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景元:国家繁荣发展,我打心底高兴

张景元:国家繁荣发展,我打心底高兴

□ 本报记者 齐静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仪式上,费县梁邱镇书房村的张景元作为老一辈军队退役英模,登上了“致敬”礼车方队的第17辆礼车。忆及当时的情景,老人眼圈泛红:“我们过去是小米加步枪,行军打仗全靠两条腿。现在国家繁荣发展了,我打心底高兴。”

1927年出生的张景元,16岁加入儿童团,17岁加入民兵队。1946年,张景元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华东野战军3纵7师警卫连任警卫战士,后调到中原野战军18军54师警卫连,负责保护作战指挥部。张景元参加过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解放西藏,荣立一等功、二等功各一次。

70年多前的淮海战役,张景元历历在目。“战事特别惨烈,枪炮声不断,天都被映红了。”作为保卫师部的警卫连战士,张景元奔跑在前方战场和指挥部之间,传递最新战情战况。“战争年代,敌军的枪杆喜欢瞄准两类人,一类是司号员,一类是通信兵——这两类人身上有‘料’。当时往返前后方传递信息,必须穿越枪林弹雨,非常危险,可谓九死一生。”

1951年,任18军警卫营二连政治指导员的张景元随军入藏,在二郎山修建康藏公路。二郎山被称为“天堑”,是进藏修路的第一道咽喉险关。“在海拔很高的地方修盘山公路,人需要在半山腰拴着绳子,拿着钢钎和铁锤悬空打炮眼,一天只能打2至3个1米多深的小炮眼。”张景元说。因为地处高原,做的饭半生不熟,战士们常常拉肚子。

就是这样恶劣的环境,依然挡不住解放军修路的决心。“二呀嘛二郎山,哪怕你高万丈,解放军铁打的汉,下决心坚如钢,要把那公路修到那西藏。”讲到动情处,老人唱起了那首诉说解放军心声的《歌唱二郎山》。

打通二郎山,再去雀儿山……张景元在西藏整整待了5年,直到第一条进藏公路“康藏公路”建成通车。1956年,张景元转业到贵州省公安厅劳改工作局少年犯管教所担任所长,两年后又调任贵州耐火厂厂长。1962年,为减轻国家负担,张景元响应国家“减少吃国库粮的干部职工”的号召,连写3次申请书,带着全家五口人回到费县老家,由吃国库粮改为吃农业粮。

“在贵州吃的是细粮,回老家吃的是粗粮。在我印象中,我哥和父亲吵过几次,怪父亲放弃好工作。”张景元二儿子张俊岭回忆,张景元每次都耐心地向孩子们解释自己的选择,解释自己作为党员干部的责任与担当。

1976年,张景元担任书房村大队副书记、大队长。他带领大队兴修水利,参与修建了洞子崖水库、许家崖水库等农田基础设施,为改善村里农田灌溉作出重要贡献。1985年,张景元以农村基层干部身份退休。每月领着1200元的生活补助,张景元对现在的生活很满足:“和牺牲的战友比,我已经得到很多,不需要向党和国家再伸手要什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