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谥者,行之迹也”,繁荣大唐下“谥号”的兴起之路

“谥者,行之迹也”,繁荣大唐下“谥号”的兴起之路

中国古代,谥号是一种很特殊的称谓。从西周开始,谥号就开始出现。谥号一般都是别人给予的,自己是不能给自己取谥号。一般人是没有谥号的,只有皇室贵族、大臣和文人艺士们才拥有,但前提是必须有很高的成就才行。从古至今,为了方便记忆,谥号一般都是用一个字、或两个字来取用。到了唐朝以后,谥号越来越流行,从开始的一字两字,变成三字四字,变得越来越长。在历史的演进过程中,谥号也随着时代的不同发生了变化。

一、“谥号”历史悠久,在历史大环境的驱动下,“谥号”成为独具一格的旗帜

谥号延续的时间非常长,它起源于西周周穆王时期,持续了一段时间,但是到了秦朝的时候,秦始皇觉得,谥号有儿子议论自己的父亲,臣子议论皇帝的嫌疑。秦始皇生性骄傲,不能忍受自己的儿子和自己的大臣们议论他,所以就废除了给逝去的人取谥号这种行为。

但是到了西汉时期,刘邦继位的时候,开始继续用谥号。刘邦是个注重正统的人,他认为谥号是正统,所以继续沿用。

太子谥号是由群臣制定的,当然在谥号的拟订过程中,也不完全是由大臣完全负责,也有皇帝的参与。这样才能合理制定谥号,也不会因皇帝的不赞同而惹怒皇帝。唐朝建立后,第一位太子李建成死后被封谥号“隐”。

“隐”是大事没有做成的意思,李建成本为太子,在“玄武门事变”中,被李世民杀害,还没登上皇位就死了,所以大臣们给他取了这个谥号,用来表达对他没有登基坐皇帝,而感到惋惜与悲痛。

李承乾死后也被追加了谥号,他被人称为“愍太子”,在他还是太子的时候,因嫉妒自己的亲弟弟,原因是皇上对他的亲弟弟很看重和宠爱。李承乾生性自私自利,认为自己的父亲爱护他的弟弟,很大可能把太子之位转传给他的弟弟,从而废除自己的太子之位。

对于父亲的偏爱,李承乾感到非常害怕,所以就起兵造反,最后事情败露了,唐太宗疼爱他不忍心杀他,就把他给流放了。死后别人赐他谥号为“愍”,这个字的意思是“忧患、痛心”的意思。为什么会赐他这个谥号呢?因为他的一生并没有过上好日子,赐这个字,也是大臣们出于对他的同情之心,同情他的遭遇,这也算是一个“平谥”了。

太子的谥号,并不只是针对于太子的。皇上的皇子们即使并没有封为太子,死后也可能会被追封为太子谥号。除夕之外还有不是太子的王侯,都可以得到太子的谥号,前提是需要足够的优秀。例如历史上的“懿德太子”李重润,李重润是唐朝武则天时期的著名人物。

李重润的一生过得很艰辛,当时由于他得罪了武则天,被武则天贬为庶民。在唐中宗当上太子时,武则天又复立他为邵王,但是不久,还是被冤死,死时只有十九岁,而且与当时当朝丞相死去的女儿,有冥婚一说。唐中宗继位时,认为李重润死的不明不白,又和丞相的女儿有婚,对唐朝的基业有所贡献,特赐次谥号“懿德”,来赞美他的品德。

二、“谥号”的发展几经挫折,种类繁多,在实力雄厚的唐王朝时期,谥号快速兴起

一直发展到唐朝,谥号开始兴起。唐朝是个很开放的朝代,在众多朝代中,唐朝的文化也是最为丰富的,多多少少会有一些爱慕虚荣的大臣们,他们想给自己留下好听的谥号,因此唐代谥号其中一点的作用,就是满足皇亲贵族和大臣们的虚荣心。

唐代的各个君王们想要通过死后册封谥号,流传百世这一作用,来激励贵胄和大臣们。那些大臣们留为了维护自己的美好形象,不想因为某些事情被封为“恶谥”,从而遗臭万年。所以其二的特点也是为了约束群臣,使他们积极向上,做一个拥有美谥的人。

