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国家的立国之本:食盐的前世今生

一个国家的立国之本:食盐的前世今生

食盐作为我们现在最常见的物资,他不仅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调味料,更是人体中不可缺少的物质成分,所以,他的重要程度不言而喻。

很难相信,现在我们平常可见的食盐会成为一个帝国长达2000多年的经济支撑,这不得不让人承认,这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尤其是在科技不发达的古代,盐可不是像农作物一样可以自给自足,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它是老百姓唯一需要花钱购买的物资。

食盐

古人什么时候开始食用食盐的?

如果真要问起古人是什么时候开始食用食盐的,那估计没人可以答得上来,因为各种史料上也没有具体的记载盐是从什么时候开始食用的,但是我们却可以在有限的史料上去寻找关于食盐的蛛丝马迹。

最早的食盐我们可以追溯到三皇五帝时期,传说黄帝手下有一个叫做夙沙氏的诸侯,他非常擅长煮盐。他可以通过烧煮海水,获得少许食盐,但由于当时的设备太过简陋,所以夙沙氏提炼出来的都是粗盐。

夙沙氏的出现无疑加快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而他也因此发现被后世称之为“盐宗”。

夙沙氏煮盐

从三皇五帝到商朝,人们慢慢的开始把盐当做调味料,在《尚书·说贡》中记载有:苦作和羹,而惟盐梅。这说明了在商朝时期的人就已经知道用盐和酸梅来调制咸味和酸味了,但要说是从什么时候把盐当做调味料的,那还真不好说,尽管《尚书·禹贡》中也记载了夏朝时候“厥贡盐希”的事情,那时候确实也是用来调味的,但是也不能保证再往前推有没有把盐当做调味料的事情。

到了周朝,人们已经把咸味称为五味之一了,并且还把盐用来治疗一些疾病。在《周礼·天官宰》里记载了“以咸养脉”一词,说白了就是多食盐来养生,这也是当时周朝人们对于食盐的一种新认识。

食盐

除此之外,中国还是盐井的发明地,在汉宣帝在位时期,光四川地区就拥有盐井数十个,从汉朝开始,人们逐渐学会了以盐池取盐。

《洛神赋》中就有记载:东有盐池,玉洁冰鲜,不劳煮,成之自然。

《鲁都赋》中也记载了:又有盐池漭沆,煎炙阳春,蕉曝喷沫,疏盐自殷,挹之不损,取之不勤。

这些记载都可以为盐池的存在作为有利的证据。

为什么说盐是立国之本?

在我们眼中的盐,不过是厨房间普普通通的调味品,但是在古代却不一样。

古代盐的地位可能比我们现代石油的地位还要高,毕竟它是直接关系到老百姓的胃口的,再加上盐池的稀少,这些盐就成为了统治者控制老百姓们的重要手段。

在商朝时期,政府就专门建立过一个管控食盐的法律——盐法,但由于制盐技术的缺失,制盐过程中食盐的大量流失,导致那个时候的食盐十分昂贵,只能成为贵族阶层的专属物。

后来到了周朝,周天子直接设了一个专门管控盐的机构,掌管这个机构的人被称作“盐人”,“盐人”除了管这个机构以外,还要为周天子调配各种用法不一的盐,如祭祀时用的苦盐、待客时用的形盐、皇膳时用的饴盐。

周天子

而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则慢慢形成了一种风气,那就是哪个国家的盐多,哪个国家就比较富。

就比如说产盐最优的河东盐池,它不仅让春秋时期的魏国富强起来了,还把秦国的目光吸引了过来,战国时的秦魏大战,有河东盐池的归属这一原因。

后面齐国的管仲更是提出了“以渔盐之利来兴国”这一办法,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纳税”。齐国可以说是开了中国历史上关于食盐财政的先河,齐国也因此成为了春秋时期第一个强大起来的国家。

有了春秋时期的前车之鉴,到了秦汉时期,政府不得不加强对“盐法”的制度管理,汉代就因为连连征战,导致国库亏空,汉武帝就正式对盐实行专卖,实现垄断,他让政府去招人来煎盐卖,如果有人敢私自卖盐就会受到刑罚。

又因为垄断导致食盐的价格越来越高,百姓们的怨言也越来越多,到了三国时期,一斛粮食可以卖到50万钱,而作为调味料的食盐的价格,居然比粮食还要高上许多。

食盐的垄断一直延续到了清朝时期,它成为了一个国家最稳定、最重要的收入来源,就拿元朝来说,盐税的收入居然比其他七七八八的收入高达80%之多。

食盐

由盐而兴起的职业——盐商

要说古代哪个职业收入最高,非盐商莫属。

在清朝前,食盐或许是由国家垄断,但在清朝,清政府特许具有垄断食盐运销经营特权的食盐专卖商人,他们借此特权赚取巨大利润 ,成为了清朝显赫一时的富商巨贾,其中以扬州盐商最为闻名,他们眠花宿柳、一掷千金。

关于盐商的富有程度真的超乎想象,根据《清朝野史大观》记载,在乾隆年间的扬州盐商中,资产在百万两白银以下的都只能算是小商人,根本进不了上流社会。

当然,如果盐商没有跟政府有过硬的关系,也成不了事。由于盐是由国家控制的资源,所以盐商必须拥有政府开出的“盐引”,盐引起源于宋朝,相当于我们现在的经营许可证,有了“盐引”才能够去盐场提盐来卖。

而盐引又控制在官府手里,所以如果想要盐引,就必须跟官府打交道,这其中必然就有一些蝇营狗苟的利益牵扯,所以盐官也能从商人手上捞不少油水。

影视剧中的盐商

当然,盐商除了和普通官员打交道外,他们还在很努力的讨好皇上,就比如在乾隆在江南年间,扬州的盐商就主动负责接驾,他们不仅在皇帝必经的河道上搭建舞台,还请演员来扮演神仙给皇帝祝寿,还花费不少白银给乾隆修建行宫,扬州大名鼎鼎的廋西湖就是盐商修缮出来给皇帝游玩用的。

都说财不可外露,盐商如此挥霍白银的手法,自然让他们成为了朝廷无限“薅”羊毛的对象,每逢遇到国家大事,都需要各地的盐商过来“报效”,最后,盐商们在取消盐引政令和太平军搜刮的双重打击下,从此一蹶不振,随着清帝的逊位,也逐渐消失在了历史长河之中。

虽然说,现在食盐只是我们眼中的调味料而已,但是却不能忽略它在古代的历史地位,不能忽略它对一个国家的重要程度。

参考资料:《尚书》、《周礼》、《清朝野史大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