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英雄到软蛋——浅析宋高宗赵构的“双面人生”

从英雄到软蛋——浅析宋高宗赵构的“双面人生”

在宋朝的众多皇帝中,宋高宗赵构是一个颇具传奇性和争议性的皇帝。说他传奇,是因为他曾作为人质出使金国,展现了独闯敌营的勇气;说他具有争议性,是因为在南宋建立后所采取的一系列媾和政策饱受世人批判。那么宋高宗赵构到底是一位怎样的皇帝?为什么原本英勇的他在成为皇帝之后却变得如此软弱?宋高宗赵构又拥有怎样的“双面人生”呢?

宋高宗赵构是一位颇具传奇性和争议性的皇帝

一、英勇的康王

赵构是宋徽宗赵佶的第九个儿子,《宋史·高宗本纪》记载赵构出生时的情景为:“大观元年五月乙巳生东京之大内,赤光照室。”虽然历代史书在记载帝王的出生时多有异象,仿佛在暗示似乎冥冥之中自有天意,但不得不说,赵构后来的登基确实带有一丝天命的色彩。几个月后,襁褓中的赵构就被授定武军节度使、检校太尉之衔,封蜀国公。两年之后,封广平郡王。直至宣和三年,赵构晋封为康王,成为亲王之一。不仅如此,年纪轻轻的赵构在才学和武艺上也颇有进益,展现出了极好的资质和天赋。《宋史·高宗本纪》记载:“资性朗悟,博学强记,读书日诵千余言,挽弓至一石五斗。”

如果正常发展下去的话,赵构将会成为一个太平盛世中文武全才的亲王,既享受着锦衣玉食的生活又无需为天下纷争而烦恼,无忧无虑地终老此生。可现实的情况却与想象中的不同,此时的大宋王朝已经在同金国的较量中处于下风,金国的虎狼之师无时无刻不在威胁着本就在军事上羸弱不堪的宋朝。宋徽宗眼看时局不利,不顾劝阻而将皇位让给了自己的儿子,也就是历史上的宋钦宗。但紧张的形势并没有因为宋徽宗的让位而有丝毫改善,反而愈发危急。

年轻时的赵构天资聪颖、文武全才

靖康元年,金兵大举南下,兵锋直指宋朝国都汴梁,无计可施的宋钦宗只好答应金国割地和提供人质的要求。对于人质的选择,金国要求此人必须是大宋的亲王,而在宋朝当时的众多亲王中,宋钦宗最终选择了康王赵构作为最终出使金国的人选。关于宋钦宗为何选定赵构作为人质出使金国,后世史学家有多种解读。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这次出使绝不是一件好差事,甚至有极大可能是一次“有去无回的旅行”。但赵构没有拒绝的理由,他只有毅然决然地接受成命,然后依靠自己的努力存活下去。

来到金营的赵构果然显示出了非凡的见识和气度,面对金国军营中肃杀的氛围,赵构非但没有慌乱害怕,反而表现得气定神闲、处变不惊,这令金军主帅斡离不大为惊异。甚至在之后宋军发动对金军的突袭后,同行出使的宋朝大臣张邦昌都被吓得声泪俱下,而赵构依然泰然自若、不为所动,展现出了一位大宋王朝亲王的非凡气质。

独闯敌营的赵构展现出了非凡的气度

二、机缘巧合登基为帝

独闯“虎穴”的赵构依靠非凡的气质和沉着的应对得以保全性命回到宋朝,但此时的大宋王朝已经危如累卵,滑落到了失控的边缘。不久之后,金军再次大举南下,一路攻城略地直奔汴梁城。此时的赵构再次紧急被派往金国议和,当他走到半路的时候,被宋朝大将宗泽拦住。此时的赵构才知道原来汴梁已被金军攻陷,徽钦二帝已被金人掳走,北宋就此灭亡,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靖康之难”。在宗泽的劝说下,赵构决定原地组织抗金部队、收拢天下兵马,来挽救已经残破不堪的时局。来年,赵构在众人的支持拥护下正式登基称帝,改元建炎,成为了南宋的第一位皇帝。《宋史·高宗本纪》记载:“五月庚寅朔,帝登坛受命,礼毕恸哭,遥谢二帝,即位于府治,改元建炎。”

