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自私行为”并不是孩子的本意

孩子的“自私行为”并不是孩子的本意

在提问中,看到很多家长犯愁孩子有自私心理,无法融入幼儿园、学校和小团体的学习和生活,这其实与孩子的情感发展密切相关,引导孩子学会分享能让孩子的适应能力、情感发展更好,最近发表在《心理学前沿》上的一项研究报告表明:自愿分享让年幼的孩子开心。

发表该文章的首席研究员吴镇博士及其同事观察了3岁和5岁的孩子,他们被分为两组。第一组自愿与同龄人分享贴纸,第二组这样做是因为他们觉得有义务。研究人员研究了孩子们的面部表情以衡量他们的幸福感。事实证明,当3岁和5岁的孩子不随意粘贴贴纸而自己保留贴纸时,他们会更快乐。

在被迫这样做时,年幼的孩子会变得不那么乐于奉献。还有一个事实,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天生就拥有占有欲,即使没有被告知要分享,他们仍然会感到压力。

作为家长是时候给孩子上这人生的重要一课——学会分享了。面对学龄前的孩子,当和他们一起玩的时候,拿起孩子的玩具,孩子会说是我的,拿起另外一个,孩子也会说是自己的,学龄前的孩子不仅喜欢将自己的东西称为“我的东西”,还将其他所有东西视为自己的东西。孩子这么难分享是因为学龄前的孩子不会在意其他人的感受,针对这一现象《父母是问题解决者》的作者Cathryn Tobin博士解释说:“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完全以自我为中心。”但这并不意味着家长不能帮助自己的孩子学习共享。实际上,家长需要将分享引入到孩子的日常生活中,将共享从无意义的概念转变为日常的道德规范。这是一个漫长的适应过程,不能一蹴而就。Tobin博士强调:“慷慨和同理心是分享的基础,是经过反复强化后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出现的特质。”

那么如何将分享引入孩子的日常生活中呢?有以下几种方式:

帮孩子引入分享的价值观让孩子了解分享的概念,要让孩子有参与感,也要让分享成为家庭生活的一部分。告诉你的孩子,在家里,每个人都分担家务劳动,然后给孩子分配一些力所能及的任务。即使是2岁的孩子也可以将餐巾放在桌子上,也可以将罐子扔进回收箱。用餐时,帮孩子夹菜,然后解释给孩子:“妈妈正在和宝宝分享美食。” 下次,再问问:“宝宝会和妈妈分享美食吗?” 如何孩子愿意,要赞美和鼓励孩子。

在玩耍之前做准备工作如果有朋友带孩子来家里玩,请帮助自己的孩子将她最喜欢的玩具(一个她真的舍不得让另一个孩子触摸的玩具)放在安全的地方。然后解释给自己的孩子:剩下的玩具是给大家玩的。如果家长带孩子去别人家时,事先和孩子聊天帮孩子回想起上一次孩子和朋友孩子成功玩耍时的精彩片段(“还记得你和小贝一起玩变形金刚的乐趣吗?”)。

称赞孩子行为帮孩子改正不好的行为很重要,同样也要赞美孩子正确的行为,确保孩子感受到分享的好处(让孩子知道分享可以得到家长的鼓励与表扬)这种强化行为会帮助孩子记住自己赢得夸奖的行为,而在后续的分享过程中孩子会大几率重复该活动。

不要急于评判孩子行为如果您的小孩子从朋友那里拿来玩具,请不要反应过度,首先看看孩子们如何处理它。他们有时会继续玩而不会大惊小怪。学习与他人互动并如何解决冲突问题也是孩子的必修课。再确保孩子不会有过激行为的基础上,让您的孩子提高自己的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个机会。如何自己孩子拿了别人孩子的玩具,导致那个孩子哭了,这就需要家长立刻采取行动,制止自己孩子行为,并让自己孩子参与另外的游戏。

对肢体冲突采取强硬立场如果孩子之前发生身体冲突,立刻将他从动作中移开,然后说:“我们不打j架!” 但是不要强迫孩子说对不起。因为当所有人都注视着孩子时,您的孩子可能会太尴尬而抗拒服从。而是将孩子带到他的朋友面前,并代替孩子道歉。

针对不同孩子家长也需要多尝试不同策略帮助孩子适应和了解分享的意义与好处,循序渐进的让孩子学会分享,这需要家长陪伴并引导孩子的一个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