油日产量削减120万桶,以此来支撑油价的稳定。

但减产让很多经济处于困境的国家吃不消。厄瓜多尔也是继2016年印度尼西亚和今年年初卡塔尔之后第三个宣布退出OPEC的成员国。

“OPEC的影响力早就不能与过去同日而语了。”刘中民说,很多成员国看中自身市场的稳定而不愿减产,美国也不希望OPEC真正团结起来发挥作用。“这些年来,OPEC的组织分化越来越严重,加上沙特、伊朗等内部成员国之间矛盾加剧,其集体决策能力严重下降。”

随着越来越多成员国退出OPEC,意味着会有更多国家抢占减产之后的市场份额,这将导致石油进一步供过于求。国际能源署预测,石油过剩的问题将在明年愈加凸显,原因主要是全球经济增长放缓以及非OPEC产油国产量的增加。“加之进行减产谈判的时候,OPEC没把美国拉进来,因此美国也会抢夺不少份额。”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副教授王晋说。

中国石油国际部综合处处长陆如泉向《凤凰周刊》分析说,OPEC背后的实际控制者就是沙特,石油设施遇袭让OPEC的处境雪上加霜,“现在美国的页岩油生产商对石油市场已经有超越OPEC的影响力。”

2014年油价下跌以来,石油一直处于供大于求的状态。为了提高影响力,2016年以沙特为首的OPEC国家和以俄罗斯为首的非OPEC国家达成“维也纳联盟”,为的就是共同减产以维持油价。

自去年年底正式推行减产计划以来,OPEC在全球原油市场中占有份额呈下降趋势。路透社的一项调查显示,2019年9月,OPEC的日均石油产量为2890万桶,较8月的数字下降了75万桶,这是自2011年以来的最低数值。产量的下降并没有止住原油价格下滑的脚步,相反却使其丧失了一定市场份额。

有分析称,在全球原油供需格局发生变化之时,OPEC的整体影响力被不断削弱;经济下行风险加剧,多个成员国财力有限、经济增长举步维艰,不得不依靠增加出口来平衡其严重失衡的国内赤字,原油减产计划执行力和运行前景堪忧。

页岩油能彻底取代传统石油么

对美国来说,十年前的页岩气革命使其同时成为最大石油生产国和消费国,并深深改变了全球石油格局。

页岩油是一种和天然石油类似的物质,分布在细致的页岩岩层之间。美国早在1953年就发现了首个页岩油藏Antelope油田。除了美国,加拿大、阿根廷、中国、阿尔及利亚等国均已发现页岩油。但由于页岩油开采、萃取非常不易,直到2000年开采技术显著提高,才让大量开采页岩油成为现实。美国也由此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大产油国。

根据英国石油公司发布的《世界能源统计评估》,由于页岩油的影响,2018年美国扩大了世界第一大产油国的领先优势,创造了日均1530万桶的产油纪录,排在沙特和俄罗斯之前;其增产量同样居世界首位,同比上一年增加了218万桶,占据全球新增总产量的98%。

陆如泉指出,对进口的依赖一直是美国石油霸权的软肋,为了保证石油的供应,美国做出过很多让步,比如对中东的长期战略资助,以及跟沙特以石油换安全等。“但页岩油的出现,让美国的石油权力得到空前提升。这从近年美国动辄发起对俄罗斯、伊朗、委内瑞拉等传统石油大国的制裁可见端倪。”

此次沙特石油设施遇袭后,美国总统特朗普迅速发推特称,美国已成为一个石油生产大国,不再需要从中东进口石油。但值得玩味的是,美国从海湾地区进口的原油和石油产品数量仍然非常庞大。

路透社分析称,这是因为美国的炼油厂更喜欢来自沙特等国的石油。美国最大的炼油厂——得克萨斯州阿瑟港的Motiva Enterprises LLC炼油厂,一半股份归此次遇袭的沙特阿美公司所有,并按沙特的等级建厂。此外,距离沙特一万多公里外的加利福尼亚州受沙特石油断供影响最大,该州炼油厂地理位置偏僻,缺乏与国内产油州相连的运输管道,只能依赖进口。

来自美国能源署的数据显示,美国炼油厂的需求与其生产的页岩油并不匹配,这导致2018年平均每月要从海湾地区进口4800万桶原油和石油产品。

此外,据刘中民解释,页岩油的开发成本远高于中东石油的开发——只有油价保持在100美元/桶时,页岩油才有利可图,而现在的油价根本无利可图。

这也是页岩油未来面临的难题——油价低迷或将导致产量不及预期。例如美国巴肯页岩区2014年的勘探开发成本在65美元/桶,技术优化后,目前成本为50美元/桶。但今年10月初,布伦特同期结算原油均价仅为58美元/桶,WTI美国原油价格还不到53美元/桶。油价暴跌之下,美国很多页岩油公司的生产陷入停滞,新钻井平台的产量遭遇瓶颈。如此一来,尽管目前石油供过于求,未来仍面临供应紧缩的风险。

在对于油量的调整能力方面,美国也无法和沙特媲美。美国的页岩油产量取决于众多油气公司而非政府,从价格变化到做出产量调整至少需要数月时间,而沙特几乎能在一夜之间开启或关闭闲置产能,从而调整产量。

摩根士丹利也提出警告称,美国的页岩油井主要生产的是一种轻质油,这对美国炼油厂的配置来说用途有限,其设备更适合用来加工原油。而出口海外市场则面临与中东国家的竞争。“对海外市场来说,柴油和航空燃油才是需求增长的主要部分,轻质原油并不适合生产这类产品。”

无论如何,页岩油资源充足并不意味着中东对于美国来说就不重要了,恰恰相反,美国对石油的掌控力增强后,反而能更好地发挥其影响力。“在中东地区,美国的灵活度和自信心都在提升,未来它或许可以不干预,但会保留干预的权力。”陆如泉说。

​2018年10月3日,来自中国的“新润洋”号油轮正在接收沙特的原油。之后,这艘船会将原油带到中缅原油管道的马德岛储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