赵构成为南宋的第一位皇帝

赵构的登基带有很大的偶然性,成为皇帝前的赵构只是众多亲王中的一个,虽然拥有出众的才华和能力但并不受待见。如果天下太平的话,皇位是无论如何也不会轮到赵构头上的。可“靖康之难”的爆发使留在汴梁的宋朝皇室被金国一网打尽,而此时恰巧在外的赵构得以幸运地躲过一劫,成为了皇室中仅存的“独苗”,匡扶大宋的重任也就这样机缘巧合地落到了赵构头上。

刚刚建立的南宋并无可以依靠的有力根基,伴随着金军的猛烈追击,南宋军队无力抵抗,一路从应天府退到扬州,直至逃到海上,才最终在杭州站稳脚跟,算是得到了久违的喘息之机。在金军的疯狂追击下,赵构似乎丧失了之前独闯敌营的英勇与沉着,而这一切似乎只能从他身份的转变上才能找到答案,因为此时的赵构已经不是那个被人忽视和冷落的康王,而是大宋王朝最后的希望、南宋的开国皇帝。也就是在此时,赵构完成了从康王到宋高宗的身份转变,同时也开启了自己的“双面人生”。

相比于北宋,南宋的疆域进一步缩小

三、对比之前的英勇,为什么赵构在成为皇帝后表现得如此软弱?

大多数人对赵构的了解主要集中在他成为南宋皇帝之后,也就是身为宋高宗的赵构。但通过以上介绍我们知道,赵构在成为皇帝前是一位文武双全的青年才俊,不但资质过人,而且遇事沉着冷静、颇有大将之风。对比之前的英勇,为什么赵构在成为皇帝后表现得如此软弱呢?仔细分析下来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01 身份和位置的转变造成看问题角度的变化

俗话说“屁股决定脑袋”,一个人身份和位置的变化往往决定其行为和思想的变化,这是一条恒久不变的真理,赵构也不例外。成为皇帝之前的赵构虽贵为亲王,但其实并没有决定时局的权利和自由。他的两次出使金国,既是迫不得已,也是对自己命运的努力和抗争。身为康王的赵构是无所畏惧的,他甚至希望凭借独闯敌营的机会证明自己的勇气和能力。但成为南宋皇帝的赵构却不能这样做,他此时肩负的已经不只是个人的抱负和希望而是整个大宋王朝的前途和命运。玉石俱焚固然能展示英勇和无畏,但其背后隐藏的实质却是对国家和民族的不负责任,这是赵构成为皇帝后不得不考虑的。

成为皇帝的赵构与康王时期的赵构大相径庭

02 对金国的实力心有余悸

宋朝在同北方少民族的军事对抗中长期处于弱势,这既与宋朝的”文人治国“思想和”守内虚外“政策有关,也与北方少数民族原本英勇善战的民族特性有关。无论是之前同辽国的”澶渊之盟“还是之后同金国的“绍兴和议”,无不是一种双边军事实力的客观体现。尤其是赵构在成为皇帝之前曾被派往金国做过人质,想必一定领略过金军威严的军纪和惊人的战斗力,这对于成为一国之君的赵构来说无疑是一种无形的震慑和压力。而实际在战场上接触金军后,战斗力上的巨大差距更让赵构心有余悸,以至于到了“谈金国色变”的地步。

金军的强大战斗力给赵构留下了心理阴影

03 巩固自身统治的需要

赵构的登基称帝是充满偶然因素的,而建立之初的南宋政权也一度处于飘摇和动荡中,并不稳固。这既有南宋政权中存在多种复杂政治势力的原因,也有北宋对江南士大夫和百姓控制力不强的原因。刚刚坐上皇帝宝座的赵构既要面临金国在北面的虎视眈眈,又要提防来自内部的反对势力和地方起义力量的威胁,可谓是如坐针毡。事实上,南宋政权正是在镇压平定了南方的农民起义和盗匪后才得到稳固的。而在赵构心中,对手握兵权的大将的担心要远胜于对金兵南下的担心。正是出于巩固自身统治的需要,才会导致一系列媾和政策的产生,才会导致南宋“中兴四将”的悲惨命运。

巩固自身统治是赵构的第一出发点

从赵构身上,我们可看到一个历史人物的不同侧面,也可以看到不同事件在不同时间对人的行为和思想所产生的不同影响。与其说赵构是一位具有“双面人生”的皇帝,倒不如说他是一个复杂的人,而我们每个人又何尝不是复杂的呢?

参考资料:《宋史·高宗本纪》

本文由“大瀚闻史”原创,方便的话麻烦点个关注,谢谢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