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玩具被抢后,不教孩子“抢”回来,智慧的方法父母要掌握

孩子的玩具被抢后,不教孩子“抢”回来,智慧的方法父母要掌握

三岁小明在小区正玩着一辆他心爱的玩具小汽车,这时四岁的小文也要玩,上去就从小明手里抢走了小汽车。小明显然是被这突然的情况吓到了,等他反应过来汽车被抢走了,就开始大哭起来,追着小文要拿回来,可是他没小文高也没有力气,没能抢回来。这下更着急了,哭着跑去找妈妈。妈妈看到这情景,很心疼小明。但是因为和小文妈妈很熟悉,小文妈妈在那边也让小文还回玩具,小文也哭了但就是不还。小明妈妈不好意思再追要回来,就对小明说:让哥哥玩会吧,一会他就会还你了。小明听了更伤心了,哭声更大。

这件事让小明妈妈心里很是难受了一段时间,就对一个朋友说了这件事经过。朋友听了说:“小文太霸道了吧,要我说你就该上去替孩子抢回来。小文爱抢玩具,肯定是她父母太溺爱他了,什么都依着他导致的。”朋友的建议和判断让小文觉得有点道理但又觉得有些不妥,到底怎么处理这样的事还真需要好好琢磨。

孩子们在一起玩,常会因为抢夺玩具发生冲突。被抢的孩子有的会大哭,有的会立刻抢回来甚至大打出手,有的会表现的无所谓而和平相处。抢玩具的孩子则被说成是霸道,不懂事。玩具被抢后后,该怎么处理往往是摆在家长们面前的一道难题。

孩子喜欢抢玩具既有自身发展的原因,也有家庭教育的原因

一是孩子处于自我发展阶段。

首先,幼儿期的自我概念和自我意识正在建立和发展,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模式使他们总以自己的观点为中心,很难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他们不会关注被抢走玩具的小朋友有什么感受。

其次,2岁前的孩子通常会认为“所有的东西都是我的”;喜欢占有自己喜欢的玩具和物品,看到别人拿着玩具就会想去抢夺,有很强的占有欲。

第三,2-3岁的孩子会经历“物权敏感期”,会将自己的物品看的紧紧的,即使很久不用的玩具,只要是别的小朋友动一下,他就会马上表达“我的”,甚至去抢回来。保护自己玩具的同时还喜欢去抢别人的玩具。

二是来自家长教育及环境。

老人或者父母的溺爱和纵容。现在很多孩子是老人帮忙照顾,老人的溺爱,很容易让孩子养成霸道的性格。孩子认为只要是我喜欢的东西,我就一定要拿到手里,不给我就发脾气,哭闹、满地打滚的“逼迫”父母或者老人满足自己的要求。老人或者父母看到孩子哭闹,往往不忍心,一次次牵就,被孩子牵着走,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长期以往,孩子就养成霸道,不讲理的性格,他们不会考虑别人感受,认为所有人都要让着自己。一旦在外面被别的孩子拒绝,他们往往难以接受,继而就会通过去“抢”的方式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有的家长害怕孩子吃亏,不但不阻止孩子这种“逼迫,争抢”的行为,还主动帮自己家的孩子“要”玩具。家长这种的教育和行为方式,不但不能给孩子起到正向的作用,反而会让孩子认为自己理所应当。

朋友带着5岁的儿子小五在小区里玩,就遇到这样的一个男孩,大概6岁左右。他看到小五的玩具遥控汽车,想玩,小五拒绝后,他就一把抓起汽车跑走了几步,自己玩起来。男孩妈妈全程看到这个过程,不但没有阻止他,反而对朋友和小五说:“让他玩一会吧,看你们也玩半天了,小朋友要学会分享。”朋友当时就觉得有这样的父母,难怪有这样的“熊孩子”。

