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影视剧枪械道具运用让军迷忍无可忍了

抗战影视剧枪械道具运用让军迷忍无可忍了

国产影视剧中,士兵使用栓动步枪射击,只有拉枪栓,却几乎见不到压子弹的镜头,完全可以将“几乎”两字取掉,真的看不到压子弹的镜头,手枪、步枪机枪等枪械,似乎有永远打不光的子弹。

尽管军迷都知道,国情和历史决定了抗战战场上基本上装备的是5发弹仓供弹步枪,但在国产影视剧中,无论是日军,还是国军,或是八路军、新四军,甚至是无处不在的游击队,都是拉枪栓就射击,看不到压子弹的镜头。

原因可能当时的步枪,都是5发桥夹弹仓压弹,而非打开步枪上机匣,将子弹一粒一粒的压尽弹仓有关。

如果出现这样的镜头,最起码得是一把真枪,而问题是影视剧拍摄中,大都人手中的是道具枪,看看通常影视剧中日军使用的步枪,都是长短不一,颜色有差异的道具枪,实在难以完成打开弹仓,将5发桥夹中子弹压入弹仓的拍摄。

此外,影视剧为了降低拍摄成本,也不会想到要制作5发桥夹,以及将桥夹上装上5发子弹,都是增大道具制作人员难度的细节。

尽管细节决定影视剧的成败,但国内拍摄的抗战题材影视剧枪械道具的运用,并不十分注重细节,因此大都经不住我等军迷的认真推敲。

比如1937年12月的南京保卫战中,国军提前用上了英国军队1942年才装备的32发弹匣供弹,火力凶猛的司登式冲锋枪;

1940年的晋西北战场上,侵华日军特种兵竟然使用了美国军队1943年秋季才开始逐渐装备30发弹匣供弹的M-3冲锋枪。

以上情节节出自国内抗战影视剧战中口碑极佳的《雪豹》和《亮剑》,道具的运用都不符合历史的真实性。

可想而知,其他题材的抗战影视剧对于枪械火炮坦克车辆等道具的使用,就是一笔糊涂账了,已经到了令军迷忍无可忍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