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河平原中华文化寻踪觅迹系列游记之一:高山出平原,周人植华夏

渭河平原中华文化寻踪觅迹系列游记之一:高山出平原,周人植华夏

老行驴游走在渭河平原的腹地:终南山里,黄土原上,城里坊中,乡村田野;寻觅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的基因,破解蕴藏的文化密码。已经写出20多篇原创游记,随着旅行和图文创作的深耕细作,越发觉得这块土地太神奇。老行驴想回望俯瞰一下,中国腹地这块神奇的土地——渭河平原。寻踪觅迹,追古扶今。

渭河平原这块宝地的古今之名

从现代地理地形学的角度有三个名称


渭河平原

关中平原

关中盆地


从战国至今用过的名称


关中

关中地区

秦川

八百里秦川

三秦

三秦大地


先不考证和展开,了解这些名字的历史渊源不难,百度即可。


老行驴想先从自然洪荒之力如何为中华民族营造了这块宝地说起。

山高水长才有善地,水丰土沃好养生灵


人类找到很多办法来认识地球的诞生和演进过程,建立了系统的地质年代表:宙,代,纪,世,期;几亿年,几千万年,数百万年。

从地质年代上讲,渭河平原出现是比较晚,发生在6500万年至3000万年的:显生宙——新生代——第三纪。渭河平原早于人类几千万年就开始形成了。


地球一次最伟大的造山运动——喜马拉雅造山运动,给我们中华大地孕育出了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脉,昆仑-秦岭山脉,黄河,长江,引发了一系列的地质变化。


喜马拉雅运动时期,现在渭河平原的北沿的山系和现在的秦岭山脉应该是连在一起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让这里形成的巨型断陷带。南北两侧山脉沿断层线不断上升,盆地徐徐下降,形成地堑式构造平原。
渭河平原形成中,不仅有黄土堆积其间,渭河及其两侧支流携带大量泥沙填充淤积其中。在地质年代的第四纪,松散沉积了7000余米。因地壳间歇性变动和河流下切,形成高度不等的黄土阶地。


一条孕育中华民族的河流——黄河的最大支流渭河应运而生,一个被周围高山围绕的盆地式平原逢时而成,昆仑山-秦岭这条中华龙脉显身于世。

绵延横亘在中国中部东西数千里的秦岭就在那里;一条水系丰富的渭河就在那里;一个被高山围绕的渭河平原就在那里;离我们人类好远,又好近。有我们,没有我们,它们就在那里;我们知道,我们不知道,它们也在那里;我们没来,我们来了,它们还在那里。


山高水长才有善地,一个个平原,三角洲冲击好了,等待人类的发现。这不是历史的必然,没有自然的洪荒之力的精心准备,就不会有而后人类的诞生,一切都是自然而然。


水丰土沃好养生灵,中华祖先发现并走进了一个个平原,世代延续。采摘游猎,刀耕火种,变成了定居,种植养殖。人类农业文明时代早早地降临到了中华大地。一切由自然而然变成了历史的必然。大自然为人类准备好了生息之地,人类文明和文化则要由人类自己来创造。

渭河平原上的远古回声

蓝田;公王岭;陈家窝等一系列古猿人化石的发现证明了渭河平原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半坡人、姜寨人和史家人等仰韶文化,证明了渭河平原是中华文化起始地之一。

西安半坡遗址博物馆,是一座古人类文化遗址景点。教科书中历史图片在这里都能看到实景实物,内容很丰富。博物馆就在城里,地铁3号线直达,非常方便。

这里就是古人类诞生地之一,中华文明从这里萌发光大。

周人始祖弃儿神奇诞生,后稷教穑中国农耕肇始


我们是炎黄子孙,这是中华民族的共识。

姬轩辕:黄帝

姜神农:炎帝

黄帝的曾孙帝喾(kù)和炎帝的部落同盟的邰氏一名叫姜嫄女子(yuán)结为夫妇。身怀有孕不知,姜嫄到野外去,看见巨人的脚印,心生喜欢,就去踩,一踩上去便觉得腹中有什么在动,好像怀了孕一样。实际上正赶上胎儿在腹中胎动。


姜嫄生下这个个孩子,总觉得不吉利,就把孩子丢在小巷子里,但经过的马牛却都躲开不去踩他;而把他移在水渠的冰面上,又有飞鸟用它们的翅膀铺在上面垫在下面保护他。姜原认为是奇迹,便把他抱回抚养。由于最初想把这个孩子扔掉,所以给他取名叫


弃自小就喜欢研究农作物种植的事情,能根据土地的栽培特性,选择适宜的谷物加以种植培养,成了有名的农业专家。被帝尧举用为农师,天下的百姓都大得其益。


弃后来又被帝舜任命为掌管农业的官员——官称后稷(后,司:古代同义有掌管,管理的意思。稷:粮食,谷物,农业)把邰氏部落分封给弃。邰部落所在地就是现在陕西武功县。弃在这里教百姓农耕,这里是中国农耕的开始。


