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满的回忆,曾经的571、572次列车

满满的回忆,曾经的571、572次列车

在那个没有高速公路,没有高铁,更没有私家车,就连柏油路面都少有的年代,人们的出行只有班车和火车,而火车又以其低廉的票价吸引了众多的人,因为车厢的颜色只有一种绿色,人们就亲切的称之为“绿皮车”。

那时候的火车车窗都能打开,每一扇窗户都有两层玻璃,从下往上抬起,抬的时候要把两边的开关一压下,到某个位置后又松开开关,车窗玻璃就固定在某个高度。当时我还纳闷,为啥要用两层玻璃呢?后来一想,会不会是为了给车厢保暖?

孩子们是最喜欢把头伸出窗外的,让风吹到脸上,把窗外的风景看得更清楚,然而不知是孩子的体质壮健还是别的什么原因?竟然大冬天也要打开车窗伸出头去,由于冷风吹进了车厢,终于招致车里的大人的谩骂,而且不情愿地关上车窗。

那时候的车厢顶部中间一是一排摇头的电风扇,但很难看到电风扇转动过。夏日里如同闷罐车一般的车厢里,要降温只有靠车窗外吹进来的风了。

车厢的两头都有厕所,其实厕所就是一个洞,虽然气味难闻,却是逃票者的天堂,每当列车员查票,就有人溜进厕所,后来为了防止逃票的人进厕所,列车员在查票时就把车厢两头堵上。

车厢里永远都是人山人海,座位上坐的,过道上站的,车厢连接处到处都是人,奇怪的是,越是人多、人挤的时候,卖货的列车员越推着售货车往人群里挤:“啤酒饮料矿泉水,花生瓜子八宝粥,让一让啊,让一让”,人们艰难的侧着身,抬起腿让售货车过,才刚刚让过,还没喘口气,耳朵里又传来“香烟啤酒饮料矿泉水……”。

571、572次列车就是这样子的绿皮车,是从贵阳开往六盘水大湾镇的。从贵阳开出来的是571次,返回贵阳的是572次,铁路员工把571、572读成“五拐幺”、“五拐二”。

那时候的列车车次全是纯数字,不带字母,不像现在“G×××”、“D×××”……。而是1——98次为特快;101——298次为直快;201——298次为跨两局直快;301——398次为普快;401——498次为直客;501——598次为普客,571、572次是普客,就是我们所说的“慢车”,站站都停,速度最慢的火车。

每当571、572次列车缓缓驶进山里的火车站,此时是最热闹的时刻,上车的,下车的,大人的呼喊声,小孩的哭声,沿车叫卖声,牲畜的鸣叫声响彻一片,火车一开走,小站立刻恢复了平日里的安静。

坐车的人基本都不买票,上车后再补票,补的票也没有坐号,哪儿有空就坐哪儿。那时候人们最羡慕的就是铁路职工乘车可以不买票,只要将工作证一亮就行了,有的甚至连工作证都懒得掏出来,只说一句“免票”,这一句话就像地下党的接头暗语,大多数列车员一听就知道是自己人了而不再吭声,也有少数较真的非要看证件不可。

几十年来,571、572次列车不管刮风下雨,阴晴雨雪,都在大山里奔驰着,满载货物,满载人员从山村到城市,又从城市到山村,这趟列车成了铁路职工的通勤车,沿线居民的公交车,孩子上学、村民带着山货牲畜去赶集、居民探亲访友等等,都离不了这趟大山里的列车。

铁路就像一条彩丝带,把沿线的一个个村镇串联了起来,因为有了571、572,人们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山村和城市的距离拉近了;家乡和远方拉近了,因为有571、572,大山不在高了、路也不再远了,很多山里的孩子就是乘着571、572走出大山去实现求学的愿望,许多商人也是乘着571、572实现了发家致富的梦想,许多职工也是乘着571、572去坚守岗位,尽职尽责的。

让我们数一数满载着满满的回忆的列车走过的路:大湾、二塘区、下藤桥、三百号、野马寨、裕民、六盘水、水城、双水、滥坝、茨冲、小冲头、二道岩、梅子关、关寨、花赖、新窑、那玉、六枝、大用、化处、乌速龙、黄桶、幺铺、安顺、七眼桥、天龙、平坝、新平坝、高峰、马场、湖潮、石板哨、贵阳西、贵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