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著名医学家徐大椿,看病不分高低贵贱,处处为病人着想

清朝著名医学家徐大椿,看病不分高低贵贱,处处为病人着想

本文乃作者独家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徐大椿,原名徐大业,字灵胎,晚号酒溪老人,江苏吴江县松陵镇人,是我国清朝著名的医学家。他自幼不屑于科举,对天文、地理进行过探讨,通晓音律、水利;擅长文辞,善作道情,对八股文的弊端极力反对。他尤其精通医学,曾入太医院供奉。徐大椿从小体质柔弱,经常患病。为了改变这种状况,青少年的徐大椿经常有意识地进行锻炼,身体逐渐强壮起来。

到青年时期,他已经生得额头宽广,身体颀长,声音宏亮,一改往昔的柔弱形象,显得十分矫健敏捷。他的这番经历使得他对健康的重要性有了深刻的认识,这与他后来从医不无关系。早年的徐大椿经常出门游历考察,熟谙社会风土人情,热心于家乡的水利事业。他后来成为一位名医,完全是由于家庭的原因造成的。他三弟患病,父亲请遍了各地名医。

他日夜听讲,看他们配制药物,从中受到了不少教益,稍稍了解了一点医理。不久,他的四弟、五弟又接连因病去世。他的父亲因悲伤过度也病倒了,家里请医进药不断。疾病给这个家庭带来了太多的痛苦,这使徐大椿立志发愤学医。他反复钻研,广求博采,阅读了自《内经》至明、清的所有医书几万余卷。徐大椿锲而不舍,既向书本学习,又注意积累各种病例和经验教训,久而久之终于成了一代名医。

给病人看病,徐大棒总是先问病人的生活苦乐,分析症状然后处方用药,并作详细的记录,从不马虎。由于他仔细诊断,对症下药,往往药到病除。他治疗过许多疑难杂症,四邻八乡远近闻名,被人们称为“神医”,据说,徐大棒的家乡有一位叫张雨村的,生了一个浑身没有皮肤的孩子,全家人看了十分恐惧,认为是怪胎,准备把婴儿丢弃。

徐大椿闻讯后,马上赶来让他们把糯米粉打成薄片,拌药后紧紧地粘合婴儿的全身,身体外面再用绢包裹,只露出头部,让孩子待在空气流畅的地方,母亲照常将他抱在怀里喂奶。经过两昼夜,婴儿长出了皮肤。恢复了常态,小孩得救了。徐大椿不仅善长内科、儿科、妇科,对外科、伤科也十分精通,是一位十分全面的医生。徐大椿不但医术高明,更可贵的是他高尚的医德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

他给人看病不分高低贵贱,都一样对待,非常尽心,处处为病人着想。遇有家境贫困的病人,有时就义务诊断,还酌量送些药。徐大椿特别反对那些靠医疗技术要挟病人的恶劣作风。他主张医家要实事求是地诊断病情,断断不可把人参、鹿茸等温补药当作起死回生的唯一灵丹妙药。要考虑病人的实际承受能力,选择价贱而药效相同的药更为合理。在封建社会里,一个医生能有这样高的思想境界,确是难能可贵的。

晚年回到吴江,徐大椿定居在吴山七子墩下的画眉泉处。他从医、研读五十年,掌握了临床经验和较为完善的中医学理论。晚年闲居在风景幽静的画眉泉,徐大椿将上下古今许多复杂的学说,融会解析,作了系统的研究,提高和丰富了我国中医学理论。他著有《难经经释》、《伤寒类方》《神农本草经百种录》、《医学源流论》、《兰台轨范》等书,至今仍然是中医界学习、参考的文献。

徐大椿于1764年写成的《医学源流论》二卷,内分“经络脏腑”、“脉”、“病”、“方药”、“治法”、“书论”、“古今”七纲。全书主要是论述医学源流的利弊,语言明快、议论通达、立论确切,对祖国医学理法方药,发表了整套意见。他认为作为一个医生,不但要懂得汤药治疗的道理,还要懂得针灸、砭石、熨浴、导引、按摩、酒礼等治疗方法;甚至民间的单验方,也该尽力研究。

徐大椿继承了明代医学理论,强调保护元气是医家第一治人大义。他对历代医学理论做了许多评论,推崇汉、唐医学,但治疗用药却不拘泥于古法。他推进和完善了我国中医学理论,为我国医学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注重要实践科学,反对科举制度和八股文的思想尤为可贵!他所取得的医学成就与这种进步的思想不无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