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一生掌管钱粮却没有遗产,曾救周总理于鬼门关,总理后为他抬棺

他一生掌管钱粮却没有遗产,曾救周总理于鬼门关,总理后为他抬棺

杨立三(1900-1954),湖南长沙人,1900年出生,1920年投入湘军,后于1927年1月加入共产党。到达陕北后,历任军需保管处处长、红军总医院院长、兵站部部长兼政委。建国后,他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部长,国家食品工业部部长。

他是我军后勤工作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他自秋收起义参加革命后,一直从事后勤工作。他一生艰苦奋斗,勤恳办事,清正廉洁,严守纪律,堪称国家和军队的"红色管家人"。

用于革命的钱粮,超一厘钱也不行

1931年11月,杨立三已是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总供给部部长。

这期间发生了这样一件事。当时给每人发三毛五分钱买不做单衣,一名司务长去布店一打听,要做一套灰色军装至少要四毛一分钱,差六分钱。

司务长找到杨立三,问每人能不能再加六分钱,不然实在做不出来。当时,红军经费十分紧张,财务预算出了也没法更改。怎么办?他又去布店又无裁缝店,多次核算经费。最后,他得出了一套方案:买白布两毛八分钱,染料三分钱,裁衣两分钱,针线两分钱,共三毛五分钱。一来二去,自己染、自己缝,节省了六分钱。

第二天,他们向各单位宣布了这个详细的方案。经过大家的一番努力,部队的单衣问题得到了圆满解决。杨立三高兴地说,既解决了问题,也不超支,记住,搞后勤工作的人就是要学会计算。

他设计了第一面军旗,提出了"滕杨方案"

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杨立三在长期革命中,所作出的贡献一点也不少,一生可以说都在掌控钱粮,死后却没有留下任何财产。

工农革命军的第一面军旗,就是杨立三设计的。

在抗日战争后期,他还和滕代远一起提出了著名的"滕杨方案",也是著名的八路军生产节约运动。运动的方针是:生产有分工,劳动有报酬,公私两利。

战争时期,部队弹药和药品都稀缺,杨立三通过各种方式努力搞来了,为部队解决了后顾之忧,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提供了有力的后勤保障和财政支持。

对于杨立三的功劳,彭老总如此评价:"我们长期以来是'小米加步枪'!米是立三同志组织筹措的,步枪是立三同志组织制造的。"

六天六夜为周总理抬担架,后来总理为他抬棺

长征过草地时,杨立三可谓是把周总理从鬼门关里抬了出来。那时候,周总理大病未愈,走不了路。杨立三整整为总理抬担架6天6夜,寸步不离,硬生生地总理抬出了"死亡之地"。

刚走出草地,杨立三自己却累病倒下了。这样的感情让周总理余生都不能忘记,一直耿耿于怀。

1954年11月28日,杨立三病逝,终年54岁。12月7日,追悼大会由周总理主祭,并发表了长篇重要讲话,颂扬他是人民军队后勤工作的创始人和卓越领导人之一,被公认为军事财务专家。

送葬队伍至今也是史无前例。周总理在队伍最前面右边扶灵,彭老总在左执拂,在他们后面跟着贺龙、聂荣臻、邓小平等开国元勋。

周总理坚持为他抬棺送葬:

"我们共产党人是无神论者,但不是无情论者,是杨立三把我从鬼门关抬出来的,我现在不送他一程,死人也会说话的……望来世我们还是战友,下辈子我们还在一条战壕并肩作战。"(文/兵者观察)

更多原创精彩内容,敬请关注@兵者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