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德国堑壕用轻机枪伯格曼MG15 一种重机枪向轻机枪的过渡枪械

一战德国堑壕用轻机枪伯格曼MG15 一种重机枪向轻机枪的过渡枪械

世界上第一种大规模量产的轻机枪是丹麦在1904年生产的麦德森机枪,这种机枪一问世就受到许多国家的好评,一战前德国从丹麦订购了一批麦德森,并把口径改为7.92毫米。但是处在军备浪潮中的德国受到其他国家的警惕,在获取了少量麦德森之后就失去了来源,为了弥补轻机枪的不足,德国甚至把保加利亚购买的600多挺麦德森给扣留了(当时运输经过德国),可是区区几百挺如何能满足几十万大军的需要呢,唯一的办法就是设计制造自己的轻机枪。

MG15轻机枪

1910年德国设计出伯格曼MG15机枪,注意它不是后来莱茵金属公司设计的MG15,两者完全就是两款不同的装备,不知道为什么德国以同样的名字命名它们。伯格曼MG15造型粗犷,保留有许多的马克沁重机枪的特征,尤其是他的枪机外壳看起来方方正正的。


虽然外形相似,但不代表该枪就是马克沁改进而来。该枪采用的技术是设计师西奥多.伯格曼在1901年申请的专利,这种设计与勃朗宁机枪有点类似,在枪机上有一个凸轮,可以让枪机在机匣内做垂直运动。起初该枪借鉴了M1910式轻机枪(这款枪才是很大程度上模仿了马克沁机枪),原来的设计带有笨重的冷却水筒,后来考虑到实战需要,以及轻量化用于安装在飞机上,遂取消了冷却筒,改为自然降温,并在枪管外套上一层带孔的金属护套。

MG08重机枪

全枪重12.9公斤,长1120毫米,口径7.92毫米,弹药和毛瑟枪通用,射速500发每分钟,航空用的将射速提高到800发每分钟,枪口初速度890米每秒,射程2000米。该枪在供弹上别具一格,率先采用可散式金属弹链,有100发、200发或250发的模式。结实沉重的双脚架被安置在扳机护套前,并且脚架下有一个尖钉,使用者可以用力的往下一按插进土里,提高射击的稳定性。


一战初期该枪的数量并不多,并且它如果持续射击300发子弹过后就会出现问题,因此相比于当时的水冷式机枪而言火力持续性不足,实际上这不过是当时的办公室的老爷们想多了,因为抱着轻机枪在堑壕里冲锋的士兵基本不会无脑的一次性打光一条弹链,而固定火力压制则有马克沁可以完成。实际上当时的轻机枪是用于填补重机枪和步枪之间的火力空白,更多的时候是被当作冲锋枪来使用的。

英国刘易斯轻机枪

1916年索姆河战役爆发,此战虽然德国准备充分,但也认识到自身火力上的不足,于是在当年11月增订购了6000挺伯格曼MG15轻机枪,这些机枪在战场上表现很好,火力持续性、精度和射速都足以完成他的任务,相比于当时的弹匣式轻机枪,在火力上强出许多。


到一战后期,德国另一种由MG08重机枪改进而来的MG08\15轻机枪出现了,这种机枪相对来说通用性更高,可以减轻后勤压力,而且可靠性也更高。

MG08\15轻机枪

不过这并不能说明伯格曼MG15机枪不好,大部分的该型机枪都被送往德国的东线战场,德军还专门组建了轻机枪组并进行相关的训练,训练的主要课题并不像后来的轻机枪一样,更多的是士兵如何在狭窄的堑壕里用手榴弹、步枪和轻机枪进行配合作战,之所以这样也是出于无奈,一战的大部分时候交战双方士兵都没有合适的堑壕作战武器,德国虽然有MP18冲锋枪,但是该枪一开始并不那么可靠,数量也不多。


整个一战中,战场大部分时候都是被堑壕主宰着,哪怕是坦克出现后,堑壕依然是十分有效的防御工事,轻机枪在对付除坦克之外的步兵时有着绝对的火力优势,缺点就是重量和尺寸都很大,而且采用步枪弹,后坐力也不小,在移动射击时没什么准头。

一战菱形坦克

伯格曼MG15轻机枪一直坚持生产到1919年,因为德国的战败签署了《凡尔赛》条约,条约里对德国的机枪等有着严格的控制,于是MG15的生产也被停止。尽管如此,轻机枪的退役恰好给了德国军械发展的空间,德国之后陆陆续续生产出使用手枪弹的冲锋枪以及大名鼎鼎的MG34通用机枪。对于这篇文章各位车长有什么想说的,都可以在评论中和小编一起讨论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