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故意的”不是免死金牌,孩子犯了错,不是道歉就结束了

“不是故意的”不是免死金牌,孩子犯了错,不是道歉就结束了

随着父母教育程度的提高,我们这一代父母很少通过打骂的方式来教育孩子了。

要搁咱们小时候,说不定还要被大人批评一顿。

但是,现在的我们知道了,如果孩子做错事父母用打骂的方式处理,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会一直处在恐惧情绪里,很难去对事件本身进行反省。

所以,硬的不行,那就来软的,我们开始讲道理。

孩子做错事我们会苦口婆心的说教:比如,小孩子不能玩高脚杯哦、你吃饭要乖乖坐座位不能四处乱窜哦。

等孩子表示自己知错了、记住了之后,这段教育就在满意中结束了。

但,真的结束了吗?

那个听完道理的孩子,下次就不会吵着闹着用大人的高脚杯,就不会在吃饭时乱窜不注意桌面易碎物品了吗?

不会的。

因为整个教育过程中,缺少了一个关键,那就是让孩子体验因为自己的过失带来的后果,并承担相应的责任。

配图:绘本《大卫,不可以》

孩子需要什么样的管教?

每个孩子都会犯错,这是正常的,我想每对父母每天要做的,大概就是各种善后吧?

这也是我们的职责所在,每个年幼的孩子都是在不断犯错中长大,但父母的回应和管教方式,会影响他下一次犯错的反应。

孩子需要什么样的管教呢?

我们常说,教养孩子要认知、情感、行为三管齐下。

认知,是对行为最基本的认知。

知道是非对错,知道规则,这是教养的第一步。

谈任何教养方式的前提,是孩子首先有了正确的认知。

比如,对于1、2岁抢玩具、打人的孩子来说,受认知能力的局限,他们认为凡是自己看到的,就是属于自己的。所以,其他小朋友的玩具,我喜欢,我就抢;其他小朋友玩秋千我也想玩,我就把他推下来。

很显然,此时打骂和讲道理都没用,因为他们连最基本的规则对错都没有概念,所以管教的重点,应该放在帮他明白规则、树立规矩上。

同样的,一个5岁的孩子吵闹着用高脚杯,是因为她的认知里觉得用高脚杯喝饮料,是一件跟大人用高脚杯喝红酒一样很酷的事。

但她不知道的是,高脚杯对于毛手毛脚的孩子来说更易碎,杯子放不稳、手臂抬的不够高轻碰,都会导致破碎。

这个认知如果没有被告知,下次她依然会嚷着用,但,依然学不会小心使用。

配图:绘本《大卫,不可以》

确保认知没问题之后,接下来就是情感。

每次写到管孩子,都会说一句:所有的管教都应该在爱与拥抱中结束,而不是在恐惧和内疚中。

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情感很重要。

如果父母暴躁,让孩子害怕,那么孩子所有的精力都会集中到最基础的生理层面,也就是对安全感的追逐。

她首先想的是,我的生存环境安全吗?眼前这个愤怒的妈妈还爱我吗?会打骂我吗?还要我吗?

在这种不安全的生存环境下,她没有精力再去管什么遵守规则、分辨对错、反省行为了。

她只会哭闹,或者,顺着你的意愿、同意你道理、得到你的肯定,以寻求最基本的安全感的满足。

所以,暴力管教是最不可取的,它只能收获眼前的服从,事实上,实现不了管教的目的。

配图:绘本《大卫,不可以》

最后一点就是行为了。

取代暴力管教的一个常见方式,就是事后讲一堆大道理。

比如仔细的跟孩子讲她哪里做错了,分析为什么会做错,甚至还帮助她建立下次避免同样行为的方法。

然!并!卵!

你会发现,当下配合极好的孩子,下次同样的错误还是会犯,他们甚至会积极的认错,但好像,也就仅此而已了。

这很容易让爸爸妈妈生出一种管教的无力感。

这也是为什么推崇暴力管教的父母,不认可推崇讲道理父母那一套。因为,讲道理,没用!不给娃点颜色瞧瞧,他们不长记性。

其实,不是讲道理没用,而是明白道理和规范行为之间,还差了一个自己承担后果。

如果孩子不真真切切的体验到自己的行为带来的后果,那么道理说一万遍,也不会起到作用。

即便你不是故意的,你也需要为你的莽撞负责。

“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不是免死金牌,做错事,不是简单的一句“对不起”就可以撇清干系,然后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教育孩子其实并不需要你打骂,也不需要你讲太多大道理,很多时候,在做错事的一瞬间,他们就已经知道错了,让他们亲自经历一遍承担结果本身,就够了。

有的孩子疯跑,踢倒了别人辛苦用积木搭好的城堡,是会说一句“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有的孩子弄坏了别人的玩具,也说一句“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有的孩子在玩闹中,伤害到别人,依然会说一句“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

然后呢?

很少有孩子停下来疯跑,去帮对方把积木城堡还原;很少有孩子选一样自己的心爱玩具赔给对方;也很少有孩子去看对方流血的伤口,看对方接受治疗的过程,看自己是如何造成了别人的痛苦。

而一旦你坚持让孩子去承担相应的后果时,他反而会说,我已经道过歉了呀,我也不是故意的呀?

他永远意识不到,为什么我不要再做这样的事,因为我要付出代价,因为我造成了伤害。

这就是为什么,如果有下次,还会是一样的结局。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讲了无数遍的道理,孩子依然不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