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都长安变成废都 原因到底是“人祸”还是“天灾”

千年古都长安变成废都 原因到底是“人祸”还是“天灾”

展示中国的版图会发现,陕西的西安即古都长安,正处在华夏大地的中心位置。

大唐盛世,来自东方古国的一切声音,几乎都是从这里发出。“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长安在其发展的极盛阶段,一直傲居世界中心的地位,吸引了大批境内外使节和藩邦代表及朝拜者到来。

大唐王朝持续了289年,长安都城经历了二十一任皇帝临朝。

岂料唐王朝得由盛而衰,这座一度为世界上最繁华的都城没落了。在唐朝灭亡后,长安就再也没有成为一个王朝的都城。

古长安是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它拥有7000多年文明史、3100多年建城史和1100多年的国都史,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建都时间最长,影响力最大的都城,居中国四大古都之首。

长安又是历史上第一座被称为“京”的都城。周文王时定都于此,筑设丰京,武王即位后再建镐京,合称丰镐,西安的简称“镐”即源于此。

汉高祖五年(前202年)置长安县,在渭河南岸、阿房宫北侧、秦兴乐宫的基础上兴建长乐宫。高祖七年营建未央宫,同年国都由栎阳迁移至此,因地处长安乡,故名长安城,取意“长治久安”。

历史上西周、秦、西汉、王莽新朝、东汉、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朝、唐朝都选择定都长安。

长安能成为千年古都,它最初具有多方面优势。

这里地处关中,东有函谷关、潼关、临晋关,南有武关、峣关,还有隶属秦岭的骊山、终南山等秦岭峰峦。长安的地理位,在古代属于易守难攻之地。而且,长安设都之时气候温润、河流众多,在古代应是“天府之国”。

作为十三朝古都的长安,为什么从唐代之后却成了“废都”?

这里面有“人祸”战乱之故,也有农耕经济条件由盛转衰的“天灾”影响。

从“人祸”来看,唐朝末年,君主昏庸无能,朝廷腐败黑暗,致使农民起义接连不断。长安城遭遇了“天子九逃,国都六失”的磨难。

这里面最凶猛的当属“黄巢起义”。正是这位“我花开后百花杀”的“冲天大将军”,开了纵火焚城先河,把古都长安推入了灾难深渊。

唐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至763年2月),唐朝叛将安禄山与史思明发动的反唐战争,为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自此以后,不仅先有安禄山叛军攻陷长安,接着吐蕃20万大军趁虚而入,还未恢复的长安接连两次被攻陷。

公元783年,泾原镇士卒发起兵变,再次攻陷长安。公元880年,黄巢率领农民军破城而入,长安陷入空前战乱之灾。后来唐军将长安收复,但这支唐朝自己的军队军纪败坏,竟然在长安城大肆掠夺,促使农民军趁机又将长安占领。夺城之后,黄巢下令血洗长安,之后又下令放火烧毁部分宫殿,长安城生灵涂炭,基础设施损失惨重。

黄巢起义失败后,权臣朱温趁势作乱,公元903年,唐昭宗被朱温逼迫迁都洛阳。然后朱温丧心病狂的下命令焚烧长安城。

接连不断的战乱焚烧,繁华的长安城基本变成了一片废墟。晚唐诗人郑谷在诗中,描绘了被毁之后的长安惨状:“秋光不见旧亭台,四顾荒凉瓦砾堆”。

如此一来,长安古城已经不再,其表面上的价值几乎为零。

可见,古都长安,正是从黄巢起义军破城破坏之后,逐渐衰败沉沦的,朱温等于是雪上加霜。

唐朝之后,社会动荡不安,五代十国时期,长安周边的动乱还导致长安流失了99%的人口。盛唐时期,长安人口过百万,到了五代十国后,已经锐减到只有一万多人口。

基础设施破坏殆尽、人口也损失一空,长安都城“王气”尽失。

“人祸”之外,长安失去都城优势的其它客观原因也不可忽视:

在唐朝以前,关中经济比较发达,且物产丰富,无愧华夏富庶之地。

长安城自汉朝至唐朝就已经是千年古都,不断延伸的岁月,透支了这座城市的承载力。

随着“都城”的形成与发展,必然伴随着人口的大量涌入。资源的过度开发,土地的负重在王朝更替的过程中达到顶格。

周边森林消失、土地肥力下降并急剧盐碱化、水土流失严重等等问题,都证明长安都市王位需要“退位”了。加之关中生态环境的自我修复能力,也在这一系列变化的影响下被严重削弱,自然灾害开始频发。

