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遗录》:30万满洲人为何能覆灭1亿人口明朝?锦衣卫用4字解答

崇祯遗录》:30万满洲人为何能覆灭1亿人口明朝?锦衣卫用4字解答

从清朝始祖努尔哈赤正式伐明,到清朝的八旗子弟入驻北京,前后满打满算不过26年时间。令人感到惊奇的是,依据诸多史料记载,努尔哈赤时期满洲人口不过30万出头,彼时的明朝人口却是1亿以上,为何仅仅20年几十万人口的满清就能取代上亿人口的明朝?

看多了正史的歌功颂德和野史的奇闻异谈,不如今天我们从一个明朝内部当事人——锦衣卫的幸存者 王世德编撰的《崇祯遗录》来聊一聊原因。

《崇祯遗录》

《崇祯遗录》和王世德可信吗?

谈历史,特别是聊王朝更替这样的大事的时候,我相信是没人敢采用野史记载的,理由依然是那个,野史一般夸大的成分很多,臆测和恶意揣摩和被修改的也多,但是即使不是正史,但我们依然可以从其他的史料当中找到不同角度的可信记载,比如今天要聊的《崇祯遗录》和它的作者王世德。

《崇祯遗录》这本书很有意思,看惯了明史和清史的记载,发现正史里的不同史官在描述同一件事情的时候会有明显的偏向性,比如《清史稿》对于灭明就诸多赞誉,对于明朝的灭亡也比较多的归功于皇太极等人的英明神武和崇祯的无能,但是《崇祯遗录》的作者是一名崇祯时期的锦衣卫幸存者,这让它的可信度和客观的感觉上升不少!

锦衣卫形象

据王世德的儿子王源(是的和今天的某位明星同名来着)在《居业堂文集》所说:“ ‘常居禁中宿卫,于崇祯朝廷礼仪大典、政局变化皆委备详核,因见野史失实甚多,故作此书。”王世德可以算得上是明朝覆灭的第一当事人之一,常常在皇宫来往;同时王世德不仅是一名普通锦衣卫他还“政局变化皆委备详核”,所以文笔和政治视角也没问题。

当然纵观王世德的一生,其实他的立场也是比较中正客观的。年少时春风得意世袭锦衣卫指挥佥事,这已经是锦衣卫里的要职了,特别是锦衣卫我们都明白,那就是明朝皇帝的眼睛和耳朵,也是最核心的班子。而与此同时呢,王世德的中晚年却目睹了明朝的整个覆灭过程,王世德曾自刎殉国却为人所救,后来便一直隐居江南。

锦衣卫佩刀

王世德的前半生身居要职,后半生殉国未成便看开尘世隐居度日,《崇祯遗录》一书,记载的也只是从崇祯即位到李自成撤离北京这段时间的故事,正好是王世德的亲身经历,所以这样的人生经历和人品,《崇祯遗录》中关于明朝内部争斗的部分是极其可信的。

《崇祯遗录》:“有君无臣”导致明朝覆灭

1.崇祯皇帝时运不济,上位面临严重的朋党争斗

崇祯16岁即位,面对的是千疮百孔的朝纲。在如今不少的文学作品中,不少人开始为魏忠贤洗白,认为如果魏忠贤不死,明朝不至于灭亡,或者不至于那么快灭亡,是由一定道理的,而这个道理,其实就在于“朋党之争”。

魏忠贤

魏忠贤在世时,明朝朝堂上呈现的是一幅“一超多强”的局势,表面是魏忠贤大权独揽,但是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实际已经决定了魏忠贤只能是一个宠臣,而无法变成一个权侵朝野的权臣,因为魏忠贤的权力全部来源于皇帝的信任,一旦皇帝不再信任,收拾魏忠贤未必需要多大功夫,这在崇祯上位后也得到了完美的体现,不可一世的魏忠贤竟然轻轻松松就被崇祯收拾掉了!

