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自己,孩子无须管教太多

做好自己,孩子无须管教太多

之所以写这篇文章,是想分享下最近看的一本育儿书,书里很多观点值得让我学习,我们这一代父母面对孩子,碰到很多头疼问题,同样问题对孩子说到耳朵起茧,孩子依然错误重犯,根本拿你的话当耳边风,到底怎么教孩子才会听呢?

当初有幸阅读了李雪的《当我遇见一个人》,可以说醍醐灌顶,重新打开自己的生命。深刻领会到“爱一个人就如他所是,而非如我所愿。”

《不管教的勇气》这本书核心价值观也是如此,拜读后对于教育孩子这件事释怀很多,作者以阿德勒心理学知识为理论依据,提出“不批评也不表扬”的育儿理念,于孩子,我们确实没有太多管教的资格,唯有提升自己,做好自己的事情,用心去爱,静待花开。

老子主张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也是同理。

每个人都不喜欢说教,被批评指责,包括大人小孩,其实去发现一下孩子从来不会听父母讲了什么,但是他们会看会学习父母做了什么。

如果作为父母的你自己是一个终身学习者,每天努力工作之余不断提升自己,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活成孩子想成为的样子,孩子自然明白好好学习的重要性,只需追随,模仿,超越……何须管教?

此外作者还指出,父母教育孩子的目的,是赋予孩子面对人生的勇气和自我成长的动力,让孩子成为自立的人。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看以下两个问题:

1、批评和表扬,你觉得哪一种方式更能促进孩子成长?

2、批评和表扬之外,还有更好的育儿方式吗?

01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一看起动画片、玩起手机或者吃起糖果,就很难控制自己,这令父母们头疼不已。于是,父母们忍不住去批评、训斥孩子,但孩子的这些坏习惯仍旧改不掉。

一位妈妈苦恼地说:“天天喊、天天骂,孩子该是什么样子还是什么样子。”

这样的场面,每天很多父母都在上演。我们往往认为,只有训斥才能够让孩子听话,并且觉得这都是为了孩子好,可实际上这样的方式并没有起到多大的效果。

因此,作者在书中提出了第一个观点:批评不是教育孩子的好方法。

没有人喜欢经常受到批评,可孩子在父母的反复批评下,为什么就是不改正自己的行为呢?

让我们从以下三种情况中去探究一下批评背后的真相。

第一种情况是当孩子规规矩矩地做事得不到回应时,他就会故意做出一些令父母头疼的事情,通过被批评来获取父母的关注。

在生活中,我们常听到有些家长说自己的孩子是个“人来疯”。平时在家读书、画画的时候,特别乖巧听话,可是,当家里来了客人,你正陪客人聊天的时候,他就像个“疯小孩”一样,一会儿闹着要看动画片,一会儿又让你陪他搭积木,弄得你在朋友面前很尴尬。家长也很纳闷,这孩子怎么突然像变了个人似的,这么不听话了呢?

原因就在于,问题行为会引发父母的批评。孩子觉得只有自己被批评的时候,才能获得父母的关注,所以非但不会停止问题行为,反而还会把它当作获得父母关注,满足自己心理需求的一种方式。

第二种情况是有些孩子并不是故意去做错事情,而是不知道自己的行为需要改正。

比如,有些孩子还小,他不知道在公共场所需要保持安静,孩子在公交车上喧哗嬉闹时,父母要做的不是批评,而是耐心解释。

让父母感到困惑的是,孩子在面对批评时,会暂时停止问题行为,但坏习惯却始终改不了。这是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孩子害怕父母,当他们按照父母的话去做时,只是为了逃避父母的批评,而不是积极主动地去做事情。这种顺从会使孩子逃避批评、消极做事。时间长了,他们就会逐渐变成懦弱消极的孩子。所以,批评虽然在当时见效了,但并是不真的有效,反而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第三种情况是大人在批评孩子时,往往会感情用事,不能理性地使用语言。

大人常会觉得批评孩子不是发怒,而是教育孩子的需要,但事实并非如此。即使只批评、没动手,在某种意义上,这种行为也等同于体罚。所谓的“批评教育”孩子,只是父母为自己的愤怒找了一个正当的理由而已。

由此看来,批评不是教育孩子的好方式。批评的本质,是父母没有平等地看待孩子。父母如果不能平等地看待孩子,那亲子关系自然也不会太好。

虽然孩子的心智和行为能力还不成熟,但也不希望别人瞧不起自己,更不会喜欢总是批评自己的父母。而作为父母的我们,却常犯这样一个错误,一方面无情地批评孩子,破坏亲子关系;另一方面又在亲子关系遭到破坏后,想去帮助孩子。

好的亲子关系是教育的基础。亲子关系一旦疏远了,父母根本无法帮助孩子。

02

如果我们换一种方式来处理,通过表扬来让孩子改掉坏习惯,这样可以起作用吗?

