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疫,一场人类不作就不会死的灾难

鼠疫,一场人类不作就不会死的灾难

11月14日,“北京确诊两例鼠疫”的新闻上了热搜,一时间把广大人民群众吓得不轻。

所幸仔细一看新闻,就能放心了:这2名患者是在内蒙古发病后,经救护车送到北京朝阳医院的。目前防控措施已经落实,疫情扩散风险很低,且患者已得到妥善救治。

图片来自:@央视新闻

11月17日,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又发现一例鼠疫

图片来自:中国新闻网

其实,鼠疫一直没有远离我们。近年来,国内外时有零星病例发生。防疫学界甚至有观点认为,从20世纪90年代起,全球已进入一个新的鼠疫活跃期……

虽说以现代的卫生水平不至于再来一次黑死病,可为啥这鼠疫,就总是阴魂不散呢?

进击的鼠疫杆菌

关于“鼠疫在历史上究竟有多恐怖”这件事,最近各大公众号已经刷屏科普过了——公元6世纪的查士丁尼瘟疫,14世纪席卷欧洲的“黑死病”,影响了西方历史的走向。

雅典鼠疫

Michiel Sweerts (1618 – 1664)

在古代中国,鼠疫也常与乱世相伴,19世纪末广东、20世纪初东北的疫情仍导致数万人丧生。

伍连德

马来西亚华侨,遏制1910年东北鼠疫疫情的功臣

鼠疫的病原体,是鼠疫杆菌。

在自然界,鼠疫杆菌多以啮齿类动物为宿主,主要通过它们身上的几种跳蚤(一般统称为鼠蚤)传播。它们也可通过鼠类间的体液传播,甚至传到狗、兔、绵羊等其他动物身上,再传染给人类

鼠疫杆菌

鼠疫杆菌怕热、怕光、怕干但很耐寒,在低温冻土中能休眠好几年。因此亚洲中部的草原和高山地区,就成了历史上众多鼠疫的疫源地。

1949年以来的国内鼠疫,主要发生在疫源地主要在西北、内蒙古和青藏高原地区。其中许多患者,都是因为捕杀、捡尸草原上的啮齿类等野生动物才感染的。而其他省区,在1950年代后就基本没有发生过鼠疫了。

中国11个鼠疫疫源地

图片来自:中国11个鼠疫自然疫源地鼠疫耶尔森菌质粒谱类型及其分布特征 - 2015《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老鼠一发威,才知是病鼠

鼠疫杆菌主要通过跳蚤传播,啮齿类动物们也算是“受害者”,只是从人类角度来说,防它们最方便。

不过,啮齿类是哺乳动物第一大家族,仅中国境内就有至少160多种,到底是谁需要来背这个锅呢?

我们来盘点一下。

旱獭(土拨鼠)

前不久,摄影师鲍永清因为拍下这张 “藏狐捕食,旱獭一脸惊恐”的照片,斩获2019年野生生物摄影师奖

土肥圆的旱獭,是近几年的新晋网红,但却因鼠疫风险而屡遭劝退。旱獭重达数公斤,是我国西部的草原、高原和高山草甸上最大的啮齿类,也因此成了鼠蚤的主要宿主。

过去牧区人民有吃旱獭肉、穿旱獭皮的习俗,因此常常有人中招染病。前面说的20世纪初东北鼠疫,就是从捕旱獭的毛皮猎户们开始感染的。

这几年,在野外喂野生旱獭、买旱獭当宠物(旱獭人工养殖不成熟,主要靠野捕)的行为屡见不鲜,经常有人在网上晒图晒视频。

...... 真是不作死就不会死。

黄鼠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黄鼠和旱獭一样,属于松鼠科,是一种地栖松鼠,俗称“大眼贼”。可惜大眼萌的它们,同样是感染鼠疫的高危群体。

