轰炸机靠自卫机枪能抵挡战斗机吗?当然不能了

轰炸机靠自卫机枪能抵挡战斗机吗?当然不能了

1912年美军就在飞机上装载刘易斯机枪对地射击

早在1912年,美军便已已经实验在飞机上装载机枪进行对地射击的实验,虽然实验结果没有得到军方高层的重视,但却开创了人类第一次在空中使用机枪进行射击的先河。在两年后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协约国和同盟国都把机枪搬上了飞机,之后接近半个世纪里机枪都成为了空战中最重要的武器。无论是战斗机还是轰炸机都会安装一挺或数挺机枪用来交战,本文就简单介绍一下早期轰炸机的自卫机枪发历程。

开放式机枪位——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航空机枪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欧洲主要参战国都已经拥有不少飞机用作空中侦察和炮兵校射,大部分都没有安装武器。敌我双方飞机相遇时 ,飞行员们经常选择以飞行特技压迫对手迫降要么,利用手头一切能用的东西破坏对手的飞机用手枪对射 互相砸扳手都发生过,甚至直接无视对手飞开。

宫崎骏的电影《红猪》里就有类似桥段 飞行员互相扔东西

一战初期对飞机的武装化改造多是前线部队自行动手DIY的结果,一战中哪个国家最先把机枪装上飞机已经不可考。第一个在空中利用机枪打下敌机的纪录是由法国人创造,1914年10月5日法国空军的后座观察员路易·奎诺特用哈奇开斯机枪打下了德军的一架飞机,开创了现代空战的新纪元,天空自此也不再是净土。

在1914年各国空军还没根据任务对飞机进行分类,还没有专职的轰炸机、战斗机、侦察机之分。安装机枪的最普遍方法是在观察员的座位上安装环形导轨,把机枪固定在导轨上,这样机枪就可以360度射击,而且因为有些早期飞机的观察员位置是设置在前部的,所以还不能叫后座机枪。

环形枪架

1915年之后,欧洲空战的强度明显加剧,各专职机型纷纷出现,轰炸机 战斗机各司其职。轰炸机的自卫机枪也开始制式化。当时单发的轻型轰炸机的主流搭配还是在后座安装机枪,后座观察员兼任自卫机枪手。

最经典的后座机枪搭配

而在机体庞大,有多名机组成员的重型轰炸机则会装上多组机枪,德国的戈塔型重轰炸机便再机鼻、机尾各安装了一组M08航空机枪。

德国戈塔重型轰炸机

一战时轰炸机的自卫机枪仍然比较简陋,基本都是开放式坐舱上按一个环形枪架,上面放一两挺机枪就是轰炸机的自卫力量。

封闭式炮位的出现——两次大战期间的轰炸机自卫机枪发展

一战时飞机的飞行高度和飞行速度都较低,所以无论战斗机还是轰炸机都普遍不安装全封闭座舱。但进入三十年代后航空技术飞速发展,尤其以美国B10型轰炸机和苏联SB2型为代表的全金属单翼轰炸机航速都以突破300km/小时如果继续采用开放式座舱,那机组成员们要面对高空带来的高寒和低氧,不要说瞄准目标射击了,能不晕眩就已经很厉害了。

1935年英国人最先推出了装备全封闭炮塔的“欧弗斯特兰德”型轰炸机,机鼻处的全封闭炮塔拥有最好的前向射界,利用电动液压机转动机枪,比人力转动机枪快的多,大大提高了自卫机枪得命中率。

“欧弗斯特兰德”型轰炸机的前向炮塔

带有动力系统的全封闭炮塔是时代进步的必然产物,战机的航速和作战高度都不断提高,而且全金属战机的防御能力也远胜一战时那些“木头马戏团”,一战时候飞行员戴个防风镜顶着风就想打下敌机是不可能的了。

斯图卡的后座机枪

虽然自卫机枪手的出境改善了,但是30年代轰炸机的自卫火力相比一战并没有太大提高,当时轰炸机普遍装备的还是和步枪同口径(6-8mm口径)的中型机枪,单发轻型轰炸机的自卫火力依然是只有后座的一两挺机枪。多发轰炸机机枪分布也还是机首1-2挺机枪,机背或机尾1-2挺机枪。

布伦海姆轰炸机上的机背机枪塔

刺猬的时代——二战中的轰炸机自卫机枪

二战轰炸机中最耀眼表演者莫过于英美的那些四发重轰,铺天盖地的B17、B29、兰开斯特出现德国上空时,战争的胜负其实已分。

美国的战略轰炸机群

英美从1942年开始对德战略轰炸,美军负责昼间大规模轰炸。因为航程足以深入德国腹地野马式战斗机要到1943年底才投入战斗,所以1942-1943期间美军的轰炸机部队经常要在无护航的状态下对德轰炸。 美国第八航空队为此制订了“盒式战术“,即数百架装备强悍自卫火力的重型轰炸机组成大型编队,并仔细规划每一个机枪手的射界,构建起强大的火力网来抵挡德军战斗机的侵袭。

B17的机枪手

作为对德轰炸的主力机型B17自然是浑身披挂上,B17一共拥有12挺M2重机枪,机鼻四挺、机背两挺机、机尾两挺、机腹两挺、两侧各一挺,活脱脱一个机枪包裹起来的刺猬。全部机枪连同弹药加起来有2.5吨重。一个编队54架B17总共拥有648挺机枪,如果单机钻入火网的确凶多吉少。

B17的自卫机枪火力范围

B17虽然火力猛烈,但同一时间同一方向上也最多只能拿出4-6挺机枪的火力,面对战争中后期那些装备数门枪炮的战斗机(FW190D有五门机炮 两挺机枪)而言并没有火力优势。而且”战斗盒“战术的设想是抵挡小规模战斗机的侵袭击,在面的德国大量战斗机进攻的情况下,个机的机枪手很快就只能各自为战,火网很快就会削弱。所以在大航程的野马式战斗机投入战斗前B17的战损率一直居高不下。

轰炸日本的B29相比B1没有增加机枪数量,但其火力效率却大大提高,b29有5个遥控炮塔,机背两个炮塔(一个双联 一个四联 共6挺机枪)机尾一个炮塔(2挺)机腹两个炮塔(4挺),除尾部炮塔外全部由计算机遥控射击,机枪手只需对准目标,计算机便会计算好距离、弹道,不但使射击精度大大提高也减少了机组成员。因为日本整体防空战力远不如德国,所以B29的损失相比西欧的B17小得多。

B29击落日机

强如B17这样的四发巨人也难挡战斗机的侵袭,已经证明了相比自卫机枪轰炸机更需要的还是己方战斗机的护航。

落幕——二战后的轰炸机开始取消自卫火力

二战结束后,各国空军开始进入喷气时代,相比自卫火力轰炸机更需要的速度。从英国人的堪培拉轰炸机开始各国轰炸机开始不再装备自卫武器,依靠高速和电子对抗来加强轰炸机的安全性。

堪培拉是第一款从设计初就不搭载自卫武器的轰炸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