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龄不再是束缚,才知道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有多爽

当年龄不再是束缚,才知道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有多爽

​毫不避讳地说,今天我三十岁了。

十年前 ,我曾和闺蜜在大学宿舍畅想过三十岁时的样子。还记得当时我们在讨论一本书的观点,大意是一个女性作者说相比于二十岁,她更喜欢三十岁的自己。当时还在读大二生活无忧无虑且满脸胶原蛋白的我,只觉得三十岁很遥远,还不理解三十岁的意义是什么,且不认为有任何吸引我的地方。

如今一晃,自己竟也迈入三十岁的行列。回望这十年自己走过的路,我发现自己如今也跟当时那位作者的想法类似。


二十几岁的最后两年,我开始活得越来越像自己,也开始明白年龄和自我之间的微妙关系。

在英国爱丁堡

01

我的三十岁:不破不立

人说:三十而立。

时间和年龄,是人们自我认知的一个重要维度。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夫子对于年岁和人生状态的描述,似乎也是人们对人生不同阶段心智状态的理解。可以理解为:一个人应该越活越明白。这其中,三十岁应该算是一个转折点。这是好的反思。

当然,“三十而立”这句话也常被理解为对不同人生阶段的角色设定。简单来说:什么年纪该做什么样的事。

“奔三”的最近几年,我也常听到这样的话“你快三十了,应该怎么怎么”,我理解他们的善意提醒,但也常怀疑:这天底下哪有那么多“应该”。

在人看来,我的前二十几年人生算是顺遂:从小学读到研究生到工作,我的人生一路“无缝连接”;在北京名校读完研、在不错的平台工作,而后的生活算是稳定且体面。

直到去年,在二十九岁来临前我选择出国留学,这个有点“固执”的决定打破了很多人对我的印象。不少人觉得其实没必要这样做,毕竟快三十的年纪,应该考虑更多关于结婚生子这样的人生大事,不然如何“立得住”?

对于这种框架,我当然不服。所以后来的故事是,很幸运我也得到很多家人朋友以及领导的支持,让这个想法最终得以实现。我做了一件“叛逆”的事。

如今,一年的留学生涯接近尾声,回头来看,我很庆幸自己当时选择这个“破”。

正是这个“破”,让我在走向三十岁这一年,开始真正认识自己,开始梳理自己人生的优先级排序,也开始活得越来越像自己。


所以我说,我的三十岁,不破不立。

在黑山

02

折腾的意义:总要去试试

作为新闻工作者,我此前的工作生活就已十分“折腾”,而从踏上留学路开始,我的生活似乎更加折腾。

出国留学并没有想象的那般轻松。一个人走进陌生的文化和环境,对语言不熟练、对食物不喜欢、对天气不适应;一年四季,除了读文献就是写论文;当然,更大的挑战还是留学生活长长久久的孤独,所有的事情你都要一个人做,你要对自己全权负责。有时甚至怀疑,为什么要这么折腾自己、自找苦吃?

但永远有个“但是”。事情的另一面是,来英国留学,也为我打开了一扇窗,让我真正走进另一种文化,开启一种超出我认知范围的全新生活方式。也因此,我有了更多探索这个世界的机会。

二十几岁的最后一年,我过得很折腾。

这一年,我努力读书写论文、听各种讲座、规律健身、参加当地各种文化艺术活动,也特意花一个月去非洲做毕业论文的调研。同时,我也利用各种有限的假期去欧洲旅行,去行走,去感受不同的文化和生活方式。这所有经历,对我而言,弥足珍贵。

因为这些,我开始看到更广阔的的世界,也看到看到更广阔的自己。

以前,我总认为,很多事要等到真正准备好了才能去做;而如今,我更坚信行动的力量。迈出去一步,才能知道它到底是什么妖魔鬼怪。而后发现,很多事情远没有想象中可怕。

有时,生活是一种连锁反应的状态。你做到了一件事,才发现原来还可以做到更多。前事为后事不断加成,积累、叠加,而后发生奇妙的化学反应。

我一直有个走遍世界的梦想,以前总觉得遥不可及,但因为留学的关系,我开始回归到学生的状态,也开始有一些完整的假期,于是顺带着就走了很多地方,游历欧洲的经历让我对生活有了更多理解。这在我真正做到之前,也是未曾想到的。

所以我越来坚定地告诉自己,对于想做的事情,就去做吧。没试过,你怎么知道不行?

去折腾、去打破框架,或许才有机会发现自己更多的可能性。

「在撒哈拉沙漠」

03

解构焦虑:治愈你的是行动

任何改变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一个人的性格是其成长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总和。这种文化环境的塑造,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局限性,从思维方式到行为习惯,无不诠释着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

这种“框架”最直接的体现是,一个社会中的人如何思考问题、选择何种生活方式比如在中华乃至亚洲的文化语境里,对于“你要过一种稳定的生活”似乎有一种执念,也推崇“什么年纪该做什么样的事”,这似乎就应该是主流生活方式。

这种无形的文化观念束缚似乎还可以挣脱,但更难抵抗的其实是另一种“温柔的力量”,那就是来自家人的担心。父母担心你到了一定年纪没有成家立业,人生就尚未定型,他们不放心,担心你过得不好……于是,各种软硬框架来袭时,很多人就缴械投降了,宁可委曲求全,也不愿让别人失望。

我坦诚自己也常逃不出自身的局限性,也常会胡思乱想。回想起从小到大,我并不是一个洒脱的人。或者说,我向来谨慎,瞻前顾后,做决定犹豫不决。连好友都说我是个纠结的人。后来才发现,真正能治愈焦虑的永远都是行动。

这两年的经历,让我逐渐意识到,尽管我们受到各种观念的束缚,但真正束缚你的那个人永远是你自己。当我试着去试探、去感受,慢慢放弃对年龄的焦虑,去努力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我才真正放开了自己,去拥抱更多自由和可能性。也让我相信,人生每个阶段都为了自己想做的拼一把。

如今我更愿意相信,没有我应该,只有我想。

这几年,我慢慢培养了自己的韧性,可以吃各种苦、承担各种问题、处理各种状况,我很欣慰看到自己的成长。

我越发清楚,于我而言,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努力增加自己生命的宽度和厚度,充分去感受这个世界的丰富多彩,而后变成一个宽容有温度的人。

仔细想想,三十岁的自己,似乎比二十岁获得了更多生命的礼物。

当年龄不是是束缚,你才会发现原来生活有很多面,不必给自己设限。

当年龄不再是束缚,你才能看到生命更多的可能性,去尝试、去折腾,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

如今我仍不算一个成功的人,但却可以勇敢地说,我在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这种感觉很过瘾,而且是任谁都夺不走的内在自信和喜悦。

这么想来,我的三十岁“立”了吗?或许吧。

「在爱沙尼亚塔林」

写在最后:

任何年纪,只要能始终拥抱保持对生活的热情、对世界的好奇心,愿意看到这个世界美好的一面,那就都是最好的年纪。

-END-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