弃,后稷成了周族的始祖,后稷在邰氏部落建立了中国第一个以农耕为主的邦国。武功有关的历史人文景观:姜嫄墓,教穑台,至今犹存。

凤鸣岐山中华文明生根,开疆扩土周代文化创生


这个古老的部族自后稷始,生生不息,在渭河平原的西部边缘:现今的庆阳,彬县一带,几经迁徙。最后落脚于岐山脚下的周原。这个时期已经到了夏末商初,后稷的12代孙:周太王——公亶(dàn)父,执掌国事。这个古老的部族有了新的名称——周人。


周人在周原营建了最早的城邑、宫室、宗庙。从此,周人有了城郭、宗庙、房屋,有了职官以及统治管理的国家机构,周人跨入了城邦国家的文明阶段。公亶父“复修后稷、公刘之业”,推行“务耕织、行地宜”的农业发展政策,实现了“行者有资,居者有畜积,民赖其庆”的局面,周族逐渐强盛。公亶父“积德行义”,使得“国人皆戴之”,奠定了周人礼教文化和灭商的基础。

凤鸣岐山的周原,

周代在这里肇基,

周文化在这里启源。

中华文明在这里生根,

博大精深的周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源头之一。

公亶父有三个儿子,其中第三子季历最有能力,于是,长子太伯、次子虞仲离国而去,在公亶父之后,第三子季历继承为周国王,称为周王季。

季历娶了商王国名门贵族之女太任为妻,因此得到了商王的大力支持,他率领周部落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训练军队,有了商王这个强大靠山,周人一改多年来遭受戎狄欺负的局面,迅速崛起,军事实力大增,屡屡战胜戎狄。

商王文丁时,受封为“牧师”,成为西方诸侯之长。周人的文明程度迅速提高,快速接近商王国的水平,军事实力也迅速增强,周人的崛起是如此迅猛,大大出乎商王的意料,季历遭商王的忌惮,被商王文丁关押,最后绝食而亡。

周原位于今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岐山一带,东西长达70公里,南北宽约20公里,总面积约33平方公里,是公元前11世纪到前8世纪的大型古遗址,从1976年开始对遗址进行了大规模的考古发掘。

1988年在周原遗址的基础上建立起周原博物馆。馆内收藏着周原遗址出土的万余件珍贵文物,其中国家级文物4件(组),国家一级文物173件(组),其它等级文物3000多件(组)。周原遗址1982 年被国务院指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陕西全省三十个重大文化产业项目之一:周原景区,2018年7月18日正式开园。景区位于宝鸡市岐山县凤鸣镇,由周城、周公湖、周公庙、凤凰山四大核心板块组成,项目范围约4平方公里。






周原景区中华周文化体验式旅游核心目的地。

建都丰镐西周天下共主, 诗书礼易中华文化成型


经公亶父和季历父子的管理,周国已是西方的诸侯国的盟主,季历已被商王封为西伯侯。

前1106年,公季的儿子姬昌继承周的王位,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周文王。仍然西方诸侯盟主西伯候。周文王在位期间,“明德慎罚”,勤于政事,重视发展农业生产,礼贤下士,广罗人才,拜吕尚为军师,问以军国大计,攻灭崇(位于今陕西西安)、黎(位于今山西长治)、于(位于今河南沁阳)等国。

在西安的沣水之滨修建了都城丰京,将周国的都城从岐山迁到西安沣河西畔。并且将周的势力扩大到东方的汉水流域,为灭商创造了非常有利的形势。周文王在此演《周易》,创周礼。

周文王末年,周国升级为周王国,公元前1134年文王的二儿子姬发继承王位,就是大家熟悉的周武王。姬发在沣河的东畔又扩建都城镐京,于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建立西周王国。这段历史被演绎成了神话小说《封神演义》被大家所熟悉。

西周是一个分封制的王国,周天子是天下共主。


从公元前1184年周文王迁都到沣京至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动迁洛阳止,周王国以丰镐为都城,以周原为祖地统治中国300多年。中华文化的内核——诗书礼易,发端于此,这是中国古代文化归纳总结,成型的三百年。

丰京和镐京被考古界认定为中国历史上第一座称为“京”的都城。是中国历史最早的有规划建制的城市。


西周丰镐遗址发掘近八十年,现在还在保护性地发掘。遗址区市民居住密集,现代建设需要大量土地,只能以保护为主。丰镐遗址更多成了历史记忆和符号。老行驴几次深入其中,唯一可以参观的就是西周车马坑。


下面照片是老行驴2019年5月1日到丰镐遗址车马坑参观时拍摄。

周平王东迁洛阳建立东周,但是再也无法承担天下共主职责。天下诸侯国群雄逐鹿,诸子百家登场。中国历史迎来了大动荡,大变革的春秋战国时期。中华文化迎来了第一个历史高地。


周人走了,一个从东迁到甘肃天水一带,逐渐发展壮大起来的秦人老部族,向渭河平原大步走来,把这里深深打上了秦之印记。一个真正的大一统的中华帝国将在渭河平原腹地诞生。


敬请关注老行驴《渭河平原中华文化寻踪觅迹系列游记之二:渭河平原变成关中腹地,老秦人创立中华大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