谥号的发展有很多种类,随着历史大环境的变迁,谥号也慢慢发生变化。从刚刚开始的时候,谥号只有赞美的意思,还有记录生平一些事情的谥号,但并没有一个人愿意自己百年之后获得的谥号是很低级、具有贬义的。但到了后世,谥号又继续发展。到了周厉王时期,开始有“恶谥”,因为当时周厉王残暴,所以百姓们就给他取了一个“历”的谥号,就此,谥号开始有褒也有贬,有夸赞的也有贬低的。

谥号共分为五种:“上谥、下谥、恶谥、平谥、私谥。”表扬赞美的谥号称为上谥,一般都是赞美一个人的才能,赞颂美德。还有一些个下谥,是具有谴责的意思,表示一生做得事情很不好,例如隋炀帝的“炀”,意思是指他昏庸,经常亲近自己的亲人,不分好歹,而真正有才能的人,他又疏远。恶谥是正真的暴君才会拥有的谥号,恶谥和下谥不同,相比起来下谥,恶谥比下谥的批评程度更大一点。

太子谥号可以分为三种,最高为皇帝,其次为皇子,最次为王爷。在唐朝,皇帝和被追封的太子,以及被追封为太子谥号的人的关系比较复杂,他们不仅仅有父亲给儿子取谥号、兄弟之间相互取谥号、也有叔叔给侄子取、孙子给爷爷取。

后来又出现一个“私谥”。除私谥外,其他的谥号都是来纪念死去的人是皇亲贵族,或者有名有才华的大臣,这些大臣至少也得三品以上。而私谥不同,私谥的对象是只有才气的文人,例如士大夫、学者们死后,由自己的亲戚们给他取的谥号,私谥和他的名字一样,是私底下,隐秘的谥号,与前面几个种类的谥号大相径庭,也不容易让人记住,甚至有的私谥不会被记入史料。

有一个很有名的谥号,专门对文人艺士来说的志高无上的谥号,为“文正”。“文正”在唐代的时候,算是对文人最高的评价,很多文人墨客追求一生,只为这一个谥号。

维周公旦、太公望,开嗣王业,建功于牧之野,终将葬,乃制谥。遂叙谥法。谥者,行之迹也。号者,功之表也。车服者,位之章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

——《逸周书·谥法解》

谥号的选取也不是随心所欲的选字,选取谥号的时候,要严格遵守《谥法》中的字眼。谥法中记录了一些稳定的字,取谥号要从这些稳定的字中去寻找。谥号对于古代来说充满了神圣和敬畏,人们也都按照谥法中去取字,从来没有人去胡乱的取字。谥法可以说是古代编纂谥号字最全的一本书了。

三、“谥号”的发展是中国古代历史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流芳百世,不仅限制贵族子弟的行为,同时为后世的发展起到借鉴作用

历朝历代的谥号参照的都是儒家和道家的道法相结合,对死者生前的英勇事迹,和道德品格最高级的评价。是分辨一个人是恶是善的小标志,也更容易在日常生活中记住这个人。而同时谥号能够起到限制贵族子弟们的行为,也有利于让他们和平共处,遵守朝廷的规章制度,共创和谐良好的环境。

在谥号的发展过程中,从先前的一两个字,变成了很多字,特别是在唐朝的时候,比较流行长一点的谥号。到达唐朝的时候,除谥号外,也兴起一个庙号。例如唐太宗李世民,他的谥号就是武则天给他取的,名为“文武大圣大光孝皇帝”,谥号字数明显比以前的多得多,和以前的相比,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唐朝的谥法都是四字以上,七字居多,就是因为推崇于两法结合的原理。唐朝的谥法前四个字是参照道家的谥法,在唐朝道家的谥法最为重要,而后面几个字就是以儒家的道法来取字的。如李世民的谥号为“文武大圣光孝皇帝”,前面的四个字“文武大帝”就是道家的说法,而后面的“光孝”就是按照以前取谥号的方法,来取谥号的。所以在唐朝,谥号的发展趋势还是有一定的改变的。

正因为唐朝谥号这一改变,促成了后世历代皇帝的谥法有所改变,到了清朝时期,谥号再次延续唐朝的谥号取法,但不同的是,前后是道家谥法,后面是儒家的谥法,中间却要再加上很多的字,这些字都是用来遮掩皇帝们的罪过与过失的。所以说,想要记住唐朝之后的谥法,首先要记住的是前面的道家谥法,再记住结尾,为方便记忆,中间很长的谥号可以忽略不记。

谥号的一些原理以及取字,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延续到现在,是因为我们的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时代发展过程中,我们需要做的是将优秀的传统文化继续发扬光大,学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参考资料:

《新唐书》

《旧唐书》

《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