三是和孩子语言、认知发展相关,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绪。

孩子有时候不会通过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往往会通过“抢”和“打”等动作语言来解决问题。这样的行为一般在年龄较小的孩子身上表现比较多。一两岁的孩子对“玩具”的关注比对同伴的关注多。当她看到别的小朋友手里拿着颜色鲜艳或者新奇的玩具时,不会通过语言表达自己也想玩的要求,往往会着急的上手就去“抢夺”。

还有的孩子通过抢玩具,来引起家长的注意和重视。往往在二胎家庭里,这个现象比较明显。老大感觉到自己被父母忽视了,害怕父母不爱自己了,又不会通过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就通过抢弟弟或者妹妹的玩具来试探父母自己的重视度,试探父母对自己爱。

邻居家的两个孩子就会经常爆发抢玩具大战。妹妹的玩具,姐姐就去抢来自己玩,即使那个玩具已经不适合姐姐玩了,她还要去抢。每次惹的妹妹大哭,邻居说了几次也不管用,下次姐姐还是照样抢妹妹的玩具。邻居后来才反应过来,一向乖巧的大女儿是因为自己那段时间对她关注太少了,她通过这种方式来赢得妈妈的爱。

孩子被抢了玩具后,不同反应表现出性格差异

第一种,不哭闹,不抢回,没有什么情绪反应。

这类孩子可能比较“佛系”,被抢了玩具也无所谓,自己再去找其他的玩具玩。他们可能是性格上不喜欢冲突,或者是被抢习惯了,或者想起了“要分享,要大方”的教导而不去反抗,不懂得保护自己的利益。这样的小朋友可能很受大家欢迎,也有可能成为大家祈欺负的对象。

第二种,只知道哭闹。

这类孩子胆子可能比较小,性格比较懦弱,玩具被抢了,既想拿回来又不敢或者知道怎么拿回来,只能通过哭闹表达不满。她们通过哭闹释放了情绪,进行了一定意义上的反抗,期待引起大人的关注和帮助。这类小朋友可能不太自信,缺乏安全感,或者被大人过度保护,不够主动。

第三种,立刻反击,抢回来。

这类孩子比较勇敢强悍,通过行动表达自己的不满,懂得捍卫自己的权利。他们的玩具被抢,会立刻上手对抗,直到把玩具抢回来为止。他们不会吃亏,比较强势,但是如果只知道靠“武力”抢夺,也可能引起其他麻烦或者伤人伤己。

孩子玩具被抢,家长怎么做更合适?

孩子间抢玩具,有的家长可能觉得小孩子之间打打闹闹无所谓,放任不管,甚至默许迁就;有的家长觉得孩子受了委屈而替孩子出头,亲自上手抢回玩具,甚至升级成大人间的矛盾冲突;有的家长让孩子自己解决,全程旁观。

正确合适的处理方式才更有利于矛盾的解决和孩子的成长。聪慧的家长可以尝试以下方法:

对于3岁前的孩子,认知能力和语言能力有限,根据不同的情况,家长可以这样做:

通过转移注意力的方式化解。

比如一两岁的宝宝争抢玩具,家长可以再拿出另外两个玩具分散宝宝们的注意力,宝宝看到新的玩具,就会放下手中的玩具,忘了争抢,这时家长把这两个玩具分别给他们。或者家长作出夸张的声音或者动作,吸引宝宝们去做其他的事情,比如读绘本,做游戏等。

家长向孩子示范和引导怎么做,来维护自己的权利。

如果是自己的玩具,就对对方说:“这是我们的玩具,你不能抢走。请还给我们。如果你想玩,你需要征求我孩子的意见。”如果是公共场所的玩具,就要告诉对方:“是自己孩子先拿到的玩具,要按照先来后到的顺序轮流玩。”一般,对方会把玩具还回来。

对于3岁前的孩子,期待他们自己把玩具要回来有点难,所以父母要起主导作用。用行动和语言给孩子做出示范,让孩子知道维护自己的权利,同时明白抢别人东西行为是不正确的。家长一定要以孩子的利益为主,而不要为了大人的面子不好意思维权。像前文小明的妈妈在孩子权利被侵犯,为了面子,不但没有给孩子示范怎么维护自己的权利,反而劝自己的孩子要退让。下次孩子再遇到这样的情况,不但还不会捍卫自己的利益,而且还会让孩子认为抢玩具的行为是被允许的,是对的想法。