根据今年调查,在我国内蒙古一带由于旱獭数量减少,黄鼠已成为主要的鼠疫传染源。

沙鼠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沙鼠是草原荒漠上的中小型鼠科动物,在一些宠物市场上也有卖。如果是野捕来的沙鼠,那么就可能携带有鼠蚤和鼠疫杆菌。

家鼠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作为人类赶不走的邻居,褐家鼠、黑家鼠和黄胸鼠等家鼠,总被看成鼠疫的罪魁祸首。但其实它们只是背锅侠——非疫区的家鼠,一般并不携带鼠疫杆菌(当然不代表它们不传播别的疾病)。

历史上的鼠疫,主要是人们把旱獭等疫源地啮齿类的皮毛向外运输,皮毛上残存的鼠蚤转移到当地家鼠身上,才把鼠疫杆菌传给了附近的人们。

鼠兔

鼠兔

鼠兔长得像鼠,其实是兔。

兼具两大家族双重萌点的它们,由于吃草打洞的习性与鼠类相似,又是高原上的优势类群,也不幸成了鼠疫重要宿主之一。

不过,家有“鼠宝”的各位朋友:仓鼠、豚鼠、龙猫、小白鼠等宠物鼠,都是在人工饲养下繁殖N代的死宅,和疫源地野鼠接触、被鼠蚤感染的概率几乎为零,所以你大可放心

此外,我国中东部地区的各种野生松鼠、竹鼠、田鼠等,也因为不跟疫源地的远亲们来往,传播鼠疫的可能性很小

真是庆幸,鼠类不像候鸟一样满世界跑......

鼠疫面前,人类弱爆了?

在抗生素和现代防疫体系发明之前,鼠疫在人类社会可以摧枯拉朽。不过在自然界,血管里流淌着鼠疫杆菌的旱獭、黄鼠、鼠兔等宿主们,却较少因此尸横遍野——病死个体当然有,只是相比庞大的种群数量,这点死亡率不算啥。

经过长期共同演化,鼠疫杆菌和这些宿主早已达成了默契,不会轻易要它们的性命。毕竟,活的宿主才是好宿主。

至于草原鼠类的天敌们——狼、赤狐、猞猁、兔狲、艾鼬等野生食肉动物,确实会因为捕食鼠类或捡食鼠尸,而感染鼠疫杆菌。不过,它们同样演化出了对鼠疫的抵抗力,感染后一般死不了。

兔狲:我太难了

并且由于鼠蚤只能在鼠类身上繁殖,疫情很难在捕食者中扩散。至于鹰鹫、乌鸦等鸟类,就更不怕这种走兽的病了。

不过,如果人类接触了这些感染鼠疫、或是携带鼠蚤的动物(尤其是疫源地的流浪猫狗),还是可能因此死翘翘

在20世纪,苏联、中国和美国等国家,都曾在一些地区采用“灭鼠拔源”的办法,试图通过杀灭鼠类(主要是毒杀),把鼠疫疫源地变成“净土”。

20世纪,中国灭四害"劳动成果"评比,最优者会得到奖励

然而实施后果,往往是人力物力耗费巨大,食肉动物躺枪死了一堆,鼠类和鼠蚤却屡杀不绝,鼠疫杆菌依然保存了火种。接下来的剧情,便是生态失衡、鼠类成灾,鼠疫也一再复发……

其实,鼠疫是自然生态的正常组成部分,人类无法消除,也不应该把它消除。要阻止它危害人间,除了依靠现代卫生防疫体系,或许还需要一点“敬而远之”的精神——草原上的野生动物,我们还是少去打扰吧。

这些关于野生动物的冷门小知识,也许你平时并没有什么机会了解到。

但是没关系,如果你对此感兴趣,可以买一本我们的2020年《博物历》

台历的第一个月中,我们就讲到了本文中出现的“喜马拉雅旱獭”,并且负责任地告诉大家:“请勿靠近它”。

《博物历》2020,设置十二个主题月,精选不同种类的野生动物、植物、天象奇观,带大家更清楚、更理智地认识美妙世界。

撰文 | 何全

微信编辑 | 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