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发现一兵工厂,竟是兵工专家吴运铎亲自创建!

滁州发现一兵工厂,竟是兵工专家吴运铎亲自创建!

什么?

滁州天长竟然还有一座兵工厂?!

而且还是著名革命家、兵工专家

被誉为中国“保尔·柯察金”的

吴运铎先生亲自创建!

仙墩庙

仙墩庙,又名福寿寺,位于滁州天长市与淮安金湖县交界处,东临高邮湖,西距铜城镇10多里,隶属天长市高庙社区,始建于明朝初期,至今约600多年的历史。历尽战火,饱经岁月,数次重建。

1941年10月,新四军二师修械厂吴运铎带领7名工人,到高邮、天长一带勘踏兵工厂建厂地点,选定了仙墩庙为新址,于1942年2月组建新四军第二师军工部第一厂,初建时职工二三十人,后增至二百多人,以生产子弹和枪榴弹为主。

抗日战争胜利后,由于解放战争革命形势的需要,仙墩庙兵工厂随军于1946年6月北撤山东。历时4年多时间,兵工厂在敌后险恶环境和极其困难的条件下,生产了数十万发子弹和枪榴弹,为增强我军战斗力,为新四军敌后抗日战争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仙墩庙兵工厂鸟瞰图场景复原根据附近居民杨定高、王吉如、主秀福等人回忆绘制。

吴运铎与仙墩庙兵工厂

仙墩庙,位于天长市铜城镇高庙社区东北五里许。抗战时期,一群优秀的中华儿女汇集在这里,修枪造炮,谱写了一曲英勇抗击日寇的壮歌。

出高庙社区,沿通向江苏金湖县金南镇的大道,向北,再向东,一座黄色庙宇掩映在修竹茂林中。庙宇前后两进,三间前殿,三间正殿,两边各四间厢房。我们在前殿后沿墙见一铭碑:“仙墩庙始建于明朝初期,距今五百余年,屡经兴废。抗战时期,新四军二师军工部驻扎此地,兵工厂设在本庙……”

抗战时期,这里属淮南路东抗日根据地,隶属天高县金沟区,现在是天长市铜城镇与金湖县金南镇的交界之地。向东十来米一条大道连接高庙与金南,路东就是金南。新四军二师兵工厂设在这里。兵工厂是从东边附近的“小朱庄”搬过来的。庙不大,总共头十间房屋,兵工厂的同志们住在周边的老乡家。兵工厂负责人叫吴运铎,吴运铎在这里修枪、造子弹,研究生产出“枪榴弹”。抗战胜利后,吴运铎及兵工厂随我军北撤。

上世纪50年代,政府在庙里办过农业中学,师生们曾挖出“铜套子”和“枪榴弹”的部件,可能是撤退时来不及带走的器材就地掩埋。

当时的斗争很残酷,敌特组织千方百计潜伏进兵工厂。一个伪装成技术人员的韩顽特务,在生产手榴弹时做了手脚。手榴弹甩入敌阵不爆炸,给我军造成了一定的损失。破案后,召开了公判大会,这几名特务被处于极刑。

龙岗“抗大八分校”纪念馆,展示柜展有吴运铎当年亲手制造的“单打一”手枪一支,枪榴弹两颗,地雷两颗,引爆地雷、炸药包的导火索一小捆。墙上张贴着六张照片,四张照片为枪榴弹等军火;一张为“抗大八分校”学员到兵工厂帮工,当年的兵工厂旧址;一张为吴运铎与军工部长王新民的合影。王新民戎装,手挽着吴运铎。两人站在草地上,身后是一片树林,吴运铎高高的个子,一头浓密的头发,身穿便衣,笑容灿烂,目视着前方。拍摄地点就在铜城镇。

吴运铎祖籍武汉蔡甸,出生于江西萍乡,早年曾在安源煤矿当矿工。抗战爆发后,吴运铎参加新四军,投身军械工作。历任新四军司令部修械所车间主任、二师军工科科长、淮南根据地兵工厂厂长等职。

1953年,吴运铎写了自传体小说《把一切献给党》。据该书介绍,随着华中抗战形势的发展,新四军军部决定把军部兵工厂的兵工干部和工人分配到华中各根据地去,建立更多的兵工厂。吴运铎和一部分同志被分配去了二师,建立“步枪子弹工厂”。

据《金湖县志》记载:“民国三十年(1941年)九月新四军军部军工厂指导员吴运铎奉命来到境内金沟区平安乡小朱庄(今金南乡境内),筹建年产60万发子弹的兵工厂”。最初的厂址吴运铎在书中记载的是“农民腾出两间茅草屋子”。建厂不久,即因场地狭小,搬到仙墩庙。子弹厂由吴运铎和两个钳工、两个锻工、两个车工、两个徒工九人组成。

随着生产任务的加重,后来从战斗部队调来一百多名青年战士,到厂里当学徒。也吸收了附近的能工巧匠参加进来。同期,“抗大八分校”驻扎在附近的龙岗小镇,分校常组织学员到兵工厂帮工。建厂初期条件艰苦,物资奇缺。组建时的机器设备“从另外一个修械厂调来一部四尺长的皮带车床,两部老虎钳和一台手摇钻”。原材料是“军工部材料科的同志们千方百计收集的破铜烂铁”。

吴运铎和战友们开始了艰苦创业,首先是因陋就简、土法上马设计制造各种机床。他们在这里,不仅制造步枪子弹,还修枪修炮,研制生产大炮和炮弹、枪榴弹和地雷等。

他们成功研制出“拉火地雷”、“脚踏地雷”、“定时地雷”。在研制地雷时,需要在坩埚里熔化铜水。没有现成的坩埚,只有动手研制,前后三次失败。其中一次坩埚爆炸、铜水溅出,烫伤人员,吴运铎也被烫伤。他们两次请来当地一位姓刘补锅匠(铁匠)现场指导,终于成功研制出坩埚。