长安地处关中平原,但是这个平原的面积并不大。随着人口膨胀,这里的粮食产量已经不够养活更多的人,吃饭问题也开始困扰长安。

从自然原因来说,中国五千年来气候变化很大。这种气候的变化,对中纬度的西北内陆影响更为明显,西北地区气候变得越来越干燥,农作物的生长收获受到极大制约。

隋唐时修建京杭大运河,曾通过广通渠连接长安和洛阳,通过洛阳的漕运,将外地的粮食运送到西安。运粮入秦的成本实在太高。武则天在位时,十几年都是在洛阳度过的。其中,粮食不足是主要因素之一。

唐末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混乱年代。北方战乱不断的社会环境,阻碍了经济的发展。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江南地区因为政治环境稳定,自然条件优越,经济发展迅猛,全国经济重心也就日益南移。

唐朝诗人杜牧的“蜀山兀,阿房出”,说的是秦朝,也是说的唐朝。

因为在唐朝中后期,长安周围已经没有了可供营建皇宫大殿的高大树木。唐玄宗建造宫殿,也要到陕西、山西和内蒙去砍伐木材。

森林资源被毁灭,直接影响了水资源。由此,先秦时期水资源丰富的关中地区,水资源接近枯竭,主要的几条大河都时有断流现象发生。

而此时,黄河、长江下游地带得到了有效开发利用,经济日益发达,人口逐渐稠密,形成了取代关中地位的趋势。所以,隋唐以后的王朝统治者,都愿意将都城往东、往南迁移,而不再留恋长安。

盘点中国历代王朝的首都,可以发现,中国古代的首都,是从西到东、从南到北迁移的。早期都城在长安,然后迁移到洛阳、开封,然后迁到杭州、南京、北京。

唐朝之前,外族入侵以及叛乱大多发生在西北。唐朝之后的叛乱,则大多来自东北方。一旦爆发边境战争,军事通讯是非常重要一环。

而在宋朝之后异族入主的元朝,“长安”就已经彻底丧失了首都地位。“长安城”所在地“京兆府”被易名为“奉元路”。

明朝时期再改“奉元路”为“西安府”,“西安”之名由此而来。

但“长安城”仍称“长安”,归长安县管辖。“长安”之名一直保存至近代将“长安城”剥离为“长安县”,再独立设置“西安市”为止。​

明代永乐皇帝朱棣,决定将都城建立在与外敌相近的北京,这样虽有风险,但战争通讯却很便捷方便,有利于及时抵御北方的军事威胁。

明代帝王亲自坐镇北京,也才有了“天子守国门”之说。

成为“废都”的长安,历史上也有两次重新被起用的机遇:

宋太祖赵匡胤曾想迁都长安,却因遭到弟弟赵光义和群臣反对而作罢。明洪武二年,朱元璋改奉元路为西安府时,下令在唐长安城皇城的基础上,修建了西安明城墙,留存至今。

朱元璋一直心怀迁都之意,他和太子朱标最中意的迁都之选正是古长安。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监察御史胡子祺上书,提到“据百二河山之险,可以耸诸侯之望,举天下形胜所在,莫如关中”。朱元璋顿时心动。他略经考虑,便派太子朱标巡视关中,有了迁都关中的打算。

朱标详细考察了西安,回来后向朱元璋奉献了《陕西地图》。朱标个人也倾向于选择西安为国都,因为长安曾作为最为国人仰慕的汉唐国都城,王者气派天下无可匹敌。

然而世事难料,朱标从陕西返回南京后,竟于第二年病逝。年近七十的朱元璋受到很沉重打击,再也没有精力和心情考虑迁都的事了。

长安古城迎来的最后一位皇帝是清朝的光绪皇帝。

1900年,慈禧太后利用义和团排斥打击外国列强,并向十一国宣战,引发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慈禧太后挟持光绪帝逃离皇宫,到西安避难,留驻西安约一年之久。

据说在此之前,光绪帝曾与国内维新派人士都强烈主张放弃北京,迁都长安,变法强国,以与西方列强抗争。但都在慈禧太后那里碰了壁。

古长安真正重获新生,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1953年3月,西安曾被列为中央直辖市,为全国当时的十二个中央直辖市之一。

经过七十年发展建设,西安已经成为中国关中平原城市群中的核心城市,是国家重要的科研、教育、工业、航空航天基地,又是中国最佳旅游目的地、中国国际形象最佳城市之一。

西安有两项六处遗产已经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历史名城。

衷心感谢各位朋友阅览《掌心春秋》,如果您喜欢,可点击栏目右上角的提示“订阅”或“关注”。我们共同赏析历史趣闻,回忆历史往事…(声明:文中配图均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