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展特刊 | 潮水东去浪汹涌 谁还在“扎”进汽车业?

车展特刊 | 潮水东去浪汹涌 谁还在“扎”进汽车业?

02

摘要:这种逻辑上的漏洞不修复,不管在哪一个潮头上,新进入者都可能是潮退后丢掉底裤的人。

02

经济观察报 原创

文| 童锋亮

大浪淘沙虽剧烈,仍挡不住淘金者的冒险。11月12日,恒大集团董事局主席许家印少见地现身台前。这一次他换下了腰间的爱马仕、剪去了标志性的“三七分”,站在台上用“汽车人”的新标签向大家介绍其所进入的新领域——恒大新能源汽车的目标、规划、定位和策略。

“所谓‘恒大造车路’,就是买买买、合合合、圈圈圈、大大大、好好好。”许家印用几句话,言简意赅阐述了他的造房——不,造车逻辑。说者动情,听者——不知道是被许老板的豪气动容,还是久居汽车圈被这种新逻辑震撼到还没来得及理性思考,他们用阵阵掌声鼓出了内心交织的各种复杂情绪。

既然不会造车的地产商不是好地产商,那不会造车的IT公司更不是好IT公司。这个句式,可以衍生出更多的行业。汽车产业是一个大产业,而新能源汽车则是一个战略性新兴行业。随着电驱动模式的兴起,智能驾驶和车联网等新技术发展,许多企业开始面向这个潮头,争先在新能源汽车这个产业链上“下水”,进行布局。

但隔行如隔山,从“下水”到实现“勇立潮头”,谈何容易。近两年来,一些当初抱着颠覆心态进入汽车产业的公司和个人,它们开始碰壁。“低估了造车难度。”一家新造车企业的创始人曾这样公开表示。而在退出者的名单上,一连串的名字开始出现——京威股份、华夏幸福、李嘉诚……但总有一些企业相信,只要“下水”就会有遇见潮头的机会。

如果将统计范围缩小至两年内,在这期间“下水”的企业它们更需要有抵御风险或对抗竞争的优势,也更具代表性。它们手中的“底牌”各有千秋,有的是具备雄厚的资本实力,这个主要以地产商为主,它们在汽车行业的露脸也充满了“土豪气息”。除了恒大,这两年最有名的地产商跨界者要属宝能了。

2017年,宝能以近百亿的价格先后收购观致汽车绝大部分股权,此后观致汽车有过短期的回暖,但这家车企未来的发展仍处于迷雾之中。而华夏幸福在2017年就撤出了其作为原始股东创立的合众新能源汽车,在2019年曾经试图进驻华泰汽车的富力地产,刚签约还不到一周就仓皇选择退出。这些是地产商这两年的尝试。

有的企业则是从技术路线入手切入汽车行业,准备“赋能”汽车行业,最为典型的就是华为。而作为华为的同业竞争者,小米也通过跨界投资方式与小鹏汽车等联手,进入了汽车领域。在互联网行业,随着去年11月腾讯自动驾驶战略的发布,互联网三巨头(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也已全面进军自动驾驶领域。

同时,还有一些其它制造业企业也开始陆陆续续进入汽车行业。例如,零部件商多氟多百亿造车,而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以个人名义投资银隆造车。还有神州优车收购宝沃汽车,准备要像卖咖啡一样卖汽车。这其中,造车真真假假,有的也只是虚晃一枪。比如收购PPT造车始祖游侠的西拓工业集团,如今也没有拿出实车来。

跨界造车的目的只有一个:天下熙熙,皆为利往。但在淘金的路上,能最终到达的并不会多,甚至一个也没有。2019年,银亿集团宣布破产重整,而导致其破产的原因就在于其在两年前跨界到汽车产业试图通过大规模并购实现造车。在国际上来看,国际吸尘器公司戴森,在历时数年、投资总规模达百亿人民币之后,在今年宣布其跨界造车项目终止。中国手机销售商迪信通在2017年也曾兴起过一阵造车欲,在“卖汽车就像卖手机一样”的指导思想下,迪信通合纵连横了一番,但现在已无下文。

无论什么样的资本进入汽车领域,都需要尊重这个产业的规律,资本的进入,对于汽车产业来说是机遇,但是一些投机、搅局的资本,也将在这个产业遭遇它们的滑铁卢。而从恒大一样的简单的逻辑来看,这样的造车很难成功。尽管有前车之鉴,但很多人认为造车最关键的是资金的多少,而不是技术的高低。资金可以解决很多问题,但钱不是无限量供应,也不能完全解决企业正向循环的问题。这种逻辑上的漏洞不修复,不管在哪一个潮头上,新进入者都可能是潮退后丢掉底裤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