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件事不停地骂,越骂越错,3招教你正确解决孩子重复犯错

同一件事不停地骂,越骂越错,3招教你正确解决孩子重复犯错

解决问题的招

很多家长有这个毛病,总怕孩子学不好,往往就一件事情不断的重复教育孩子,有时见孩子满不在乎,一着急,最后就变成了不停的责骂孩子。

记得女儿3年级的时候,有一次她偷偷的从我的大衣口袋拿了十元钱,自己跑着去买上零食一边吃,一边就和小朋友玩去了。

我知道了这件事觉得很严重。晚上让她站在我的面前,我一遍一遍的又是举例又是讲理地告诉她:“这个行为是人人都讨厌的小偷行为。”孩子起初还很害怕,认真的在听,结果我不停地说了半个多小时,她的神情从最开始的紧张、害怕、羞愧,渐渐变得不在乎的样子。

到了第二天早上,我又生气的给她说了两遍。到了晚上吃完饭,我又拉着她给她重复这件事,站在我的角度,就想多给她强调一下事情的严重性,她只要记住了就不会犯错了。没想到,她一听就不耐烦了,干脆一甩手,脱了衣服,自己去睡下了。我看她再也不理我,就想这下她应该懂这个道理了吧!

没想到,过了一天,她又偷偷地从我的抽屉里拿了钱去买零食了,这一次,我虽然很生气,但同时也意识到了,那天对她的教育是无用的,说明前面对她的教训,她并没有害怕,也没记在心里。

我开始反思,为什么她就一点都没有听进去?

原来我陷入了心理学超限效应的误区:孩子犯了一个错误,家长翻来覆去不停的说教,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让孩子感到心理负担过重,继而产生厌倦情绪,甚至出现反抗心理和行为,最后的结果一定是越责骂她越犯错。

什么是超限效应?

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挺感动,准备捐款。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讲完,于是他决定一分钱也不捐了,等到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没捐钱,还从盘子里偷了两元钱。

这种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的心理极不耐烦、反抗的心理现象被称之为超限效应。

超限效应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的身上也经常出现,比如就像我以前那样,抓住孩子犯的错,三番五次的重复教训、责骂孩子。

孩子的心理,一次次被耻辱刺痛心理,压力超限度的出现,这时,孩子从刚开始的愧疚不安,到不耐烦,再到慢慢的出现反感、讨厌,接下来出现越责骂越犯错的现象。

现在想起来很后怕,如果那时孩子在叛逆期的话,我还那样做,她一定会像被逼急了的兔子一样,不再听话,也不再信任妈妈,说不定还会出现,“我偏要这样”和家长反着来的心理和行为。

幸亏很快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改变了教育方式,才没有出现这个不良的后果。

生活中,有许多家长对孩子没有一点耐心,一旦孩子犯错,就只知道一味用责骂来解决问题,一次骂不行,就二次、三次,用责骂暂时吓乖了孩子,逼迫孩子服从。然而这种服务却是暂时性的,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所以同样的错误,孩子才会一犯再犯。

下面总结归纳出4点,父母为什么面对孩子犯错时会出现的“超时效应”。

1、以自我为中心

不得不承认当家长的,尤其是当妈妈的,总感觉自己和孩子的关系是依赖和被依赖的关系,无形中养成了一种站在高处看孩子的习惯,习惯了以家长的权威来压制孩子,总觉得自己做什么都是对孩子好,所以固执的认为孩子一定要听自己的。有了这种强势的认知,平时就会要求孩子以自己为中心,却忘了关注孩子的感受,忽略了孩子内心的需求。

比如,孩子考试成绩下降了,他此时一定是因成绩不佳而心情不好、烦恼着,家长这时不但不给予鼓励反而不停的叨叨孩子不努力,不吃苦。不去深入观察和了解孩子是哪方面出了问题,不经任何商量,征求孩子的意见,就自作主张的给孩子报辅导课等,引起孩子反感与抗拒,在这种状态下,学习成绩反而越来越差。

2、不注意教育方法

不注意方法,其实是最不好的做法,因为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是对孩子的不尊重。

孩子希望得到尊重,我们却遇事不冷静,也不全面思考,那些可能造成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就气急败坏的把任何事情都往坏处想,甚至有时候明明错的是大人,却还是把错误归结到孩子身上,给孩子造成了伤害。

成龙虽然是个电影明星,但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也和很多的家长一样,不注意方法,面对孩子表现出不耐心、脾气暴躁。

有一次他去小学接孩子放学,学生都走光了也没见自己的孩子,他带着满肚子的火回到家,一见儿子不问青红皂白就是一顿训斥。孩子见爸爸这样吓得不敢吭声,等他火小了孩子才敢对爸爸说,自己已经上中学了。

由于成龙对待孩子从来都不注意方式方法,给孩子的心里造成了很大的阴影,见到爸爸就逃避。日子久了孩子由于没有得到爸爸的关爱,和正面的教育,开始强烈的叛逆,甚至开始用吸毒来报复父母。

