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惹不起还躲不起吗?”孩子的“罪己”心理,源自妈妈的一贯做法

“惹不起还躲不起吗?”孩子的“罪己”心理,源自妈妈的一贯做法

昨晚接儿子回来的时候,遇见了一个认识的宝妈,宝妈一脸愁容,原因是因为儿子最近一直被同学打,因为儿子自小性情温和,根本不会动手。只有被欺负的份,找过几次对方家长,但是没用。

孩子挨打,该不该打回去

这是一个“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命题!

支持打回去的代表:

有一次接孩子回来的路上,遇见一个小男孩给爸爸哭哭啼啼的说,自己在学校被打了,爸爸的反应真是简单粗暴:

“你的手是干嘛的,端豆腐的吗?他敢打你,你为什么不直接打回去。看你这么窝囊,你才挨打的。怎么会有你这么孬种的儿子,就知道哭……”

分析:

1、确实简单粗暴,可是以暴制暴能解决问题本身吗。

尼采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

与恶龙缠斗过久,自身亦成为恶龙;凝视深渊过久,深渊将回以凝视。

作为父母,没有谁会希望自己的孩子不是温润如玉,而是被暴力者同化,这个世界终究是人外有人,山外有山。简单粗暴的以暴制暴,终究会有压制不住的暴力,那一刻,受伤害的难道不还是自己的孩子吗?

2、孩子不但在学校受伤害,还要承受来自父母的双重伤害

对孩子来说,被欺负后最希望得到的不是以暴制暴,而是最亲近人的安慰,如果,这个时候,父母给予他的是双重暴力,那么长期以往,父女将不再是他的“避风港”。

这样的结局就是孩子遇见事只会一味逃避,越来越没有自信心面对各种困难,要么就从此相信,只有更暴力,才可以止住暴力,这任何一点都是父母无法承受的结果。

支持不打回去的代表:

乐乐是一个性格温和的孩子,父母也都是妥妥的老实人,在学校被同学欺负的时候,妈妈经常告诉他的就是:

“我们不惹别人,别人就不会惹我们,人家为什么老打你,是不是你做了什么不该做的事,下次躲着点,惹不起还躲不起吗?”

分析:

乐乐的家长,就没有安静的坐下来了解情况。在他们心里,觉得有因才会有果。孩子被打一定是他先冒犯到别人才导致的结果。

自我检讨是一种很诚恳的态度,但是也有有个度,有的时候,或许也不全是自身的问题,让孩子永远有一种“罪己”心理,对孩子的一生不是一种良性的教育理念。

被打需要做一个弹性处理,打回去有时候也是一个办法

大宝小的时候,也许是源自本来家庭教育的影响,都是这么跟大宝说的:

“宝贝,你不能动手打人。”

“宝贝,你不能在幼儿园欺负小朋友。”

“宝贝,谁都是爸爸妈妈的心肝,你要是欺负别人,人家的爸爸妈妈会难过的。”

在做新手妈妈的时候,真没有觉得这种家庭有多么重要,可能也没有意识到重要性。直到后来大宝上了幼儿园。

在幼儿园有一个小孩,其实也是熟人的孩子,只是孩子在家被娇生惯养的厉害,打人就是习惯性的事情。大宝就成了被他习惯动手的对象之一。

第一次被打:

“没关系,下次你绕着他远点就好了。”

第二次被打:

“妈妈知道了,去找老师和他的爸爸妈妈解决一下这个问题。”

结果,老师虽然关注了,但毕竟班上孩子多,有的时候分身无术。对方孩子父母态度诚恳,没有行动,之后我就对自己处理这件事的态度做个分析。

在大宝的这件事上,也了解过这件事的内情,因为这个小孩习惯性地就会动手,而他的父母不觉得他本身这样的行为有什么错,而我不愿意让我的孩子为别人的极端教育买单。

第三次被打:

“儿子,下次他再打你,你就直接打回去,不过有一点,不要伤害他的重要部位,比如眼睛、脑袋等,比如你可以还给他一巴掌……”

结果,在大宝玩积木的时候,他又来了,拆坏了积木,大宝哭着又拼起来,他又来推了一下。大宝忍无可忍,冲过去一个巴掌。下午接孩子的时候还有印子,那个孩子父母很生气,却也说不出来什么,从此那个小孩再也没有欺负过大宝。

孩子在学校被打,父母需要弹性处理,不能“一刀切”

1、一定要了解事情的内幕

处理一件事情,如果不搞清内幕,那么任何的处理措施都是盲目的,结果反而得不偿失。对于孩子在学校被打也是如此,一定要先了解情况,争取做到不冤枉别人,也不冤枉自己的孩子。

2、对待孩子被打,先礼后兵

孩子在学校被打,先要做到冷静地分析问题,如果是自己孩子的问题,一定要加以正确的引导,如果是对方的问题,不能直接“以暴制暴”。要先礼后兵。

先让孩子严肃警告对方。和老师对方家长积极沟通,用温和的方法解决问题。如果没有被重视,可以适当的还击,不是为了“以暴制暴”。是起到一个警示作用,要告诉对方,自己也不是好被欺负的。当然这里有一个点需要注意,要告诉孩子,保护自己的重要部位,也不能伤害对方的重要部位。

3、处理任何事情都要把握一个“度”

关节点是度的两端,是一定的质所能容纳的量的活动范围的最高界限和最低界限。度是关节点范围内的幅度,在这个范围内,事物的质保持不变;突破关节点,事物的质就要发生变化。

处理孩子被打问题,不但要处理好问题,还要把握好度的“关节点”,任何事情超越了这个点,就会让事情发生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所以要很好的控制处理事情的“度”。

作为父母,是一场任重道远的修行,没有捷径,唯有且行且努力!

(文中图片来自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我是点儿妈妈,是一个二胎妈妈,左手执笔,右手育娃。用学习和思考的态度,努力走在做一个好妈妈的路上,喜欢我的朋友可以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