兵工厂的生产规模逐步扩大,任务加剧,吴运铎肩上的压力越来越大,为了提高理论修养和工作能力,上级同意他的请求,决定调他去延安马列学院学习。在去军部拿介绍信的时候,罗炳辉师长拦下了他,“我们现在需要有各种各样能敲碎敌人骨头的武器”,要求他留下来研制新武器。吴运铎受命返回研制。

当地老乡提供了在洪泽湖边有国民党政府“治淮”遗留下的一批铁棍的信息,吴运铎和战友们历经艰辛把这批铁棍运回来,研制了“枪榴弹”。“把粗铁棍锯断掏空,制成枪榴弹,像装刺刀那样套在步枪口部;再用铸铁造成像迫击炮弹一样的炮弹,装在筒里,利用没有弹头的步枪子弹的火药气体,把筒里的枪榴弹发射出去”。这批铁棍发挥了巨大作用,剩余部分后来又被兵工厂研制成“平射炮(铁炮)”。

吴运铎在书中记载:枪榴弹初显威力,是在根据地边境的桂子山上。在这次战斗中,我们的战士用枪榴弹打死了八十多个日本鬼子。指挥战斗的二师五旅成钧旅长特地把一只缴获的手枪送给吴运铎,以示奖励。当地史料也记载:1943年8月17日,新四军二师五旅十三团与从八百桥出动到四合墩我根据地扫荡、抢粮的日军六十一师团小田大队五百余人、伪军二百余人展开激战,从清晨战斗至晚九时。在旅特务营的增援下,此次战斗我军共毙伤日伪军三百余人,其中多数为日军。

师部首长们关注着兵工厂,吴运铎等人初到二师,在驻地黄花塘受到了罗炳辉师长的热情接待,陪他们吃饭,晚上又陪他们一起观看文工团演戏。罗师长亲自下达任务,亲自观看枪弹试验,还派人赴敌占区上海购买技术资料送给吴运铎。吴师孟原为新四军军工部副部长,带吴运铎等人到二师后,亲自下达生产任务,组织收集各种器材、物资送往子弹厂,其本人曾经化装成商人,到上海采买工具和材料,也曾亲临兵工厂参加生产。

根据地抗日民主政府、民兵组织和人民群众对兵工厂也给予了大力支持。钢材的提供“多半靠民兵们破路,去拆钢轨、道钉、夹板”。“许多同志化了装,冒着生命危险,挑了担子到敌人占领的城市,替人修补锅碗,收集破铜,凑齐一担子就送回根据地”。“有些同志化装成难民、商人、小贩,跑到上海、南京去,收购破机器,拆卸开来分别坐着小船,推着独轮车,挑着担子,弄回来”。

1943年春,一架日寇的飞机坠落在杨村的沂湖之中,罗炳辉师长派遣文化教员刘连带一个班战士和几位渔民历经艰险,在地方抗日政府的参与下,在鬼子的巡逻船眼皮底下打捞出飞机,送至兵工厂。

吴运铎为了军工事业,曾三次负伤。其第二次负伤就是在仙墩庙兵工厂。当时上级送来打扫战场时收集起来的一批不能使用的迫击炮弹,命令尽快修好。在研究雷管时,一只雷管在吴运铎的左手里突然爆炸,致使他身负重伤,险些牺牲。“左手炸掉了四根手指,肉和皮炸得飞起来,贴在墙上,贴在桌面上。左腿膝盖炸开了,露出了膝盖骨,左眼直淌血,什么也看不见了,脸上炸了几个洞,浑身麻木得失去了感觉……”这是吴运铎自己在书中描述此次受伤的情节。

一大批战友和吴运铎一起舍生忘死战斗在兵工厂,有的也献出了生命。吴运铎在书中提到的亲密战友有:秦永祥、老马、勤务员小顺子、小丁、小鬼……后秦永祥在一次研究拆解“日本信管”时因意外爆炸而牺牲。据《金湖县志》记载:金湖人陈士俊(男,出生于1918年)、稽常发(男,出生于1913年)为子弹厂工人,于1943年8月牺牲在仙墩庙。姚文华(男,出生于1905年)为兵工厂工人,于1943年8月牺牲在天长白衣庵。

1951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和全国总工会授予吴运铎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并将他誉为“中国的保尔·柯察金”。

由于革命战争时期留下的伤残和痼疾,“文革”后吴运铎长期住院治疗。老区人民也一直牵挂着吴运铎身上的伤痛。1991年6月,杨定昌陪同同村的吕定发(音)去看望吴运铎。吕定发是个木匠(80多岁),曾在兵工厂里干过。杨定昌和吕定发到北京找到吴运铎的家。很遗憾,吴运铎刚刚去世一个月(1991年5月2日病逝) 。吴运铎的夫人陆平和女儿女婿热情地接待了他们。

陆平是江苏扬中人,陆与吴既是夫妻又是战友,陆当时也战斗在这里。陆平告诉他们:吴运铎在仙墩庙兵工厂工作时,只要对她说“我去开会了”,就意谓着他冒着生命危险去研制炸药。每次研制炸药他都避开战友,一人关在屋里,把危险留给自己。她也就慢慢地明白了,每次“开会”她的心也就揪紧了。

来源|天长发布

作者|李宜祥 曹基

主办|滁州市文化和旅游局

运维|滁州学院蔚然新媒体中心

小编|谢申娇

联系|chzu@qq.com(如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