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存活了只有38年的王朝,为什么可以影响中国上千年?

一个存活了只有38年的王朝,为什么可以影响中国上千年?

​隋朝,是一个在历史上只存在了38年的短命王朝。

历朝历代更替的原因不是王朝衰落,就是君王昏庸无能。但隋朝却是一个反例,它不像以往的朝代,是因为逐渐衰弱而灭亡,而是因为过于强大而透支了自身。

也有人说是因为暴政加速了隋朝的灭亡,其实,隋朝是一个有所作为的王朝,它统一了混乱的南北朝,为后世的唐朝盛世奠定了基础。

那么,它具体有哪些贡献呢?

确立“三省六部制” 巩固中央政权

隋文帝杨坚本是北周重臣,他得到外孙北周静帝宇文阐的禅让,当上了皇帝,后来建立隋朝,统一了全国,结束了南北朝时期天下四分五裂的局面。作为隋朝的开国皇帝,隋文帝大刀阔斧地准备实施新政策治理国家。

隋朝建立不久,隋文帝就颁布了一套新的官职制度,特别是对“六官”制度的废除和“三省六部制”的正式确立。首先,隋文帝废除了北周的六官制度,设置“三师”、“三公”等虚职,也就是品级很高,实际没有什么实权的官位。

接着,确立“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中的三省分别是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三个机关,三省之间相互牵制,瓜分了相权,又受皇帝的制约。这样一来,皇权就得到了加强

中书省:中书省是掌管机要、发布政令的机构,其部门长官是中书令,一般为正二品或正三品。在隋唐时期成为全国的政务中枢,隋初刚确立的时候称为“内史省”,后来改称“中书省”。中书省在隋朝后来的朝代都是中央的重要机构,直到明朝才被废除。

门下省:门下省本来是皇帝的侍从机构,到了隋朝的时候变成与中书省共同掌握国政的机构,还负责审查诏令、签署奏章等事务。门下省的长官是侍中,为正三品,因为前身是侍从的机构,所以门下省还兼有进谏的职能。

尚书省:尚书省下面又设置了六部,分别为吏部、礼部、兵部、民部、刑部和工部,六部各司其职、分工明确。尚书省的最高长官是尚书令,其部下的吏部就是管理文职官员的机关,也就是相当于现在的人事局;礼部是管理典礼与科举的部门;兵部就好理解了,是掌管士兵以及武官的机构;

民部是负责全国的疆土、田地、户籍等事务,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国土局;刑部就是主管全国的刑罚以及判案的部门,相当于现在的公检法;工部就是管理工程的了,主要职责是修建楼房等事务,同现在的建设局一样。

隋文帝分设三省的真正目的,是要避免宰相一人独大、制约相权,将相权架空。“三省六部制”制约了官员的权力,让各部门掌管不同的事务,确立了隋朝自己的官员制度,中央集权得到巩固,后世的大多数朝代,都沿用隋朝的“三省六部制”。

隋文帝还在地方制度上废除了郡级,只设置州、县两级,这样一来,对地方的管理也加强了。

隋文帝还将关东和江南的世族都迁移到长安居住,表面上是施恩让这些贵族居住在京城脚下,其实是为了加强对他们的管控,避免了世族势力过大的情况。这些措施,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地方势力,巩固了中央的政权。

修建大运河 形成水上交通网络

隋朝在建国之后,一直在做的一件大事就是——修建大运河

隋朝大运河的建立开始于隋文帝时期,先是修建了从长安到潼关的广通渠,引渭水为流;接着从山阳到扬子进入长江江都,疏通了江苏一带的水上交通。

到了隋炀帝时期,他遵循父亲的惯例,大规模修建大运河,他利用“开皇盛世”的繁荣,征发几百万民众,开通了一整片纵横南北的运河网。

公元605年,隋炀帝动用一百多万民众挖通了济渠,连接黄河和淮河。同年,又用十万左右的民工疏通古轩沟,连接了淮河和长江,构成了运河网的下半段

过了三年,又征用河北百万民众挖永济渠,连接了涿郡南部(在今北京),构成运河的上半段。又过了两年,疏通了江南河段,直达余杭(今杭州)。隋炀帝总共动用五百余万民工,耗时六年,大运河贯通全国,全长两千七百多公里,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

隋炀帝修建运河,真的像后世演绎的一样是为了下江南游玩吗?当然不是,由于隋朝的政治军事中心在关中地区(今陕西中部地区),所以隋炀帝修建大运河,将大多数的人力物力都投入进去,其实是为了控制江南地区,加强隋朝对南部地区的统治

在运河修建完整之后,就方便把江南地区的粮食和纺织品运到中原地区。此外,隋朝还在运河的两岸建御道,也就是皇帝走的通道,还种植柳树护岸,可见,当时隋朝就已经有了绿化的意识。

现代我们对隋朝建造运河的误解可能是,隋朝为了修建大运河,用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加速了隋朝的灭亡。其实,隋朝修建大运河的出发点是好的,不管是为了加强军事防备或者发展经济

而且隋朝开凿的大运河,大部分是利用自然河道,再加上疏通之前已经干枯的旧河沟,真正用人力去开挖的,只有一小部分而已

虽然在大运河的建成过程中,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但不可否认的是,隋朝通过修建大运河,形成了南北贯通的运河网。使河运成为了当时交通运输的主要方式,其促进了隋朝经济的发展,对后世的影响也非常大。

定下“科举制” 人才选拔更进一步

在隋朝之前的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仍然是选拔官员的主要措施。“九品中正制”中的“中正”是指一个官职的名称,而这种制度规定各州、县每年要推荐一些品德和名声都比较好的人,中央得到这些名单,就分发一种“人才调查表”到朝中大臣手中,由这些大臣来评价。最后,朝廷就按照评价的好坏,将这些推荐上来的人分为九个等级,就是一品到九品的官员。

这种“九品中正制”在南北朝时期一直都存在。到了隋朝,隋文帝做了一件事,颠覆了官员的选拔,那就是确立“科举制”。

公元587年,隋文帝正式设立“科举制”取代“九品中正制”来选拔官员。从此之后,官员的选拔不问出身门第,要靠个人的能力。在科举设立的初期,规定每个州每年要向中央推荐三个人,前去参加秀才与明经的考试。

后来,隋炀帝增设了进士科,秀才考的是谋略能力,进士是测试计策,明经就是考验你的经书基础了。这样的选拔制度,在当时称为“秀才科”,这就是早期科举制的雏形

隋朝的科举制的实行,从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贵族的权力,给了很多寒门子弟走上仕途的机会,这也说明了隋朝对人才的重视。科举制在唐朝得到了完善和发展,影响了后世的选官制度,直到清朝末年才被废除。

结语:

隋朝和唐朝虽然是两个朝代,但是后世的人们总是把“隋唐”放在一起,因为没有隋朝打下的基础,就不会有后来的唐朝盛世。隋朝一直被认为是承接南北朝,下启唐朝的朝代,其实,隋朝是一个有个性的朝代,它统治期间实行的一系列措施,都是对国家有利的。

隋朝确立的“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影响了中国千年,其统治期间开凿的大运河,将南北的交通疏通,经济得到了空前的发展。隋朝在对抗外族突厥和高丽的时候毫不手软,采用大运河运送物资,最终突厥和高丽战败,只好俯首称臣。

直到公元619年,随着隋哀帝禅位,这个存活了38年的大一统王朝,最终在它强盛时期退出了历史舞台。但不可否认的是,隋唐时期被之所以全世界公认为是中国古代最强盛的时期,是因为有隋朝在前期打下的基础,否则唐朝盛世恐怕就不存在了。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