比如,在孩子取得好成绩时,父母的第一反应就是表扬他,甚至给予奖励。可作者认为,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情,不论成绩好坏,都应该由孩子来承担责任。

孩子取得好成绩时,难道不应该被表扬吗?我们认为表扬是理所当然的事,作者却觉得,孩子学习不是为了父母,这也是他提出的第二个观点:

表扬不应该成为一种育儿方式。

首先,学习本身就是孩子自己的事,通过努力达到相应的结果,是很自然的事情。

阿德勒指出:表扬,是一种有能力的人对没能力的人所做的自上而下的评价。如果孩子只是做了力所能及的事就被表扬,他们会觉得大人低估了自己的能力。

其次,表扬往往会让孩子产生依赖心理。

例如,有的孩子看到走廊里有垃圾,在他去捡之前会先看一下周围有没有人,自己会不会受到表扬。一旦得不到表扬,孩子便不再好好做事了。这样会使孩子在将来经历挫折和失败时,找不到存在感和自信心。

另外,将来进入社会,不是所有人都会关心我们的孩子过得是否快乐,能否取得成功,是否需要表扬、鼓励和安慰。与其到那时候让孩子失落、痛苦,不如早早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尤其是不依靠外界的评价来定位自我价值的意识。

03

在本书中,作者提出了“既不批评也不表扬”的育儿方式,指出成长是孩子自己的人生课题,父母不要干预

这也是作者的第三个观点。孩子迟早会离开父母独立生活,如果父母对孩子横加干涉,那么孩子就无法自己成长。

当父母希望孩子拥有的人生,和孩子自己想要的人生不一样时,就会出现矛盾和冲突。父母认为孩子经验不足,自己应该在孩子的人生大事上帮他出谋划策。

比如,填报高考志愿时,父母考虑哪个专业毕业后好就业,就让孩子报哪个;谈恋爱时,父母在背后把对方的信息打听得一清二楚。父母觉得这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却从不去关注孩子的兴趣,不让孩子为自己的人生做选择。

父母这种干涉孩子做决断的行为,会直接破坏亲子关系,并引发一些不良后果。

一旦发生问题,孩子就会把责任转嫁给父母。比如,父母帮孩子选择了大学和专业,孩子学起来不感兴趣。毕业后找不到工作时,孩子会埋怨父母当初为自己做出的选择。这不但会使亲子关系越来越糟糕,还会把孩子培养成“啃老族”。

这种时候,作为父母,只要想一下,这是谁的人生,就会明白应该优先考虑谁的选择了。

父母疼爱孩子的心情可以理解,但父母不能代替孩子过一生,当然也不能决定孩子的人生。

孩子的失败也应该由他自己来负责。只要不是致命的错误,父母阻止孩子犯错,其实是转移了本应由孩子面对的人生课题,从这个意义上讲,这本身就是对孩子的一种骄纵。

那么,“不批评不表扬”的教育方式到底是什么样的呢?

首先,要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这是“不批评不表扬”的育儿方式发挥作用的重要前提,父母要平等地对待孩子,不论孩子做出什么事情,都要冷静地对待。孩子做事有他的理由,重要的是听孩子怎么说,一味地训斥,会把孩子越推越远。

其次,要尊重孩子。

父母只要重新审视一下现在的生活,就会感觉到,与孩子相处的时间,如同手里捧着的沙子,不论是轻轻捧着,还是紧紧攥着,都会越来越少。孩子迟早有一天会独立,并离开我们。在分离之前,努力地友好相处,就是对孩子的尊重。

另外,还要学会放手。

让孩子自己去选择自己的人生,一旦他们感受到父母的信任,就会生发出一种幸福感,变得更有力量去调整并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大家都知道,温室里的花承受不了风吹雨打,而挫折和失败会让孩子成长得更加坚韧。

最后,改变我们的思维和表达方式。

“不批评不表扬”不代表不管教孩子。

比如,在客人走后,我们可以抱抱孩子,抱歉地说:“对不起,今天家里来客人,妈妈没有精力关注你,还批评了你,但是妈妈很爱你,相信你下次会表现得更好呢。”或者说:“孩子,谢谢你,今天妈妈接待客人,没有关注到你,谢谢你的安静。”

只要动动心思,改变一下表达方式,不论孩子的表现是否令我们满意,都可以采用“不批评不表扬”的方式,让孩子学会与自己安静地相处。

我们了解到,批评只会让孩子暂时停止问题行为,但无法让他们养成好的习惯。而表扬会让孩子产生依懒感,在得不到表扬时,就不会主动去把事情做好。

很多人之所以没有“不管教的勇气”是因为放不下孩子能替自己实现梦想的潜意识幻想,拿不起只有自己可以成就自己,如果自己平庸了孩子大概率平庸的现实。

很多人生课题都需要孩子自己去面对,父母应该做的是改变思维,尊重孩子,学会放手,让孩子为自己的人生做主。