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不求名,退不避罪

故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人是保,而利合于主,国之宝也。

例句:曹魏太和元年(227),魏将孟达占据上庸(今湖北竹山),悄悄联合吴、蜀两国,准备叛变曹氏。当时魏国大将司马懿正屯驻宛城(今河南南阳),他听说了这个消息,准备出兵讨伐,但是按照当时的法令,将帅要发兵征讨叛逆,必须先上报朝廷批准,而后方可行动,否则将以军法论处。可是宛城离朝廷路途遥远,而孟达的反叛迫在眉睫,且当时司马懿粮草有限。情况十万火急,为了争取制敌先机,司马懿在没有得到朝廷诏令的情况下,果断采取行动,率军日夜兼程,仅用8天时间就到达上庸。当时孟达正在准备防御工事,魏军的到来,使他们措手不及。由于准备不足,孟达面临司马懿大军无力抵抗,部属也纷纷投降,上庸很快就被收复了。

在当时情势十分危急,司马懿并没有过多地犹豫,他“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冒着被杀头的危险,火速率军赶往上庸,最终平叛了孟达。司马懿的所作所为,无疑是“唯民是保,而利合于主”的,这也是他先斩后奏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