另外如果玩具是可以一起玩的,比如足球。可以征求自己孩子的意见,如果孩子同意一起玩,那可以大家一起分享。如果孩子不同意分享,家长也不要勉强孩子,要尊重孩子的想法。任何分享都是建立在自愿和愉快的基础上。

对于3岁后的孩子,语言和认知能力有很大的提升,家长可以这样做:

平时多鼓励孩子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用语言来表明自己的态度和维权。

当孩子的玩具被抢时,鼓励孩子大声对抢玩具的对方说:“不行!这是我的玩具,你不能抢,请马上还给我!”孩子能在被侵犯时能勇敢喊出这样的话,自己解决问题,这都离不开家长日常鼓励孩子说出想法,尊重孩子的意愿,还有通过假装游戏和孩子不断模拟练习类似情景。当孩子真的遇到这样的情况时,不仅是玩具被抢,甚至是被欺负被打时,孩子也能知道如何勇敢的反击,维护自己的权益。

耐心观察,放手让孩子们自己解决争执。

如果孩子间争抢玩具,没有肢体冲突,也没有危险性,家长可以观察,不需要马上介入。让孩子自己处理纠纷,也是可以增强他们的社交经验,有利于社会性的发展。孩子在争抢中,往往会想出很好的解决办法以化解这个矛盾。比如我女儿和比她小半年的妹妹一起玩的时候,都看上了一个玩具,开始争抢了,力气差不多,谁也拿不到自己手里,这时她们就开始沟通起来:“要不咱们玩别的玩具吧,我们都不玩这个,先放下来。”或者“咱俩猜拳,三局两胜,谁赢了谁先玩十分钟,轮流玩。”最后两个基本能达成协议,很愉快的解决了争端。

教会孩子向他人寻求帮助。

如果自己的玩具被抢走,孩子自己经过努力没有拿回,这时可以鼓励孩子向家长、老师或者朋友寻求帮助。如果孩子向家长寻求帮助,家长一定不要责怪自己都得孩子无能、胆小,这样不但有损孩子的自信心还有可能让孩子在遇到困难时不敢和父母说,从而丧失了与父母沟通的愿望,以后再遇到类似情况或者霸凌等更不敢告诉家长或者老师。向别人寻求帮助并不丢脸。父母这时要做的就是孩子坚强的后盾,通过坚定而和善的方式帮孩子拿回自己的玩具。

引导孩子思考,教孩子解决冲突和与人相处的技巧

美国心理学家舒尔和迪吉若尼莫在《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一书中,提出ICPS 方法,也就是“我能解决问题”(I Can Problem Solve)的方法技巧,帮助孩子思考问题,解决冲突。

具体到孩子抢玩具的问题上,可以这么引导孩子:

首先,询问孩子发生了什么事情,帮助孩子认识问题。

引导孩子说出事情经过,了解更多的信息。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引导孩子的描述抢玩具的原因和过程,以及孩子的动机,家长也可以站在孩子角度了解更多细节。

其次,引导孩子说出自己的感受,考虑其他人的感受。让孩子说出自己当时的感受,比如是生气、沮丧还是伤心等。同时引导孩子判断对方的感受,是愤怒、生气还是不愿意等。讨论自己和对方的感受,表达情绪和想法。

最后,鼓励孩子思考出更多的解决办法。指导孩子思考正面的解决办法。家长不能代替孩子说出解决方案,不能代替孩子思考。家长把重点要放在孩子的问题上,鼓励他想出更多的解决办法。比如,提前说好规则,谁先玩谁后玩、给对方另外一个玩具等。

ICPS 方法对抢玩具和被抢玩具的双方家长都适用,这种方法能教会孩子如何思考,提升孩子的社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