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王阳明:假如失败伤害了你

青年王阳明:假如失败伤害了你

引言:真正的强大,应当既能意淫梦想,又能笑看失败,把每次失败都当成提升自己的机会。

失败是人生的必修课,其本质是梦想与现实的严重脱节。论其代表性人物,早年的王阳明无人能出其右。

有人说,中国历史上能做到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只有两个半人:孔子、王阳明,加半个曾国藩。也有人说,能将毕生所学在事业中发挥得淋漓尽致的,只有两人:一是王守仁,二是曾国藩。

毫无疑问,王阳明乃一代旷世圣哲。学习其应对失败的不凡之举,有助于我们一窥圣贤的成长之路。

01 守仁格竹,理想破灭

1472年,王守仁出生在浙江余姚一个显赫的家庭。父亲王华是明宪宗成化十七年的状元,辛丑科进士第一人,一度官至吏部尚书。按理说,在这样优渥的家庭环境下,王阳明的人生应当风调雨顺,但事实绝非如此,他的失意一件接着一件。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他的理想太高了。

1483年,刚刚11岁的王阳明一本正经地问私塾先生:何谓第一等事?

王阳明的早熟让先生大吃一惊,回答:像你爹一样,读书登第是也。

王阳明说:我不认同。

先生反问:那你觉得何为人生第一等事?

王阳明说:做圣贤!

其父王华闻之,拍案而起:狂妄至极!

王阳明却不理会,执意地开始了他的圣贤之路。

首先,他试图以格竹子悟天理。因为当时主流的官方意识形态,是朱熹的理学。朱熹的思想被公认为“天下之真理”,他的《四书集注》是科考的指定教材。朱熹认为,天下所有规律的总和叫做“道”,万事万物之中都有一个“理”,要想掌握“道”,就要参透事物背后的“理”。这就是:格物致知。

王阳明想,既然如此,那我家里的竹子自然也包含“理”。因此,21岁那年,在读完朱熹的著作后,王阳明邀请朋友一起到家中“格竹”。二人每天目不转睛地注视竹子,希望参透其中的变化玄机。三天三夜后,朋友身体不支倒下了;到了第七天,王阳明也晕倒过去。苏醒之后,王阳明叹道:“圣人之说可疑也!”这就是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守仁格竹”。

人生标杆和奋斗目标的轰然倒塌,给了王阳明重大的打击。但他没有为之气馁,而是迅速换了一个姿势重来。在理想追求的道路上,年少的王阳明展现出了异常执着的一面。

02 会试落第,不以为耻

起初,王阳明变换的姿势是悟道参佛,似乎有些离经叛道。但他当然明白,要成为圣贤,就必须建功立业,因此,他自然而然地参加了科举考试。因为步入仕途,是当时最便捷、最有效的报国之路。

21岁时,王阳明第一次参加浙江乡试就中了举人。会试一般三年举行一次,第二年春天恰好有会试的机会,王阳明便又去参加。由于没有认真准备,他毫无悬念地落榜了。这时,时任内阁首辅李东阳对他说:“试作来科状元赋!”意思就是说,你是有大才的,三年后一定会中状元,你就来写一篇未来当上状元的感想吧。

换了别人可能会想,让一个落第举人写状元赋,这不是玩我吗?可王阳明不以为然,文不加点、一气呵成地把文章写了出来,可谓悬笔立就。文章一出,包括李东阳在内的许多大佬都惊为天人,同时也招来了嫉妒者无数,认为王阳明果真考上,必定目中无人。

所以三年后,王阳明第二次会试再次名落孙山。按照钱德洪《阳明先生年谱》记载,原因就是因为“为忌者所抑”,有当权者从中作梗。直到28岁第三次参加会试的时候,王阳明才终于进士及第。

之前没考上时,大家都来安慰他。王阳明却乐呵呵地说,“世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为耻”。 意思就是说,别人都以当不上官为耻辱,我却认为,如果我因为当不上官而心烦意乱,那才是耻辱呢。

伟大的灵魂从不为浮名羁绊。天高地阔,长风浩荡,概莫如此。

03 龙场悟道,吾性自足

步入仕途后,王阳明当上了刑部云南清吏司主事,一个正六品的官,前程一片大好。但是,现实往往事与愿违。

当时宦官刘瑾擅政,败坏朝纲。戴铣、薄彦徽等一批忠义之士上书皇帝,要求严惩刘瑾及其党羽,反被荒淫无道的皇帝打入死牢。这时,王阳明出于义愤,冒死上书,请求释放戴铣等人,因此得罪了刘瑾。接着,王阳明被重打四十大板后,贬到贵州龙场驿当一名没品级的驿丞。相当于现在中央部委的正处级干部,一下子被降职到了青藏高原深处当科员。

即使这样,刘瑾仍不罢休,暗中派人在王阳明赴任途中灭口。王阳明觉察后,将衣物抛置钱塘江边,并留下遗诗:“百年臣子悲何极,夜夜江涛泣子胥。”制造了一幕投水自杀的假象。追杀者信以为真,方才“掉头而去”。

当时的贵州几乎是不毛之地,荆棘丛生、人烟稀少,吃穿不足、语言不通。到任后,王阳明丝毫不为恶劣的外界环境所干扰,栖居山洞,亲手种粮种菜。经此一役,他对功名利禄不再挂怀,惟有生死一念,横亘于心。在死寂又困难的环境里,他凿了一副石椁,日夜沉默,端坐其中,自誓:“吾惟俟命而巳!”终于在一天夜里,他大彻大悟,“圣人之道,吾性自足!”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

此后,王阳明的人生全面开挂,南赣剿匪,生擒宁王,平定西南,创立心学,入祀孔庙,最终成为“一代完人”。

04 总结

面对失败,我们只有两条路,要么降低梦想,要么提高能力。年轻的王阳明的选择是,只要遇到失败,就去提升自己。求知失败,换个姿势再来;考试落榜,不改雄心壮志;发配边疆,就去体悟自己的心。

人生路上,成功不一定如约而至,失败却总是如影随形。真正的强者,就应当像王阳明一样,既能意淫梦想,又能笑看失败,把每次失败都当成提升自己的机会。梦想是要有的,但提升自己更加重要。当自己变得更好,梦想或许就在什么地方实现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