解决问题的3招

3、没有注意度的把握

家长们有时坐在一起交流时,发现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困惑,就是不知道如何把握,教育孩子,爱孩子的“度”,确实教育孩子没有一个标准的。

对孩子管严点?还是管是宽松点?家长心里一点也不明确,于是干脆就约定成俗的采用严管,结果就会出现反复多次,重复管教的超限效应。

上周我们学校组织了一次秋游活动,秋游可以说是很多孩子一直期盼的活动,不仅可以出去接触大自然,还可以和老师、小伙伴们愉快的玩耍,分享各自的美食、做游戏。

班上王明(化名)的母亲却认为,想让孩子秋游,家长可以自己带孩子去,参加学校组织秋游,每个班一大群孩子,只有两个老师看管着,孩子免不了伤到、冷到或碰到,干脆没让孩子参加。

因此让孩子失去了和同学交流、玩耍的好机会。秋游那天,班上别的孩子高高兴兴去玩了,而王明却一整天窝在家里闷闷不乐。

保护孩子是每个家长的天性,但过度保护却阻碍了孩子的成长。我们家长都要清楚孩子不是家长的附属品,他们是独立的个体,需要自己独立的成长空间。

4、不懂得换位思考

换位思考:是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是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这是理解至上的一种处理人际关系的方式。而很多父母却总以为孩子即便是上初中了,也还是孩子,仍然是需要父母帮孩子做决定。不懂得从孩子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导致孩子的叛逆。

《漫画育儿知识》有一幅漫画至今让我印象深刻,冬天爸爸骑三轮车带着孩子外出,骑了一阵车,爸爸出汗了,觉得热就脱下了自己的外衣,然后他以自己的感受出发,觉得孩子也会和他一样热,把孩子的衣服也脱了下来,大冬天,这样做的后果可想而知。这就是不懂换位思考的结果。

拿破仑•希尔说:“懂得换位思考,能真正站在他人的立场看待问题、考虑问题并能确实帮助他人解决问题,这个世界就是你的。”

家长懂得换位思考,才能真正体会孩子的感受,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帮助孩子寻找到最适合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正面管教》一书中说孩子犯错是孩子学习的好机会。

孩子犯错是随时都有可能发生的,因为这是他们成长中的常态,从孩子的生理角度来说,他们生长激素正是最旺盛的时期,这些因素使他们好奇,好动,好玩。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会不断出现犯错。

因为这些内驱的力量促使他们不断的去尝试,比如,他们走路要踩着马路牙子走平衡,走不好,摔个嘴啃泥;上下楼梯是两级,三级的往下跳,跳不好滚下来,磕破头也是常有的事。所以了解孩子的生理机能,和心理变化,正确的引导孩子健康成长,才是正确的面对孩子犯错的态度。

1、教会孩子有目的、有步骤的做事方法,避免犯错

许多人都将人生比作下棋,这两者的确有相似之处,下棋讲有谋略,人生也讲它的游戏规则。

对于孩子如果我们不教会他们有目的、有步骤的做事风格,那他做事就只会看到眼前,做一点算一点,而没有大局观,做事没有目标性,缺乏逻辑性,自然也缺少了做事的成就感。如同搭积木只让孩子看到一块块木头在不停垒积,看不到最后的目标是盖一幢美丽的房子,那孩子做一半可能就失去耐心了。那要如何引导孩子做事有目标、有步骤呢?我们来看一下有效的“四步行动法”。

第一步,教孩子弄清学习的主要目的,比如我们背诵课文,让孩子知道背诵并不是真正的目的,我们背诵是为了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理解课文,明白文章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或做事的方法。

第二步,教给孩子能用一个简单的句子表达出自己的目标,然后去着手准备实现这些目标。

电影明星胡可的孩子三岁,这个宝宝每次和妈妈去游乐城玩,就拿着玩具区的玩具不舍得放下。针对这个情况,胡可就在家教给孩子一句话:“玩具区的玩具不能拿回家,这是规则。” 胡可很早就使孩子明白了规则是不能违反的道理。

以后再去游乐城玩,每当孩子拿着特别喜欢的玩具不想放下的时候,他就大声的对自己说:“玩具区的玩具不能拿回家,这是规则。”然后放下离开了。一句话孩子就能明确自己该怎么做。

解决问题的3招

第三步,注意细节,好多孩子往往忽视这个步骤的关键点—细节,无论是思考,还是解答或做具体的事,总是因为“粗心” “忽略”等原因造成不该出现的错误,在这一点上,我们要细心的多指导一下孩子,让他们养成好的思考方式和做事的习惯,会避免掉好多犯错的机会。

