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岁下海,蹬三轮车创业,如今,年营业额50亿

50岁下海,蹬三轮车创业,如今,年营业额50亿

“我给企业、产品,所有的东西都起名‘三全’,为什么呢?

这是感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那次大会之后,那个时代,那样的机遇,让我们过上了如今的日子。”陈泽民透露,当时,电视剧《凌汤圆》在重庆电视台率先热播,他立即给刚刚研制出来的速冻汤圆起名为“凌汤圆”,并在第一时间注册申请了“凌”、“三全凌”、“三全”商标,

1943年出生的陈泽民,谈起对当年的创业,依然豪情澎湃。

提起三全食品,大家都不会陌生,它是一家主营速冻食品的公司。三全食品可以说是全中国最大的速冻食品生产基地,曾经连续多年入选“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而中国第一颗速冻汤圆和速冻粽子都是出自三全食品。

幼年的苦难,磨练了意志

1942年陈泽民出生在重庆,3岁起就跟随身为炮兵专家的父亲过着随军生活,辗转各地,由于家庭变故,很早就开始承担起养家的担子,初中开始,陈泽民就开始打工挣钱,给农民理发,那时农村人都剃光头,技术也比较简单,理一个发,陈泽民能挣到2分钱。

后来又在洛阳小北门火车站拉坡,弄一根绳子和铁钩,拉一个坡2分钱,刚好能买一个鸡蛋…

幼年、青年时代受到的磨练,造就了陈泽民不怕吃苦的性格,并且让他深深地认识到:只有通过劳动,才能创造财富。”

50岁,开始创业路

1989年,陈泽民和爱人借了1.5万元办起了“三全冷饮部”,专门经营软质冰淇淋。第二年,冷饮部用陈泽民自制的设备制作、批发郑州当时唯一的夹心冰淇淋,生意非常火爆。可是每年10月之后,冷饮业进入淡季,冷饮部几十个工人就不知道干什么好。

在四川的十几年里,陈泽民和爱人向当地人学会了做汤圆、米花糖等特色食品。回郑州以后,逢年过节,陈泽民夫妻都要做许多汤圆送给亲戚、朋友尝鲜。品尝过的人,无不交口称赞。

脑子灵光的他,立马想到,这要是拿到北方来卖,应该会有市场,为了打开局面,50岁的陈泽民,蹬着三轮车,拉着燃气灶和锅碗瓢盆,去副食品商店,现场煮给人家品尝。

1990年12月底,陈泽民把速冻汤圆拉到了郑州市很有名气的一家副食品商场。商场负责人在尝了“三全凌汤圆”后,半信半疑地答应先进两箱试试。他又拜访了郑州市的几大商场,也争取到了“送两箱试试”的待遇。然而,第二天,经理们就希望陈泽民长期大量供货。

那年春节前,陈泽民去北京,他带着速冻汤圆到了西单市场。

经过耐心讲解,商场负责人同意进两吨来试销。为了打消疑虑,陈泽民说,这2顿我可以不要你的钱,你卖好以后,如果要进第二批货,再把这2吨的钱给我。之所以敢这样,是因为陈泽民对自家的产品的非常有信心。果然,西单商场负责人很快打来电话进货:“赶快再给我送10吨”

“我给他2.5元一斤,一开始他卖3元,后来卖到了4块,几乎赚对半的利润,生意好得不得了”

此后不久,陈泽民先后在西安、太原、沈阳、济南、上海等中心城市建立了销售渠道。

后来,陈泽民开着一辆4000元买来的二手旧面包车,拉着冰箱、锅碗瓢盆、燃气灶,到全国各地现煮现尝地跑推销。在陈泽民看来,这是一段非常艰辛的经历。可就是用这种最笨的方法,“三全凌汤圆”在全国各地的市场迅速打开。

1993年起,三全的日产量达到了30吨。

放弃追责,共同做大市场

由于市场形势良好,1995年前后,全国出现了大量仿制“三全凌汤圆”的企业。这时候,陈泽民审时度势,决定放弃对同行侵害自己专利的追究。

他说:“速冻食品是个技术门槛很低的行业,专利官司打不胜打,耗费精力得不偿失。中国的速冻食品业正处于起步阶段,仅靠一个三全是无法满足巨大的社会需求。海外的速冻食品工业比我们先进得多,你挡住了身边的同胞,也挡不住别人登陆上岸,与其让海外企业长驱直入,倒不如本土同胞齐心协力,把市场迅速做大,在较短的时间里形成有一定抵抗力的民族速冻产业。而我要做的,就是苦练内功,永远保持领先的位置。”

2018年,三全营收将近60亿,纳税5个亿,在三全原料基地,花生、芝麻,等配套的产业,间接带动40万农民就业,直接安排了2万人就业,并带动了4600家中小微企业的发展。

回顾创业之路,陈泽民认为,一个人创业的目标可以很远大,但都要从小处一点一点做起。“温州人为什么那么厉害,就因为不论是纽扣、拉链、打火机,还是皮鞋、马桶、厕纸,人家都能把它发展成一个大的产业。就连在街头擦皮鞋,温州人都能把它搞成一个个连锁店,创出一个大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