《崇祯遗录》:“内外大小臣工,求一戡乱政治之才,千万中不一得, 非素餐尸位,即黯货招权,称职者绝少”

明朝群臣

而与崇祯预想不符的是,阉党倒了,东林党成了心腹大患,不仅如此,没了制衡的东林党的野心像火箭一样攀升,他们内部分成一派又一派,为了各自的利益和名誉打成一团,面对连年的天灾人祸居然想的是打击政敌和趁机敛财,王世德在《崇祯遗录》中不吝笔墨的描述了官员的无能,崇祯其实早早陷入无人可用的境地!

2.满洲的内部分化手段大获成功

其实仅从吴三桂开山海关就能看出爱新觉罗家族早早就在明朝内部布局。满清终究还是和汉人实力悬殊,明朝不仅有着天下第一的水师,陆军实力也不可小觑,即使满洲全民皆兵也不过几十万人,而明朝只需要在3个州郡征兵就能成功拖住满清的八旗铁骑,明朝仅需百分之一的人口就能拖垮满清,所以要想攻略明朝,必然是从内部分化!

吴三桂

清朝的计策其实十分简单,想要裂土封王的我承诺土地和爵位,如吴三桂;想要钱财的给足财宝如龚鼎孳;还有死忠于明朝的就大玩离间计,如袁崇焕...这一招屡试不爽,结果偌大的明朝,等到李自成打到北京城,清朝的铁骑踏破山海关,竟然没有一个人站出来,崇祯朝会议事,发现群臣早已作鸟兽散!

当然这波投降派最后的下场也没好到哪里去,多尔衮不止一次的讽刺龚鼎孳等人“此等人只宜缩颈静坐,何得侈口论人”,甚至就直接开骂““自比魏征,而以李贼比唐太宗,可谓无耻”,等到乾隆时期,这群投降派更是被一个个写进《贰臣传》,真是遂了他们“千古留名”的心愿。

《贰臣传》:“律有死无贰之义,不能为之讳。”

3.满清自上而下的安抚政策

满清入关对于汉人来说,本该是同仇敌忾,但是这一切都被两个代表瓦解了,他们一个是李自成,一个是士绅阶层。李自成可谓是无形中帮了满清的大忙,在天灾人祸后,中原大地朴实的农民只希望能获得短暂的休息,但是闯王李自成进入北京后被满城的繁华迷了眼,竞放兵劫掠不管不顾,这样百姓最后的希望也破灭了。

崇祯帝

此时对于百姓来说,只要能活下去有一口饭吃,就是所有的愿望,而清朝入关后也极其聪明的施行了这个政策,最高明的地方在于满洲人并没有直接和汉人百姓接触,而是提前收买搞定了士绅阶层,转而让这些地主官员出面安抚百姓,这样无疑就让百姓的抵触心理降低到了最小。

而对于士绅阶层而言,战乱同样是他们不想看到的,快速的稳定然后继续压榨底层百姓,才是稳妥和舒适的生存方式,至于谁做皇帝,不好意思这和他们恐怕关系不是很大,所以理所当然的这笔交易被默契的达成。这笔交易里最大的赢家是清朝,其次是投降派和士绅贵族,而从来受伤和遭受苦难的,永远是贫民百姓。

读《崇祯遗录》有悟

实际上明朝的覆灭是无数个天时地利或者说天灾人祸共同造成的,与其问明朝是怎么覆灭的,不如问明朝到底是怎么撑了这么久才覆灭。连年的蝗灾、干旱、水灾...朋党之争,卖国求荣者比比皆是,经济体制崩溃等等!

《崇祯遗录》一书,一个崇祯身边的锦衣卫用第一视角给今天的我们带来了不一样的明朝和崇祯皇帝,也更加生动直观的让我们看到了明朝末期内部的矛盾和腐败,希望这样直观又新颖的角度能帮助我们更加接近历史的真相!

参考资料:

《崇祯遗录》

《贰臣传》

《居业堂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