第四步,这步是具体行动的步骤,前面已经逐步的指导孩子有了目的性和所采用的方法,也有了细节的重视程度,那都是心理和计划的部分,这一步主要讲行动力,按计划好的目标开始行动,也就是教给孩子,实施各项步骤,准确的知道自己该怎么做。

比如,老师教写作文,首先要教孩子拆解好的文章,模仿好文章写自己的文章,然后通过模仿让孩子慢慢理解,并开始按细化出来的方法一步步去进行,去练习写作文,常此已往自然会熟能生巧。所以这一步是做好准备后,行动起来看效果的最重要的一步,它叫:“开始行动”。

这步行动,是通向成绩和成功的那条路,走这条路并不平坦,需要勇气、毅力、坚持和拼到底的信心和力量。在教孩子这一步的时候,我们要有足够的耐心、爱心和诚心与孩子相伴,为他们助力加油!

2、运用“南风法则”,让孩子不再抗拒改错

南风法则也叫温暖法则,最初起源法国作家拉•封丹写的寓言: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可以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刮得寒冷刺骨,行人把大衣裹得更紧。南风徐徐吹动,行人越来越热,继而脱掉大衣。

我们家长也要学会把这一法则运用到对孩子的教育实践中,变成温暖的南风。这就要求我们家长要懂得尊重和关心孩子,多注意帮助解决孩子们面对的问题,而不是通过漫骂和指责来教育孩子。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夏日寒“,多带点人情味,关注孩子的心理、生理变化,做孩子的好朋友,在他们遇到的实际困难时,为他们解惑,使孩子真正感受到关爱和有导师指引的踏实感,他们会主动的寻求教导,才能少出错,可避免不出错。

法国电影《放牛班的春天》,这部电影里有一群问题儿童组成的班级,很难管理。校长对他们采用残暴的高压教育方式,谩骂、惩罚,动辄就是关禁闭,这种冷酷的教育表面上看,确实可以起到制止不良行为行为的作用,但结果却是越压越叛逆的厉害。当校长一离开,这种压制顿时像原子爆裂般释放,这些孩子的放肆和捣蛋无所不为,一群孩子滚在地上撕着头发,拽着衣领打得不可开交。

解决问题的3招

相比之下,为了生计,来学校代课的来克门马修老师把这些孩子当做一个个有尊严,有生命存在的,活生生的人来看待。他站在孩子们一边,对抗校长的残暴和惩罚,保护孩子们不受伤害,给弱小的贝比诺依靠,给予他归属和慈母般的爱。

來克门马修老师把这些孩子组织起来,成立合唱团,给每一个孩子安排一个职务,并一视同仁对那些五音不全的孩子也不例外。教他们感受音乐的美,还给孩子们专门定制音乐,使他们的心灵融化坚冰受到感化。

最后这些难管的孩子发生巨大的变化,变成了爱学习,讲礼貌,懂道理的孩子。其中一个叫莫翰奇的孩子,音乐天赋得到启蒙、发掘,成为了一名音乐家。

我们要利用好南风法则,对待孩子注重给他们真诚关爱和外在评价,让他们有归属感和存在感,如果这样,孩子就不会再有“超限效应”的出现。

3、善用“互惠法则”,和孩子和睦相处

在心理学上有个互惠关系定律,是指行为孕育行为,你对我友善我对你也友善,如果你对我不友好,我也不可能友好的对待你。

当我们和孩子一起,针对一件事情好奇;一起发现;一起探索,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惊奇的发现,原来孩子有很多想法,是成人没有想过的,孩子会教给我们东西。如,孩子说:宇宙飞船到了月球,宇航员去看了孤独的嫦娥姐姐,嫦娥姐姐很开心,她说地球上的科学与技术发展的很快,赶快修好地球到月亮的路,到那个时候我会乘坐飞船常回家看看。

孩子的想象力和思维开阔性让成人吃惊。孩子从父母、老师这儿得到帮助,同时我们也从孩子身上得到帮助和快乐。我们只要给孩子民主的环境,孩子就有很大空间去发掘自己。

爱默生曾说过:“人生最美的补偿之一,就是人们真诚地帮助别人之后,同时也帮助了自己。”

孩子给我们虽然带来了劳累,辛苦,甚至有时他们犯错会给我们带来许多麻烦,但是他们却给我们带来了无比的快乐和满心的希望,这是人最幸福的东西,也是孩子给予我们的最好的东西。

所以我们要对孩子心存感激,心存感激的心态,可以让我们正确的面对孩子犯错,与孩子建立起互帮互惠的关系,有了互惠的关系,自然不会出现责骂、啰嗦的超限效应。全文小结:针对孩子重复犯错,家长总会经常试图通过不停责骂改正孩子的毛病,却因为“超限效应”的作用,适得其反。本文针对于此,探讨在孩子教育过程中,要学会避开这个效应的反作用,教会孩子有目标有步骤的做事方法,利用南风法则包容孩子、帮助孩子慢慢改正,并且根据互惠关系原则与孩子一起学习、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