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容易被激怒、冲动、攻击?你的教养方式正确吗?

孩子容易被激怒、冲动、攻击?你的教养方式正确吗?

“教养”一词,通常指一个人的文化和品德的修养,与“修养”、“涵养”等词意思相同或相近;从字面上理解则为“教育、养育”的意思,指父母对其子女有“养育、教育”的责任,而且把“教”字放在前面,说明“教”比“养”更重要,所谓“子不教,父之过”说的就是这个意思。那么应该怎么样教养孩子呢?或者说什么样的教养方式才是正确的呢?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在我们身边最常看到的教养方式为宠溺型教养,即家长对孩子万般宠爱、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对孩子的要求如却很少。对孩子的要求及对孩子给予其时是心理学上研究教养方式的两个维度,专业名词为“接纳/反应性”、“命令/控制性”。

接纳/反应性:表达父母对孩子提供支持、对孩子需要的敏感程度,当孩子达到期望的时候,父母表达的爱和赞许;命令/控制:父母对孩子限制和控制程度,或者说给予孩子的自主程度。两个教养维度的高低交叉结合,即可得到心理学上研究的四种教养方式:权威型、纵容型、专断型、未参与型,如下图所示:

权威型教养方式:特点是对孩子高要求、高反应,是一种具有控制性但又比较灵活的教养方式。对孩子有明确、合理的要求,敏感对待、接纳孩子,目标是实现孩子个人成长。成人给予孩子自主,向孩子谨慎地解释提出的限制,并且能够保证孩子听从他们的教导,执行严格的规则,但是愿意与孩子合作对其进行修改,同时用孩子能理解的方式加以说明。对应两个维度值均为高。

专断型教养方式:又称独裁型,这种教养方式的特点是对孩子高要求、低反应,是一种限制性非常强的教养方式,要求严格执行、较少鼓励独立性和个体性、被动接纳较低。许多的规则和命令、对孩子需要和要求都极少解释和不敏感,目标是实现绝对的服从。为孩子设定许多规则,希望孩子能够严格遵守,通过权力而不是道理迫使孩子顺从。对应的两个值度值是低“接纳/反应性”、高“命令/控制性”。 u000f

纵容型教养方式:又称放任型、溺爱型,这种教养方式的特点是对孩子低要求、高反应,较少的规则和要求 ,父母给予孩子很多的自由。这种教养方式下的父母几乎不对孩子作出要求,几乎不控制孩子的任何行为。充当孩子可以任意取用的资源。不实施惩罚、在家务和得体的社交行为方面也几乎没有要求,对孩子突发奇想总是持积极态度。对应的两个值度值是高“接纳/反应性”、低“命令/控制性”。上面提到的我们身边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对孩子的溺爱,就属这种教养方式。

未参与型教养方式:又称忽略型、不作为型,这种教养方式的特点是对孩子低要求、低反应,很少的规则和要求,父母不管孩子且对孩子 的要求不敏感。这是一种冷漠且过度许可的教养方式,父母既不关心孩子的现在,又不关心孩子将来的发展。鼓励独立性低、拒绝高、提供丰富性环境低,即不会用制订规则的形式给孩子提供可以遵循的框架。对应的两个值度值是低“接纳/反应性”、低“命令/控制性”。

哪种教养方式比较有效或者说属于比较好的教养方式呢?心理学上对种教养方式的有效性的评定标准是:良好的社会化或者说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性行为,好的教养方式能为儿童适应成人社会做好准备的教养方式(让儿童产生具有社会适应性的行为),差的教养方式是导致孩子生存技能很差的教养方式。通俗地说,就是好的教养方式能使孩子有较高社会责任心和独立性,对应的词有:友好、合作、温顺、独立等。而不好的教养方式则相反,对应的词为:敌意、抵抗、跋扈、受暗示等。

心理学家通过研究发现:权威型教养方式与各种积极的发展结果相关。这种教养方式的孩子心情愉快、社会责任感强、自信、独立、善于交流,能与成人、同伴合作良好,而且具有社会成就感,有成就导向;专制型教养方式下的孩子一般情绪不稳定,大多数时间都是不愉快、不友好的,而且容易被激怒;放任型教养方式下的孩子,尤其是男孩通常会表现出冲动和攻击,他们一般比较粗鲁,喜欢以自我为中心;最不成功的是未参与型教养方式,这种教养方式下的孩子,3岁时就已经表现出较高的攻击性以及易于发怒等外化问题,更严重的是在儿童后期会表现出行为失调,在课堂上表现非常差。会成为充满敌意、自私、叛逆的青少年,他们缺乏远大目标,易于表现出逃学、酗酒反社会行为。

综合以上论述,可以得出权威型教养方式是最有效的。主要原因是这种教养方式下父母虽然也很严厉,但也不缺乏应有的温情,他们能够主动关爱孩子、耐心倾听孩子的述说,这种关爱本身就会促进孩子遵从父母的指导,他们控制孩子的方法是以一种合理的方式要求孩子,征求孩子的意见、接纳孩子的观点。

各位家长,你们的教养方式用对了吗?欢迎关注我,一起学习、交流、分享科学的育儿经验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